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28942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一、发展形势与背景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孕育兴起,国际上以德国工业40为代表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的实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在制造业领域应用,推动制造业发展方式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变。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以促进创新发展为主题,用三个十年的时间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重塑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广东省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示范引领区,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广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广州市建设制造强市任务艰巨而紧迫。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发

2、展取得了良好成绩,规模质量稳步提升,产业高端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创新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稳步优化,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升,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是,仍存在着制约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工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新项目、好项目;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土地日益紧缺、环境容量趋于饱和;高端产业发展滞后,新的核心竞争优势尚未突显;创新能力不足,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偏少;生产服务业等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支撑带动效应尚未体现。建设制造强市,必须紧紧抓住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大机遇,积极应对挑战,立足实际,转变发展理念,加强统筹规划,突出

3、创新驱动,激发内在动力,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战略目标。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积极发挥我市先进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发展取得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变发展理念,激发内在动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题,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推动制造业加快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着力拓展制造业新产业新业态增长空间、智能制造降本增效空间、服务型制造价值增值空间、“一带一路”新的市场空间。强化工业基础,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注重“互联网”应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基本方针是:创新驱

4、动。把创新放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提高质量意识,健全质量标准及监管体系,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智能服务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走提质增效的发展道路。融合发展。把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升级,走融合发展道路。绿色低碳。把

5、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重要着力点。强化约束机制,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开放发展。把开放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重要动力。积极推进南沙自贸试验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建设,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深化产业国际合作,走开放、合作的发展道路。(二)发展定位。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创新设计能力,以中国(广州)智能装备研究院、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相关大学等组织和科研机构以及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进一步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和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船舶

6、与海洋工程、智能成套设备等重点领域推动实施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申报一批国家级或重大工程项目,建设若干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打造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创新基地。国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紧密结合的示范引领区。紧跟制造业发展趋势,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和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提升产品智能化水平,在汽车、电子、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产业领域分类实施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能管理、智能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夯实工业发展基础,强化质量品牌建设,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打造“智能制造智能服务”全产业链,培育一批国内国际知名的智能制造装备集成商与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全

7、力推进国家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示范引领区建设。“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和开放高地。贯彻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战略部署,实施更为积极的开放战略,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制造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加快中国(广州)中小企业先进制造业中外合作区的建设,打造合作新载体,提升国际合作的水平和层次,推动装备等优势产业国际化布局,实施装备走出去工程,重点促进汽车、船舶、摩托车、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智能装备等领域的产品出口和国际产能合作,支持节能环保装备、新能源装备、机器人等行业拓展国际市场,引导企业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打造“一

8、带一路”战略重要支点和开放高地。(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制造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信息技术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技术创新处于国内领先,质量效益明显提高。培育起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行业优势骨干企业,重点领域产业国际化布局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行业单位制造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质量效益名列国内前茅。拥有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的地位显著提升,产业链向附加值高的部分充分延伸。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

9、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2035年,制造强市更加巩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具有一批拥有世界影响力的制造业门类,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逐步建立起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三、重点领域及方向(四)智能装备及机器人。到2020年,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实现产值达到1300亿元,2025年突破3000亿元,建成珠三角乃至全国智能装备关键设备、技术供应和研发创新中心。智能成套装备。推进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等流程类制造领域数字化车间与全自动化成套设备开发。加快发展汽车、船舶与海工装备、航空航天、电子等离散型制造领域智能化成形及加工成套设备、机器人化智能检测装配生产线、关键零部件成套加

10、工装备、中高档数控系统、3D打印设备等智能成套装备和系统,以及智慧物流仓储装备系统。支持金融设备智能化发展,加快建设华南金融设备制造业基地。拓展智慧化农机产品,探索开发无人农机,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机器人。推进低成本多关节机器人、并联机器人、移动机器人等经济型机器人本体开发,集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机器人。加快研制发展医疗康复机器人、手术机器人、护理机器人等服务机器人,以及消防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特种机器人。积极推进与小批量定制、个性化制造、柔性制造相适应的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智能模块及关键零部件。发展多功能集成智能传感器、生物传感器、高分辨率视觉传感

11、器、高精度流量传感器等新型传感器。加快推进高精度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先进控制器、高精度传动和驱动装置、精密减速器、智能仪器仪表与检测设备等智能装备核心部件和模块研发。突破具有较强鲁棒性的分布式控制系统、运动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智能化成套装备系统集成能力。智能装备系统集成。推进电子信息、物流、医药、汽车、船舶与海工装备等领域智能设备、智能模块、智能系统的应用集成。支持系统集成商依托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向智慧工厂、数字化工厂等方向拓展业务,提升顶层架构设计和软件集成能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到2020年,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到2025年,建立起完整的“终

12、端设备设施基础网络服务信息应用服务”互联网产业链,实现总产值85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15,建成极具影响力的国家级新一代信息产业基地。大数据及信息服务。大力发展面向企业和个人,尤其是在移动应用领域的软件和数据信息服务,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交通、环保、物流、医疗、教育、政务等各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工业软件及操作系统。加快推进嵌入式操作系统、工业实时数据库、云操作系统、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等基础软件的研发与应用。建立工业研发设计平台和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开发研发设计类、数字控制类、智能生产类和管理类工业软件。集成电路及关键元器件。发展12寸晶圆半导体材料,力争突破28纳米及以下级

13、芯片制造工艺、高密度先进封装技术,提高芯片产品的设计开发能力,发展先进的LED(发光二极管)芯片等优势芯片制造产业,推进电子元器件产品的片式化、集成化、高性能化和无害化,实现自主配套。移动通信。发展以SDN(软件定义网络)为代表的网络通信设备及系统,加快对T比特级高速光传输设备及大容量组网调度光传输设备、高端核心路由器与交换机、5G(第5代)系统设备核心部件,以及新一代多通信设备和关键软件平台的研发。互联网终端设备设施。突破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等相关技术,加强85代液晶面板等大尺寸面板产品竞争力,延伸产业上下游产业链,打造千亿级的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传感器、单片机、微

14、处理器、PLC(电力线通信宽带)等高新技术及产品,发展基于个人、家庭终端应用的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数据终端等智能电子产品。(六)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形成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创新体系,自主品牌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总产值3800亿元;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突破100万辆,自主品牌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同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实现总产值达到6500亿元。整车。发展节能内燃动力乘用车、纯电动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混合动力商用车、燃料电池汽车、高附加值专用车等节能、新能源汽车。关键汽车零部件。提高新型节能高效发动机及控制系统、驱动电机、高效变速器等新能源汽车关键核心装备及零部件

15、本地配套能力。突破动力电池与电池管理系统、纯电动力系统、插电/增程式混合动力系统等关键技术。提升充电设备、总线通讯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配套设备及系统模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智能网联汽车。发展驾驶辅助级智能汽车、部分或高度自动驾驶级智能汽车、智慧出行用车。突破基于网联的车载智能信息服务系统、车载互联终端、集成控制系统、多源信息融合技术、车辆协同控制技术等智能网联汽车关键零部件和技术。(七)新材料与精细化工。到2020年,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产业研发创新体系,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高端化、品牌化取得明显成效,总产值超过4200亿元;到2025年,质量、品牌效益进一步提升,实现总产值6100亿元,建成

16、国内一流的新材料与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先进高分子材料。积极发展功能涂层材料、树脂基先进复合材料、碳纤维复合新材料等高性能复合材料和特种橡胶,满足高端装备制造发展需要。加大生物医用材料开发,发展用于制造人体器官、医疗器械等的聚合物材料。突破新型纳米材料、增材制造材料、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等前沿新材料技术及生产工艺,逐步发展智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形状记忆材料、智能高分子膜的智能材料。先进非金属材料。加快发展高性能阻燃材料、纳米材料、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烧蚀材料等航空航天、船舶海工等多领域特种材料。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发展光电器件、电子元件、半导体分立器件等功能材料。发展轻质建材、隔热隔音等新型环保节能建筑材料,培育智能温控等节能材料。先进合金材料。发展耐高温钛合金、铝锂合金、镍基高温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含铼高温合金、高强度铝合金等高性能新型轻合金材料,以及高抗应力浮士德不锈钢等特种装备用超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