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三作文培训资料一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80027973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高三作文培训资料一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09高三作文培训资料一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09高三作文培训资料一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09高三作文培训资料一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09高三作文培训资料一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09高三作文培训资料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高三作文培训资料一(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9高三作文培训走过名利圈101名利圈似一座围城。是看淡名利在城外隐居,还是追名逐利在城中显达?这几乎是贯穿每个俗世中人一生的人生课题。我看,既然无从逃脱不妨潇洒走过 。总有人愤怒大骂如今矫俗干名的人潮,我说不必动怒。出名是人作为社会动物再自然不过的心理需求,是满足人心中渴望被认同被关注的普遍方式。图名本身无可指摘,以奋斗为肥料,天资为种子,名的花朵将不胜娇艳!试问哪位学子不梦想十年寒窗后的金榜题名?哪位官员不渴望半生奉献后的千古流芳?所以那些不得功名的失意者大可不必指责幸运的名人们的功利和庸俗。人人都有想要出名的心志,这是正常而自然的;那种酸葡萄的狐狸心态不免造作,只能使幸运女神不再垂青

2、。但反过来说,声名远播的名人们也请自爱。你们头顶上灿烂的光环是社会大众对你们过去成就的肯定,而不是对你们未来“钱途”的保障。利用声名谋取利益的行为黯淡了你们的光辉,最终使你们身陷丑闻与谎言的泥潭,不可自拔。胡乱代言含三聚氰胺奶粉的明星们,你们并不无辜,受害宝宝和他们的家庭幸福不容你们在责任面前逃避、狡辩!作为名利圈中人,名人们聚焦了平凡大众更多的目光,也理应负上更多的社会责任。面对名利圈内外事非的不休纷争,很少有智者能一眼望穿拂袖而去。大多数的我们还应在名利圈中走一遭。假意清高的不屑一顾掩饰不了内心深处的暗流汹涌;经历尝试之后的淡泊明志才是瓦尔登湖般的宁静安谧。出世前风华绝代的才子李叔同起初并

3、不和名誉势不两立,而是经历了万众追捧到国家动乱之后选择遁入空门,谢绝一切名闻利养。弘一法师走过名利圈完成了物质、精神到灵魂世界的升华,寻觅到人生坐标系中完美的位置。名利圈是个大染缸,但名与利虽相生相依但绝非毒药猛兽。走入前请相信自己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的定力;走出后请坚定自己宁静致远的追求。走过名利圈不是不屑,不是庸俗,而是经历人生选择,寻找重新出发原点的必修课。名与利,是人之所欲也,不经求索舍之,人生无味也。名利身外物,取舍在人心。走过名利圈,世界天空海阔,宠辱不惊,看天上云卷云舒评分:初评67分,终评68分,大家比较认同。“成名”之争102如今打开电视,调遍频道,看到的不再只是明星大腕主持人,

4、又一类人群已悄然成为媒体上新一批生力军。各类谈话类节目,讲坛,乃至娱乐节目中都频繁出现他们的身影。原本默默无闻从事自己工作的他们突然从幕后走到了台前,成为了人们新的宠儿,偶像和明星。而他们,就是各领域的学者,经营者,甚至是“草根”一族。对于他们的成名,大多数人是予以支持的,这是他们成为明星的基础条件。但还有一类人却抱着怀疑,担忧,甚至是批判的态度,始终不能接受这种风气在社会上漫延。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时常成为人们议论的话题。其实反对的声音是不难理解的。其一,能为社会大众广泛理解和接受的观念和理论一般比较简单,甚至是肤浅,这导致很多资深学者深为人不屑,认为如此这般三岁小儿之学何以登堂入室?这简直

5、是愚昧大众!其二,无论名人以何种形式出名,难免掺有哗众取宠之嫌,尤其是一些平民明星,包装味甚浓,会讲几句笑话说两句谁都会说的真理就出名了,不是炒作是什么?其三,是最根本乃至致命的原因酸葡萄心理。说到底,别人出名与你井水不犯河水,除了一份忧国忧民忧天下的社会责任之外,嫉妒心态应该是很有支配力的。可是存在即合理,这种现象之所以广泛存在就必有其社会基础在那里放着。首先,这是社会需要。媒体业的发展使人们对知识的渴望加剧,对娱乐的要求也提高了,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更多名人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水平,人们有机会随时接触先进理论和观念,品尝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这不能不说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其次,名

6、人出名的确有资本,无论如何,他们有能力吸引受众群,这是他们的才华所在。民众也是有评判功能的,他们会选取最适合自己的东西,被广泛认同的明星必有其出众的一面。其三,也是批判者最应该意识到的,那便是社会分工不同。有些人生来适合做传播的先锋,有些人则更适合默默无闻的奉献!两种人才社会都是需要的。真正有社会责任的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在哪里,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酸葡萄心理是要不得的。社会需要明星,也需要普通人。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也应该清楚地认识自己。只有每个人发挥自己的力量而不是怀着一种恶意竞争的心态去尽自己的社会责任,社会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进步和发展。评分:初

7、评60分,终评60分,大家比较认同。论“名”103有人站在世界之巅,风起云涌,却向往小桥流水,望断桃源。有人站在天涯一角,平静如水,却向往呼风唤雨,语不惊人死不休。名声,有人用一生追求,有人用一生去摆脱。就好像那句:“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王国维说过,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学识如此,成名亦然。如今,学者要出名,而明星要知识、学位。这个奇妙的现象下,名与实的关系变得如此奥妙。“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番成名,需要的是孤独,得到的是争议。余秋雨可为苦吟诗人,历游山水之后,对中国文化现象作出了反思。所谓望尽天涯路。然而当他独上高楼之后,一切谈论声讨之音尽无。即使二余之争

8、,即使“石破天惊逗秋雨”,再多的论调也只能推波助名。余秋雨成名需要孤独,他得到的,似乎也还是孤独!“衣带渐宽终不悔”此番成名,且看多少明星为了学历,为了文凭,消得人憔悴。明星成为大学名誉教授;某某明星获得专业学位;某某明星进知名大学演讲。名副其实,似乎在这里,界限变得如此模糊。明星,学者,似乎在那些年代中毫无关联,如今都已成了近义词。是知识的危机?还是人格的危机?在盛名之下,所有一切所谓责任,人格,道德在刺眼的光芒中变得如此黑暗。“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成名本身不存在对错,有实必会生名。然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是属于你的,你就应该去争取;不是你的,你就不应去盲求。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

9、中,成名,会有外界强加于你,那是否就意味着你能欣然接受呢?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人在一生,若只为名利,人生虚无不言自名。追求崇高与真理,在实际的奋斗中度过,暮然回首,功成,名虽不就,人生之巅早已达到。路虽然漫长,沿街有风景,沿街没有风景,但路途便多彩。高山上,我愿心如池水,看万千变化。低谷之中,我愿心中汹涌,体味苍茫,虽苦犹乐。这已足够。评分:初评49-2=47分,终评53分,大家比较认同。本文内容和形式不匹配。要坚定不移地反对华而不实!如何看待出名104人们常说“名利乃身外之物”。虽然颇有道理,可那些尚未出名的人是不会这样说的。只有追求过名声并已有所得或有所不得才会露出类似话语。如此看来就

10、产生了矛盾,人们一面追逐名声,一面又潜意识地否定着。想出名的心理的确是再正常不过了。从人的本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一种群体动物,不论是家庭、朋友圈、或社会,都是其寻找安全感与归属感的所在。人渴望着融入群体,被接纳而不被排斥,同时也希冀着受到足够重视以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出名便成了最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出名也是人们肯定自我价值的方式。不论是位高权重的政治家,学富五车的学者,还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一技见长的劳动者,他们的心血成果如何被接受认可?无疑出名正是获得这一被认同感。产生具有影响力的作品而出名,再被大众认可同时获得了不同意见,继而能将新颖的改进的想法运用到实践之中。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11、真正的名声一定是与成果成正比的。可见出名仅仅是一种方式,而不该成为目标与终点。遥想当年李白昂首迈进长安城时,满怀壮志傲情。虽然他不曾刻意追求名声,但他的才华与洒脱不羁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潇洒的一笔。反观当下,一些人热衷于名声,将钻研、苦学等等都抛在脑后,通过种种不正当的方式甚至搏出位来换取名声。也许他们能获得一时的关注,但那并不等同于出名。试想当他们远远地扔开自己的头脑与灵魂后,又有谁愿意谦卑与尊敬地看待一堆肉体?对于那些沽名钓誉之徒固然应该不屑指责,可对于那些名副其实的出名者,人们表现出的抗拒与否定却并不恰当。为什么不能怀着一颗包容的心看待呢?如果能有包容之心,看到的就不该只是出名者表面的风

12、光,更是他们辛勤的努力与耕耘,是他们宠辱不惊看待名声的淡泊之心。学会包容真正的名声,是对他人付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名声虽然重要,却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所有结果。我们这样看待出名,以平和包容的心态,激励自己,同时包容他人。出名无关对错,关键是看我们怎样把握与平衡。评分:初评58+2=60分,终评55分,大家比较认同。“推己及人”看成名105出名是人类普遍的愿望,无论是有目的地刻意为之,亦或只是潜意识里的一个念头,从古至今,从没中断。一个人想要出名的原因大致有三。首先,成名代表着他人对你的社会价值的认可,证明你的劳动付出是有意义的,而不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其次,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人是一种群居

13、动物,并且希望得到同类的钦佩、羡慕,喜欢被人围绕着赞美的感觉,仿佛自己成为了高贵的女王或国王。第三,在现代的社会,成名可以带来许多物质的好处,这也是具有着极大的诱惑力的。然而,尽管想出名的人千千万万,真正出名的却只是极小的一部分,其余大都悄无声息。但出了名的人却常常被未出名的所轻视、攻击,认为他们一味追求追名逐利于是冷眼观之。其原因,我想,也并不太难理解。嫉妒是人的本性,我们只能尽力削减之,却不能使其完全消失。因此,吃不到葡萄的不仅可以说葡萄酸,还可能说吃到葡萄的人不道德,从而抱以不屑的态度。由此产生的是,人们常用两种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对于自己,我们总看到好的一面,忽略其阴暗面的存在

14、,而对于他人,尤其是得到了我们所没有得到的东西的人,就苛刻得多了。于是很多事情变得理所当然:出了名的人当然是贪慕虚荣的,当然是光有外在而没有内涵的,当然是追求物质享受的,当然是不折手段爬到这个位置的却忘了这也是他自己的欲望,只是未实现而已。然而,总有那么一些人,那么一小部分,平静地看待他人的成名。这些人通常是自己经历过出名的人。陶渊明选择隐居,轻视功名,但他没有把求取功名的人贬得一文不值。因为他也走过这条仕途。前一段时间,看到四十岁的歌手许巍说:现在看看二十岁时的自己,也是追求名追求利,但他觉得对于一个二十岁的青年来说这些都没错,重要的是以后要渐渐改变价值观,看到生命中还有重要的东西。这两个人

15、都出过名。人总是很容易原谅自己,因而也很容易理解和过去的自己相似的人。而我们今天对成名的人不分青红皂白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因此我们缺了这种“推己及人”的能力,缺少了换位思考的宽容。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没有那样的经历,就把自己的阴暗主观扣在别人头上,着实不妥。因此,别人成名时,不防“推己及人”想一想,便会豁达、客观许多。评分:初评58+1=59分,终评58分,大家比较认可。谈出名106每个人都想出名,但看到别人出名又不服气,有时还会出言贬低。这种心口不一的现象自古有之。我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必然的,且与我们本身的性格有密切联系。从这个问题中最容易想到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这一古语。更严重一点的就是巴

16、黎圣母院里主教说的“我得不到的东西别人也别想得到。每个人都想得到更多,但好东西一共就这么点,被别人抢了自己当然不爽。虽说“出名”不是东西,但也可类比一下。出名的人一共没几个,为什么是他不是我呢。于是心中就出现为自己打抱不平的想法。但有一点是让人无奈的,即别人已经出名了。事实无法改变。但为了得到精神上的胜利,至少也得为自己没有出名找个借口,要找出“我“比他强的方面。于是我们就把自己搞得像个隐士高人似的,说这个人怎么追名逐利,那个人如何一无是处。于是我们就得到虚幻的精神胜利,也算给自己一个交代。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成功的能力,都能出名,这种现象也就会不复存在,所以真正深究下去,问题就变成了,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出名,不能出名的人到底缺少什么。纵观古今出名的人,有的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的人有一技之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