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828834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毕业论文(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陶渊明诗歌的自然美 摘要: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同时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璀璨的一颗星星。在陶渊明的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其诗歌语言“自然、质朴、纯真”的特征早已成为一种不可全及的艺术典范。自然、朴素、平淡的语言风格;饱含哲理、意蕴丰富;简练而富于诗意的散文化的笔调。这所有的特征都是他对淳朴真诚、淡泊高远、任运委化、无身外之求的人生追求的反映,他诗意般的语言特色也正来源于他旷达开阔的胸襟气度和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陶诗任情真率、自然淳朴、落尽铅华、绝去矫饰,使他在文坛上“独起众类”,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永恒的不朽!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自然;艺术特色一、陶

2、渊明简介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附近)人,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他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有陶渊明集。其隐逸文化总的风格为柔、淡、远。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他的出现,才使诗歌艺术的脉络重新接上,并且增添了许多的充满生机的因素。他的诗歌以风格自然、语言质

3、朴、凝炼、意境隽秀而为人所称道。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的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使诗歌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并开创田园诗这种题材的作品。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4、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 二、陶渊明的诗歌风格(一)平淡自然陶渊明的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他的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这是和他的诗歌内容以及表现上的特点分不开的。他的诗的主要内容是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

5、活中的恬静心境;而又是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真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真好象是从“ 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入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完全是白描的手法,语言十分平淡,使人读来毫不吃力,只史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而这些情景、生活,以及诗人的志趣和心情,无一不是诗人真实的感受,所以写来十分亲切。陶渊明的诗歌虽然平淡,却不浅薄,相反只使人感到淳厚有味。他的诗歌语言虽然只是极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

6、艺术提炼的。而在这十分精粹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形象,这些形象无论是自然风光,或是社会生活,都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如“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这是写诗人的生活环境。“贮”字虽只是一个平常的字眼,但用到这里却很形象新鲜,中夏清幽凉爽的林荫好象是可以贮存、可以掬取的一瓮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地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抚有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迷是只有经过亲身体验与深切感受之后才能写出的诗句。又如“秦为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膛务各归,闲暇则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平淡无奇的八句诗写出一片生动的田生活的声音和气氛。苏轼

7、说陶诗“似癯实腴”,正好说明了这个特点。(二)富有意境他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管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在使人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时,而引人到一种境界中去。如前引的归园田居第一首,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房,村落中的几楼炊烟,听到深巷的犬吠,树头的鸡啼,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境界,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面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相意境,它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苏轼说:“观陶彭泽

8、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所谓“奇趣”正是从意境中产生的。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的“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陶渊明的诗歌由于内容不同,风格也不完全一样。比如他的田园诗半萧散冲澹,而咏荆轲等诗却豪放有力。但后者虽然豪放,却又“豪放得来不觉”(朱熹语),和他的田诗的平淡自然仍有相通之处。他的诗歌虽然在晋宋之间自成一格,自然流露,不假雕饰。但是细心的读者,仍然可以看出古诗、曹植、阮籍、左思对他的潜在影响。象拟古的“日暮天无云”等“风华绮靡”的诗中,显然融合了曹植的辞采。“语时事指而可想”的饮酒诗,精神面目和阮籍咏怀非常接近,而他的咏贫士、咏

9、荆轲等诗,又显然是受了左思咏史的启发。锺嵘诗品说他的诗“又协左思风力”,是十分正确的。(三)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陶渊明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只是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由此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他把农业劳动视为自然的生活方式,歌颂在劳动生活中包含着美的意趣,这同样是深刻的发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

10、。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在外现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感情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11、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的踪迹,都是有名的例子。 (四)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陶渊明不仅是诗人,也是思想家,他的诗带有浓郁的哲理意味。沈德潜说诗“贵有理趣”,陶诗便是最富于理趣的。他的诗不是从抽象的哲理出发,而是从生活出发,将生活中的感受升华为哲理,又将这哲理连同生活的露水和芬芳一起诉诸诗的形象和语言。所以他的诗既有哲人的智慧,又有诗人的情趣,隽永厚朴,耐人寻味。 (五)崇尚自然陶渊明思想的核心就是崇尚自然。归去来兮辞说:“质性自然”,

12、形影神序说:“神群自然以释之”,“自然”,是指导陶渊明生活和创作的最高准则。陶渊明说:“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又说:“茫茫大块,悠悠高晏,是生万物,余得为人。”人既秉受天地之灵气而生,就应避免世俗的牵扰。隐居山林、躬耕田园最符合人的本性。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返回自然集中地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哲学。莅地看来世俗的名禄好象罗网和樊笼,束缚人的天性,只有回到自发伪状态与自然保持一致,才能得到自由。陶渊明常常吟咏归鸟:“翼翼归乌,柏林徘徊。岂思天路,欧及旧栖。”“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

13、而知还。”诗人借着眷恋山林的归鸟,表达了他的向往。他又从归鸟悟出人生的真谛。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的末尾两句涉及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乃是当时的士大夫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陶渊明无意用诗歌作去学的图解,他只是从生活中体验到一点真理,想说又觉得不必说,不好说,于是采取了一种含蓄的手法。王授说:“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在这首诗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可以说是象。象是在意的,所以说此中有真意”。但真意是什么呢?没有说。既然已经得了真意,也就可以忘象志言,

14、不必将它说出来了。不过我们还是能够从待的形象中体会出陶渊明的真意: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宇宙万物亦莫不顺乎自然。人当然也要顺应自然之理,生,受气手大块;死,托体干山阿。这就是诗人在看到南山归乌的一瞬间忽然悟出的道理。汉代杨王孙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被认为违反了礼制,连他的儿子都不敢从命。陶渊明却说:“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在返回自然的意义上,裸葬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死亡是躯体完全地复归于自然,根本用不着恐惧的。返回自然的思想,包涵着对于世俗社会和名教礼法的厌恶与鄙弃。虽然它的方式只是消极的逃避,但其中却有反抗黑暗、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意义。陶渊明返

15、回自然的思想和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开辟了新的蹊径。返回自然是总的思想倾向。在道德修养方面,陶渊明提出“抱朴含真”作为奉行的原则。“朴”,本是老子的观念,他说:“见亲抱朴,少私寡欲。”“复归于朴。”“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老子所谓“朴”有时指道,即宇宙万物的总根源,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有时又指未曾沾染礼法和智巧的淳朴、素朴的人性。陶渊明所谓“抱朴含真”、“抱朴守静”,都是在后一种意义上应用朴的概念。关于真,连雨独饮说:试酌百清远,重馆忽忘天。天岂去此哉,任真无所先。百情远,是忘了世情,但还没有忘天。再进一步,连天也忘却了。但天并未离去,它体现为“真”,即天真。任真才是首要的原则。

16、什么是真呢?庄子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又说:“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真”与世俗利法相对立,指的就是人类自然的本性。“抱朴含真”的意思。即保持这种本性,使它免受礼教的约束或名利的亲扰。“投冠旋旧墟,不为好爵萦。养真衡门下,庶以善自名。”“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构。”这些诗讲的都是这个意思。在陶渊明看来,一个人只要善于养真,保持真想,就能独立于污浊的社会之外了。“抱朴含真”又体现了陶渊明的社会理想。他认为上古生民是最真朴、最淳厚的:“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名教兴起之后,人才渐渐失去了真性:“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其。”“目真风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