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何不救关云长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784738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备为何不救关云长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刘备为何不救关云长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刘备为何不救关云长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刘备为何不救关云长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刘备为何不救关云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刘备为何不救关云长(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刘备为何不救关云长? 余龙海核心提示:读了谌旭彬先生的同名文章,我以为不能就此认定甚至不能言及刘备是在借刀杀人除掉关羽。刘备确实觉得关羽是个问题、但不至于是个麻烦,而荆州毕竟对刘备来说有足够重要的战略意义。刘备不支援襄樊之战,并不是希望能够阻止关羽扩大战果,是刘备根本没有想到局势变化之快。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秋,关羽水淹七军,生擒庞德之后,遭遇江东集团的偷袭公安、江陵,关羽军团迅速土崩瓦解。十二月,关羽被俘处决。从大胜到大败,前后不过半年。关羽覆败之谜,成为后世史家探究的兴趣所在,各种解释也就应运而生。总结起来,大致有这么三种说法:一是关羽负责说:荆州覆败乃关羽本人原因。二是诸葛亮负责

2、说:从水淹七军到军败身死,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成都方面未出一兵一卒支援荆州,这种现象太反常了,诸葛亮应负责。三是刘备负责说:刘备欲借江东之手除掉关羽,以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为刘禅扫清障碍。谌旭彬先生在这种观点的基础上,探究了刘备和关羽之间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刘备仅仅是希望能够阻止关羽扩大战果,并不希望他全军崩溃,荆州易手。后来形势的变化之快,完全超出了刘备意料之外。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荆州对刘备的价值。赤壁之战以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入主四川后,孙权派诸葛瑾讨还荆州,刘备又赖帐不与;建安二十年,孙权讨伐荆州时,刘备亲率五万大军驰援荆州,后因曹操从汉中南侵,不得已孙刘双方达成协议,分荆州。可

3、见荆州于刘备的战略意义是多么的重要,最起码刘备会坚持荆州的军事存在,而不会轻易地放弃。荆州于刘备,从日后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也可以看出控制荆州的战略意义,怎么能说刘备为了一些虚妄的猜测而轻易放弃呢?其次,刘备和关羽之间的关系。众人皆知,他们之间存在着这么几种形式的关系:君臣关系、兄弟关系、恩犹父子的关系。陈寿的蜀书,总结刘关张三人之间“恩若兄弟”,有很高的可信度,但刘晔的“恩犹父子”之论也不容忽视。这表明,在三国年间,所有人都无法否认关刘之间存在着亲密关系。谌旭彬先生新提出了关刘二人之间还存在着第四种关系:合伙人关系,很有意思,确实非完全荒诞之论。可见刘关二人集君臣关系、兄弟关系、父子关系

4、和合伙人关系于一体的、有机的、特殊的关系。但是,这个关系的定性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只能加深我们的疑虑,既然这么亲密的关系,还关乎刘备的大战略,刘备在关羽被围困时为什么不出兵相救。第三,是关羽在刘备集团地位和自己心态的变化。建安十九年,刘备围平定益州,马超的到来似乎让远在荆州的关羽颇为不爽,史书记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也知道关羽为人“护前”,容不得别人强过自己,如此回答:“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得到回信,关羽相当高兴,“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成都顺利投降,马超功

5、不可没,所以刘备随即予以嘉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不久就发生了关羽“问马超”之事。这二者之间其实是有联系的。马超所督的“临沮”,在荆州南郡域内,属于关羽的辖区,日后关羽父子正是葬身于此。刘备既然已经拜关羽“董督”荆州之事,让他全权负责荆州事务,却又在这个时候将马超这颗钉子插到临沮,关羽恐怕不会乐意,其不满可想而知。关羽问马超不如说是问刘备,此时他已经隐隐感觉到自己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会受到威胁:首先是拿下益州之后,荆州在刘备集团的地位一定会有下降;其次是荆州采取守势,难于有所建树,而益州方面在大刀阔斧的开辟新天地,关羽的作为即被锁定;三是刘备委马超督 “临沮”不知何意,但定有

6、疑虑之感。诸葛亮话里有话,实际上是告诉关羽:主公从来都没有忘记你们当初共同创业的往事,没有忘记今天这番事业,是你们共同打拼下来的成果,主公从来没有将你简单地当做下属看待。关羽的抗议和试探取得了他希望得到的答复,马超终究还是没有去临沮上班。建安二十年,孙权派兵夺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刘备于是率兵五万下公安,让关羽入益阳。这时曹操定汉中,刘备听说后,很快与孙权议和,平分荆州。刘备带谁到的公安,这期间跟关羽有些什么样的交流互动,不得而知,史书在这方面几乎没有记载。但是从最终结果来看,关羽的辖区大面积缩水,关羽肯定会感觉到在集团内部地位的变化,心态自然不爽和失落。更有:我们知道,一开始关羽“专有荆土

7、”,平分荆州是刘备自愿的吗?当然不是。那是吕蒙设计夺取了三个郡,即长沙、桂阳、零陵,已经造成了既成事实。当时刘备孙权平分荆州,各自罢兵,双方的一纸和约,掩盖了关羽的重大军事失利,而且全是投降。我不相信刘备在公安那段时间对关羽没有任何批评或抱怨,关羽也不可能没有惭愧和自责,要知道丢失三郡,追责可杀,刘备过于迁就纵容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进位汉中王,大封功臣。武将方面,设前后左右四位名号将军。刘备亲自拟定人选: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张飞,右将军马超。关羽又闹起了情绪,声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拒绝接受前将军的印绶。“傲黄忠”之事又一次充分表现了关羽为人的骄傲和自负,但在我看来,“傲黄忠

8、”事件中,关羽其实也并非真的认为黄忠没有荣升为后将军的资格,实际上是跟刘备闹别扭。自己担心的事情就这样真实的发生了,不再是唯一占据刘备心智的人,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和重要性都不再那么显赫,跟自己同列的多出了两个。之前关羽,无论是谁,都无法否认他在集团内部的二哥的地位,即使是诸葛亮也不能越过他。刘备封拜前后左右四将军却是对关羽在集团内部二哥地位的一种隐形的打压。四将军中虽然仍以关羽为首,但其余三人却已无形中上升到了和关羽相同的台阶之上。列朝站班虽仍有先后之分,却已消弭了上下之别。这才是关羽最不满的地方。这等于变相地降低了关羽的地位。他那句“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的牢骚,其实是委婉地暗示自己所受封的官

9、衔不应当仅仅止于一个前将军,关羽所希望的,是刘备能够将自己和张、马、黄诸人完全区别开来,而不仅仅是在同等级的班列中站在前排。刘备的称王,重新整顿了集团内部秩序,在集团内部建立起一种稳固的君臣关系。于关羽来说,无疑淡化了兄弟、父子关系,否定了合伙人关系,而强化了君臣关系,是一个新的确定的关系定位。许多年以来,他和刘备之间的亲密关系发生了变化,关老爷的心态自然不会那么舒坦。对刘备的这番安排,诸葛亮表示了他的担忧,来了一句:“得无不可乎?”刘备也没有什么好气地回答他:“吾自当解之”,关羽最终表示屈服,愿意受封为前将军,但关羽的屈服的前提是刘备也作出了相应地让步,给了他“假节钺”的权力,张飞、马超都只

10、是“假节”,黄忠做了后将军,但连“假节”的权力都没给他。只有关羽一人,拥有着“假节钺”的特权。在君王所有的授权方式之中,“假节钺”的规格是极高的。拥有了“假节钺”的权力,不但可以随意斩杀触犯军令的士卒,还可以代替君主出征,并拥有斩杀节将的权力。但刘备对关羽的这种迁就却又一次为关羽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关羽“假节钺”后,就立刻出兵北伐了。第四,襄樊战役。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关羽抓住战机,北攻荆襄,发动了襄樊战役。八月水淹七军,俘于禁、斩庞德,一时威震华夏。关羽乘

11、胜围攻樊城,并以派兵力包围襄阳。闰十月,吕蒙奉孙权之召返回建业,派陆逊代之,麻痹关羽,关羽尽提荆州之兵北上襄樊。十一月,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时关羽为徐晃所败,又闻江陵失守,更是惊慌,急忙撤军而回。回军途中,数次派人与蒙吕蒙联络,吕蒙热情接待关羽派来的使者,有的人亲笔写信,说得到吕蒙厚待。关羽军中,将士们得知家中不但平安无事,故军无斗志。此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关羽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被拒绝,进退失据,腹背受敌,遂西走麦城。十二月,关羽从麦城突围,西逃临沮,为潘璋部擒获,斩首,荆州遂失。以上是襄樊战役的大体过程,我们可以认为:第一,襄

12、樊战争是关羽发动的。第二,关羽发动襄樊战争的原因,我个人认为关羽心态变化和满足好胜的需要(50%),战机出现(30%),刘备默认关羽的决策(20%)。第三,刘备集团上下,此时“但喜其胜,不虞其败”,放手让他进攻。第四,发动襄樊战争,准备不足,没有系统的策划。第五,既然利用孙权创造的机会开战,却没有有效的政治外交配合,甚至拒绝联姻、辱骂吴使、强占吴粮,还对吴不加防范,可见关羽的政治头脑极差。第五、孙权与关羽联姻被拒。谌旭彬先生的阴谋论,我甚赞同,并且是完完全全的战术阴谋,而不是搞乱刘关之关系。关羽不同意联姻,孙权根本也没指望关羽同意联姻,他只需要有这么一说,达到麻痹关羽的效果。“遣使为子索羽女”

13、事发生在襄樊战役中间,关羽威震华夏之后,吕蒙白衣渡江之前,大概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前后,此时孙权已经接受吕蒙建议,麻痹关羽、偷袭荆州,此间提及联姻之事,确实赖人寻味,此其一也;国与国之间的联姻当在国主之间,而非国主与另一国的大臣之间,即使可以,也需两国主决定,此事却直接发生在孙权与关羽之间,关羽答应与否,不是事情本质,达到麻痹效果才是孙权的根本意图,此其二也。于关羽来说,拒婚或如何拒,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深究孙权的意图,做相应的防范,很遗憾他完完整整的陷入了孙权的全套,关羽辱骂来使,也只是为孙权偷袭荆州多提供了一个口实。第六,封达之不救关羽。建安二十四年六月,汉中之战结束后,刘备命孟达由秭归北上

14、进攻房陵,攻下房陵之后,兵锋转向上庸;刘备“阴恐达难独任”,命刘封从汉中顺沔水而下统领孟达之军,与达会于上庸,上庸太守降,继而新城太守降,应该是八月九月之事,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时。关羽向封达求助围攻襄樊,应在八月之后十一月之前,若是求救,则应在十一月之后。求助和求救则是两码事,求助当然可以拒绝,理由很充分,求救则不然。孟达由秭归北上进攻房陵,肯定是奉的刘备的命,这一点史书记载很清楚,刘封统领达军也是奉的刘备的命,此时的刘备身边有一个敏感人物,他就是法正,只是记载几乎没有。法正对于出兵东三郡的事肯定是清楚的,指派孟达,又指派刘封,这些肯定征求过法正的意见,因为此时的刘备非常依赖法正,刘备对于

15、孟达的疑虑可能源于法正,也可能刘备天生看不起孟达的人品,他是因为自恃才高又不为刘璋所用才归刘备的。有几件事情值得推究:一是刘备阴恐达难独任(能力不足?应该不是;忠诚度不高?其他?);二是刘封统达军(此时的刘封年方20余的黄须小儿,来领导孟达?监督?协助?命令可能是模糊的,要不然他不会争权,也不会后来因逼走孟达而被杀);三是刘封受封副军将军、申耽兄弟归降后封侯,而孟达有功确不封;四是跟达共事多年且一起归刘备的法正已经官拜尚书令、护军将军。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关羽求助之前,孟达是个自恃很高的人,不知道此时的心情是何等的滋味。孟达辞先主表中有些话相当耐人寻味。再加上刘封的争权和刘封的特殊身份,可以肯定的

16、是,孟达不可能做出出兵援助关羽的决定,刘封就更不可能独立决定,因为他没有决定权。封达可能接到的明确命令是搞定东三郡,而襄樊战役根本不在刘备的计划范围。等到关羽求救的时候,形势已经不允许他们出兵了。第七,孟达降魏。孟达降魏和关羽的覆败有关,这是公认的,关键是有何关系。我以为不救关羽只是他降魏的导火索,否则有可能成为替罪羊,降魏是一种自保行为。除此之外,孟达此时已经处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刘备的不信任、误杀了诸葛亮的姐夫、法正的死等等,他在蜀中已经没有容身之地。房陵太守是诸葛亮的姐夫,为达兵所害。建安二十四年冬发生的荆州覆败事件,不是由某一因素单独造就的,而是多种合力的结果。关羽方面,他是自主发动襄樊战役的。襄樊之战很明显没有进行周密的安排,虽在战场后方的江陵、公安等军事重镇留下了重兵防守,但这也导致了前线兵力的不足,关羽不得不向东三郡求援,因为粮草的不足,甚至向东吴求援,没得到援助时,一遍辱骂来使,一遍强抢江东粮草。这一切只是为了在襄樊战场呈一时之快。殊不知东吴已经暗窥荆州久矣。刘备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