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老井采区设计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783535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老井采区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煤矿老井采区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煤矿老井采区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煤矿老井采区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煤矿老井采区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老井采区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老井采区设计(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煤矿老井采区设计方案简易说明书XXXX年XX月XX日前 言XXX煤矿位于XXXX,邻近XXXX,属XXX管辖。矿井相邻XXX交通条件较为方便。XXX煤矿现有井田面积XXXXkm2,井田内现有可采储量1050万吨,开采深度2050m1400m,目前,老井位于井田西北边界,根据已经掌握的地质资料,井田中部出现了大面积的无煤区,自然将井田分为东西两个采区,因此,本设计为老井降水平西部采区。一、编制依据2、在生产实践中收积和积累的资料。3、2004年5月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分院提交的煤炭自燃倾向等级鉴定报告表、煤尘爆炸性鉴定报告以及煤样瓦斯放散初速度、煤样坚固性系数煤样吸附瓦斯常数。4、有关规程

2、、规范要求。二、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高产高效为标准,以安全生产为重点,以环保设施及安全设施“三同时”为原则,充分发挥本矿井的资源优势,走滚动发展之路,将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尽可能简化地面设施,充分发挥各类技术和管理人员的作用,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社会协作条件,将本矿井建设成为高产高效、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现代化矿井。2、按市场经济的规律进行设计,突出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市场条件、外部运输条件、竞争条件等进行了认真的调研、分析和研究。3、根据市场需求确定矿井规模和产品方案,生产行销对路的产品。4、对矿井的资源条件、现掌握的地质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

3、析和研究,根据分析的结论和市场需求确定采区生产能力。5、按高速、高质、投资少、用人少、滚动发展的模式建设矿井。6、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优化设计。三、推荐方案评述1、开拓方式2、机械化程度老井布置两个回采面达产,一个高档普采工作面,一个炮采工作面;三个掘进工作面,井下煤炭运输采用胶带输送机至地面储煤仓,辅助运输为7t蓄电池机车牵引1t固定式矿车运输。3、地面生产系统及辅助设施只设必要的地面生产系统和辅助设施,生产系统、辅助生产系统及行政办公区分设三个不同标高的平台上。场地设有机修、灯房、浴室、办公、器材库等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辅助设施。4、产品加工方案采用自制铁筛子分选块煤、煤丁、面煤分储分放

4、。四、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采区生产能力:30万t/a前期直接费总投资:3174.0万元 (指形成首采工作面止)前期直接费吨煤投资:123.8元/t前期总工程量:3300米 前期施工工期:32个月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1、 第一章 采区概况及地质特征 第一节 采区概况 XXX矿井西采区东以XX勘探线为界,西至XX勘探线(井田边界),上部(北)以XXXm水平为界,深部(南)至XXXm水平,采区走向长XXkm。本区共有煤层XX 层,其中只有C5b、C6c可采,工业储量802万吨,其中C5b 含硫大于3%的工业储量为489万吨,占总储量的61。第二节 地质特征一、地质构造采区构造以断层、裂隙为主,主要

5、呈北东南西向,采区内发育有一定程度的小断层,这点在现生产实践中也得到证实。采区14勘探线C5b煤层有无煤区,西边界有陷落柱。从总体看,井田的构造程度属中等偏复杂,回采时对顶板管理有很大的影响。二、煤层赋存特征采区内含煤地层为二叠系龙潭组,属海陆交互相沉积,主要由细砂岩、粉砂岩、泥岩、粘土岩及煤层组成,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含煤层7层,其中只有C5b、C6c号煤层可采。两层煤层总厚4.02.3m,平均3.4m,并且全区大部可采。C5b号煤层:煤厚1.44.1m,平均2.6m,煤层厚度从西到东由厚变薄,全区可采。煤层一般含夹矸02层,厚度0.050.1米。夹矸岩性一般为泥岩,个别为炭质泥岩,夹矸增

6、厚可造成煤层灰分增高,煤层结构为复杂。C6c号煤层:煤厚0.21.1m,平均0.85m,块状暗煤夹镜煤条带,单一结构,煤层赋存较稳定,全区大部分可采。三、煤质特征1、煤种井田内开采的煤层均为无烟煤。2、硫分(St,d)C5b号煤层:本区原煤硫分大部分较高,含硫大于3%储量占77.7%,其中12#勘探线以西均为高硫带,属富硫煤。 C6b号煤层:原煤硫分为0.20.4%,属特低硫煤。3、灰分(Ad)、发热量(Qgr,ad)C5b号煤层:原煤灰分1221%,一般17%,属中灰分煤;发热量6700大卡左右。C6c号煤层:原煤灰分2736%,一般29%,属富灰分煤;发热量5300大卡左右。综上所述,本井

7、田主要可采煤层为中灰富灰、低硫高硫、中高高发热量无烟煤。四、其他开采技术条件1、瓦斯根据瓦斯鉴定结果本矿井为低瓦斯矿井,但在生产实践中发现瓦斯很大,特别是在C5b号煤层+1683米水仓施工过程中表现明显,今后在建设和生产中应予以重视。2、煤尘经对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取样鉴定其结果表明,本区煤尘无爆炸危险。3、煤的自燃经对井田内主要可采煤层取样鉴定其结果表明,本区煤层无自燃发火倾向,属不易自燃煤层。4、煤层顶底板C5b号煤层:伪顶为0.1-0.3米的泥岩,富含正形贝、僬叶贝属海相动物化石,老顶为砂岩,厚度一般为1.7-3.5米。直接底板为粘土岩,厚度0.7-1.0米左右,遇水宜膨胀,对巷道有很大的

8、破坏作用。C6c号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粘土岩,厚度1.0米左右,老顶为细沙岩,厚度3.0米左右;直接底板粘土岩,厚为2.0米左右。五、水文地质条件龙潭组以弱含水层为主,长兴组强含水层。岩溶水主要靠大气降水通过岩溶漏斗、落水洞及溶隙等渗入补给,其运动方向受地质构造及地貌等因素控制,往往具有较大面积的补给,排泄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之沟谷或溪流中。裂隙水主要靠大气降水通过地表风化裂隙等渗透补给,井泉流量一般较小、具有季节性。现老井在掘进过程中测得矿井涌水量为3050m3/h。井田内老窑较多,由于采掘年代已久缺乏可靠的资料,故积水范围难以确定。可采煤层浅部露头区有被开采的痕迹,经访问调查,一般开采规模较

9、小。区域内无大的地表水体,据现有资料分析,矿井主要以大气降水沿采空塌陷裂隙渗入为主要充水因素,故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地层含水性表地 层厚度(m)主要岩性含水性对矿床影响程度长兴组(P2c)3750灰岩含岩溶裂隙水,含水性强间接影响龙潭组(P2l)120150泥岩、泥质粉砂岩含层间裂隙水,含水性弱玄武岩组(P2)4065玄武岩含水性弱隔水层 第二章 采区开拓布置第一节 采区储量1、储量计算基础及计算方法根据现掌握的部分地质资料采用的储量计算基础及计算方法如下:计算范围参与储量计算的煤层为C5b、C6c共2层。工业指标煤层倾角小于25时,煤层最低可采厚度为0.8m;煤层最高原煤灰分40%;含硫大

10、于3的煤层也参与储量计算。计算方法在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上按地质块段法进行计算,煤厚采用算术平均法,C5b、C6c号煤层的容重分别为1.55t/m3 、1.65t/m3。煤柱留设a、井田边界煤柱为20m,落差大于30m的断层煤柱取25m,落差大于15m的断层煤柱取20m,采区边界煤柱每侧取10m,陷落柱周围50 m。b、主要井筒、沿煤(岩)上下山30米,大巷煤柱15m。2、储量计算结果根据以上原则,计算得本采区C5b、C6c的工业储量(A+B+C)为 802.73 万t。 矿井储量汇总表序号水平(m)煤层编号储量(万t)备注ABCDA+B+CA+B+C+D1+1580水平以上C5b493.7445

11、.5189.87629.122C6c173.61173.61小计总 计493.7445.51263.48802.73本采区A+B+C级储量为802.73万t,全区井筒、主要巷道及边界煤柱(C5b)为175.77万t,全区可采储量为 626.96 万t,矿井可采储量详见下表。 矿井可采储量表 单位:万t水平煤层编号工业储量永久煤柱可采储量备注ABCA+B+C1580m 以 上C5b493.7445.5189.87 629.12175.77453.35C6c173.61173.61173.61合计493.7445.51263.48802.73175.77626.96第二节 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

12、限一、矿井工作制度矿井设计年工作日300d,工作制度均为“三、八”制,其中两个回采工作面采用两班生产,一班准备作业方式;掘进工作面采用三班掘进,每班作业时间8h。二、采区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1、采区设计生产能力合理确定采区生产能力对保证矿井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节省基建投资和矿井投产及达产至关重要。采区生产能力主要考虑了井田内资源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储量、地质构造、瓦斯、机械化装备及管理水平等综合因素:1)、资源条件本采区储量丰富,可采储量 626.96万t。为矿井正常生产提供了可靠的资源基础。2)、煤层赋存及稳定程度全区共有可采2层,可采平均总厚度3.4m。其中C5b号煤层发育较好,平均可采总

13、厚约2.6m,其储量占总储量的78.3%,且煤层赋存较稳定,厚度适中适宜于机械化开采。3)、地质构造从现在掌握的资料看,本采区内对煤层有影响的断层为6条,多数分布在采区东南区域,其中F106断距15m,为逆断层,对开采有很大的影响。其它断层为正断层且断距不详。从C5b巷道揭露的情况看,张性裂隙较多,一般呈北东南西向,对今后顶板管理有很大的影响。煤层沿走向起伏较小,沿倾向为一单斜构造,煤系地层无岩浆侵入现象。综上所述,采区地质构造属中等偏简单。4)、煤层稳定程度煤层稳定程度取决于煤层结构、厚度变化及可采情况。通过对现有资料分析, C5b号煤层全区平均厚度2.6m,C6c 号煤层全区平均厚度0.8

14、5m,两煤层均属较稳定煤层,适宜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开采。5)、首采区工作面参数分析采面走向长一般在500800m,斜长100120m为宜。因为煤层地板较软且底臌严重,时间过长巷道维修量较大,既不安全也不经济。分析表明,本采区主要是开采较稳定的中厚煤层,地质构造为中等偏简单,采面推进长度较大,为机械化开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从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看,本区设计30万t/a是可行的。6)、工作面及采区生产能力首采区煤层倾角一般417,开采中厚煤层为主,鉴于目前国内在此类煤层条件下开采已有成熟经验,结合煤炭开采发展趋势,C5b号煤层配备一套中厚煤层普机采,工作面产量可达2030万t/a, C6c号煤层配备一套薄煤层炮采工作面产量可达59万t/a。综上所述,从采区储量、地质构造、煤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瓦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