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重点(侯文杰)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775724 上传时间:2019-02-1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8.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重点(侯文杰)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中央银行重点(侯文杰)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央银行重点(侯文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央银行重点(侯文杰)(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银行业发展中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央行产生的必然性:(1)商品流通的扩大与各私人银行券流动局限性的矛盾,客观要求有一个权威银行统一发行全国流通的货币。(2)金融经济内在联系与银行票据清算分散性之间的矛盾,客观要求建立统一的、权威的、公正的票据清算机构。(3)单个银行的资金有限性与资金需求的扩张性以及可能的流动性危机,客观需要一个“最后贷款人”给予最后支持。(4)政府利益与私人银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客观需要专门机构作为政府管理机构和特殊的金融机构。2、 中央银行制度的初步形成:商品经济和金融业自身的发展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内在要求,而国家对经济、金融管理的加强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外在

2、动力,中央银行便是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产生的结果。3、 中央银行制度的基本类型:(1)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建立单独的中央银行机构,使之全面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这种类型又分为两种情况:一元式中央银行制度,二元式中央银行制度。(2)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单独设立专司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机构,而是由一家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职能于一身的国家大银行兼行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3)准中央银行制度: 准中央银行制度是指国家不设通常完整意义上的中央银行,而设立类似中央银行的金融管理机构执行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能,并授权若干商业银行也执行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

3、制度。(4)跨国中央银行制度是指由若干国家联合组建一家中央银行,由这家中央银行在其成员国范围内行使全部或部分中央银行职能的中央银行制度。4、 中央银行的资本结构:(1)全部资本为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这有两种情况:一是国家通过购买中央银行资本中原来属于私人的股份而对中央银行拥有了全部股权;二是中央银行成立时,国家就拨付了全部资本金。(2)国家拥有部分股份与民间股份混合所有的中央银行。(3)全部股份非国家所有的中央银行。这类中央银行,国家不持有股份,全部资本由其他股东投入,由法律规定执行 中央银行职能。(4)无资本金的中央银行。该类央行建立之初就没有资本,只是由国家赋予其中央银行职能。(5)资本为

4、多国共有的中央银行。货币联盟中成员国共同组建中央银行的资本金是由各成员国按商定比例认缴的,各国以认缴比例拥有对中央银行的所有权。5、 中央银行的职能:(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是国家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2)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具体体现:代理国库、为政府提供信用、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 为政府代办各种金融事务。(3)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集中存款准备金、充当全国金融机构的票据清算中心、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4)中央银行是管理金融的银行,

5、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政府金融政策,管理与协调全国金融活动的银行。6、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在履行职能时,其业务活动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存量报表。中央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的种类、规模和结构,都综合地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构成:资产项目,负债与资本项目。7、 货币发行业务的含义 :一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的发行库,通过各家商业银行的业务库流到社会;二是指货币从中央银行流出的数量大于从流通中回笼的数量。8、 货币发行的原则:(1)垄断发行原则。货币发行权必须高度集中于中央银行,以统一国内的通货形式。(2)信用保证原则。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黄金或有价证券作保证,建立必须的发行准备制度,(3)

6、弹性供应原则。货币发行要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以适应经济状况变化的需要。9、 中央银行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发行时以某种贵金属或某几种形式的资产作为其发行货币的准备,从而使货币的发行量与某种贵金属或某些其他资产的数量之间建立起联系和制约关系的制度。10、 几种主要的货币发行准备制度:(1)百分比率准备制度。该制度规定黄金准备不得少于货币发行量的一定百分比。(2)两级约束制度。银行发行的钞票在某一限额内不需要黄金保证,可以用有价证券作担保,但超过规定限额的发行,必须有100%的黄金作保证。(3)最高发行额限制制度。在最高发行限额内,货币发行无需准备资产作保证,

7、但货币的的发行与流通不得超过最高限额。(4)有价证券保证制度。即货币发行要以政府公债、短期商业票据等各种有价证券作为货币发行的准备资产。(5)外汇准备制度。货币发行的全部或部分准备资产可以用放在某家外国银行的汇票或现金。11、 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操作:(1)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交易工具。主要有回购交易与现券交易。回购交易可分为正回购和逆回购两种。正回购是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逆回购是中央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时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交易对方的行为。现券交易可分为现券买断和现券卖断两种。现券买断是中央银行直接从交易对手那

8、里买入有价证券,一次性投放基础货币。现券卖断是中央银行直接向交易对手卖出有价证券,一次性回笼基础货币。(2)中央银行证券买卖业务的操作选择。为解决银行体系准备金临时性短缺,央行可选择的交易行为有:一是单行购买短期债券;二是提供回购交易,央行从商业银行购买证券;三是进行短期性的外汇掉期交易。为解决银行体系准备金临时性过剩,央行可选择的交易行为有:一是单向售出短期票据;二是售出债券并承诺未来回购;三是进行短期外汇掉期交易,央行主动售出外汇,购回本币。12、 中央银行国际储备的种类构成:(1)黄金储备(2)外汇储备(3)特别提款权(4)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特别提款权) 影响国际储备结构的主

9、要因素:(1)国家支付债务和商品进口的外汇需求(2)货币政策方面的考虑(3)合理的避险因素。P11013、 支付清算系统的类型:(1)按经营主体分类:中央银行所有并运行的清算系统、私营支付清算系统、银行业金融机构支付清算系统(由两个部分组成:商业银行内部清算系统和 银行间清算系统)(2)按支付系统的服务对象及单笔业务支付金额划分:大额支付系统、小额支付系统。(3)按支付清算系统区域分类:境内支付清算系统、境外支付清算系统。14、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系统的作用:(1)提供终极支付清算服务。使得全社会范围内的应收应付款项的划转以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得以实现。(2)促进经济增长和金融效率的提高。为社会提供

10、资金转移的便利工具和通道,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经济活动的需要。(3)推动金融创新的良性发展。促进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和合作,为支持和推动金融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基础。(4)保证货币政策有效传导和金融的稳定运行。为金融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且其中的大额清算系统是有效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15、 中央银行对支付系统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1)净额清算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1)严格限制支付体系会员银行的资格,从根本上保证支付体系安全;2)设置当日最高限额,使支付系统能够控制对手在其他市场进行大额支付。限额分为两种:双边净贷记限额、体系内的净借记限额。3)建立资金与损失共担的风险管理协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限额结

11、构内不能完成清算的情况下,有必要的资金完成清算。(2)全额清算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1)支付系统不提供额外流动资金,加强清算银行自身的流动性管理与银行间市场信誉机制的约束力;2)提供有限透支,保证实施全额清算系统的稳定运行;3)提供诸如当日卖出与回购便利等流动性管理机制。(3)完善支付清算系统的法律与技术环境:1)在法律框架下监督银行业支付清算活动;2)发展RTGS支付系统,有效实现支付系统风险控制;3)加强支付清算体系现代化建设,提高支付系统的整体能力。16、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之间的矛盾:(1)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之间的矛盾。(2)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的矛盾。(3)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之

12、间的矛盾。(4)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之间的矛盾。17、 通货膨胀目标制:中央银行直接以控制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并对外公布通货膨胀的率的控制目标,在此目标的约束下,制定货币政策操作的制度安排。18、 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的比较:(1)公开市场业务的主导操作工具:国债。优点:1)信用保障程度、收益稳定程度和市场的流动性都要好于其他证券。2)国债本身具有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性质,是两者的最佳结合点。3)国债的政策传导效应优于其他证券。(2)公开市场业务的辅助性操作工具:政策性金融债券。优点:政策性金融债券安全性和流动性都很高,可以作为补充性操作工具。缺点:1)政策性银行发

13、新债还旧债的运行方式,会加大公开市场操作控制基础货币的难度。2)平均期限较长,且利率未市场化,导致吸引力不足。(3)公开市场业务的备份操作工具:中央银行债券。优点:安全性和流动性高,且能准确传达政策意图。缺点:导致中央银行货币调控成本增加,且会涉及中央银行自身利益,从而会影响政策操作的有效性。19、 货币途径:利率途径,资产价格,汇率途径。20、 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含义: 狭义:是指相同幅度的货币政策操作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区域对真实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货币冲击与产出变动之间不确定的非线性关系。 广义:包括两个方面:(1)货币政策效果在方向上的非对称性,即以某种定量指标度

14、量货币政策效果,相同幅度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具有不同幅度的影响。(2)货币政策效果在经济周期上的非对称性,既不同经济周期阶段实施相同的货币政策对经济具有不同影响。21、 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形成机理:(1)主观预期的非对称性调整。经济主体在通货膨胀时期与通货紧缩时期对经济前景的预期存在较大的偏差,由此导致货币政策效应的非对称性。(2)工资价格的名义粘性和实际粘性。粘性因素使得价格在经济扩张期间向上变动的灵活性高于经济紧缩期间向下变动的灵活性,导致货币政策非对称性。3)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货币政策传导中的“银行信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对经济的影响力度和作用机制存在较

15、大差异,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非对称性是货币政策效应非对称性的重要原因。22、 决定货币供给内生性的主要原因有:(1)外部压力。在利率既定的条件下,货币供给不足导致的失业增加等外部压力会迫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2)金融创新。各种近似于货币的金融资产的产生,使增加的货币需求可以通过货币替代性资产来满足。(3)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弱化了中央银行通过准备金数量影响和决定货币创造的能力。(4)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使其严格控制货币供给的政策难以坚持下去。23、 (考试选择题)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1)货币政策时滞。中央银行从制定货币政策到货币政策取得预期效

16、果会有时间间隔。包括两部分:内部时滞,又分为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外部时滞,又分为操作时滞和市场时滞。时滞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时滞长短、时滞分布。(2)经济主体合理预期的抵消作用。人们在充分掌握一切可以利用的信息后,会对经济形势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期,从而会削弱以致抵消货币政策效果。(3)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货币流通速度表明了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随着金融创新等因素使得货币流通速度很难准确估计,从而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4)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主要有:1)经济形势的意外变化。2)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制约因素使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无法奏效。3)在产业部门开工率不足等情况下,紧缩性货币政策的目标难以实现。4)政治因素的影响,如政治经济周期等。24、 货币政策框架的内涵:内涵:货币政策从理论上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从实践操作上则是一个复杂的程序,包括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介目标与操作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