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55085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0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鉴赏”出题角度及答题规范出题角度:特定形象(意象)解读、诗歌意境鉴赏、情感主旨提炼、表达技巧分析、语言文字推敲一、特定形象解读类角度1:人物形象【基本格式】确定形象中心词(身份)基本特点(经历、性格等)形象意义例1:陆鸿渐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形象。作者通过陆鸿渐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时还要结合诗句分析)例2(2010福建卷)访隐者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苔,半坞寒云抱泉石。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

2、性自然的情怀。角度2:事物形象找寻物的特点,物与人的契合点(多用象征和托物言志)【基本格式】说明形象的具体特征+揭示形象内涵(即作者借这一形象所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志向、阐明的道理等,或是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例1(2008安徽卷)小孤山宋谢枋得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问: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小孤山是长江之中地势险要的军事要地(要点一:进一步说明这一形象),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

3、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要点二:揭示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和时代内涵)。二、诗歌意境鉴赏类【基本格式】描绘了什么样的客观形象图景+图景的特点+作者在其中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格式阐释】1一定要结合诗中的意象,在忠实于原诗的前提下,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成图景画面,语言力求优美。2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准确地把准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即可。如:自然清新、清旷冲淡、雄浑壮阔、苍凉萧瑟等等。3从中分析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意境的术语: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博大高远,深邃奇崛,朦胧渺远,空灵高远,空蒙迷茫,苍凉悲壮;优美迷人,清新明丽,清净幽远,宁静恬淡,清净悠闲;冷寂幽僻

4、,凄清冷落,寥落萧条例1 (2008 天津卷)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果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问: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解答:诗的后四句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要点一:结合“落晖”“嫩竹”“红莲”“烟火”等意象,展开想象,描绘图景);这样一幅恬静美好的景象(要点二:对这个图景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表现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要点三: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例22009全国卷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

5、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例32009全国卷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参考答案】夜晚,秋风、汉关、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秋初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三、情感主旨提炼类熟记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主旨:(可以结合下面附录“题材与情感”来理解)a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激愤、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

6、b英勇报国、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例1 (2008高考全国卷)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解答: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根据题意,先提炼作者情感)。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

7、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根据题意,结合具体事实,对这一情感进行深入分析)。例22010湖南卷好事近陆游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蘋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简析下片中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下片紧扣江行特点,抒发了自己只需以酒为伴,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例3(2007江苏卷) “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详见后面附录)例4(2009江苏卷)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详见后

8、面附录)四、表达技巧分析类重点要理解好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三个层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诗歌掌握描写、抒情2种抒情方式: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托物言志、感物伤怀等。描写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虚实结合、形声色结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白描、渲染、细节、远近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等。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比、双关等。表现手法(狭义):象征、用典、烘托(渲染)、衬托、对比、联想、想象、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欲扬先抑、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主客移位、借形象说理等。【设问方式】常见

9、的设问方式,有:1、未点明表现手法的。如:“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修辞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2、点明了手法的。如: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等。【基本格式】说出表达技巧类型+结合内容分析说明+表达作用【格式运用例析】例1绝句漫兴九首(其三)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解答: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要点一:指出是何种表现手法)。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

10、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要点二:作者如何运用这种手法)。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要点三:这种手法如何传达出诗人的感情)。例22010广东卷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注:阑:阻隔;阻拦。 直饶:纵使。分付:交付。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答案一: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效果)答案

11、二: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效果)例32010安徽卷岁暮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参考答案:借代1,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2;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3。用典1,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2,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3。五、语言文字推敲类角度1:炼字题、词眼(句中眼)。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对古诗词“炼字(词)”

12、艺术的鉴赏。一般要求找出诗歌中用得最好的一个字(词),说明其妙处;或直接要求说出某个字(词)的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主要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赏析。答题规范:字(词)含义+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拟物)+字(词)的表达作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1、指明哪个字用得好;比较鉴赏型则指出哪个字用得更好。(“指定鉴赏字词类”可省略该步骤)2、采用了比喻、拟人、拟物等手法的字(词),须指出采用的是哪一种表现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加以描述。3、说明在全诗中起到的特别的表达作用。如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等。角度2:诗

13、眼(篇中眼)、题眼答题规范:往往统摄全篇,可紧扣主旨逐句分析(或分景、情分析)角度3:语言特色答题步骤:(1)叙: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析: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评: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现语言风格的词:a质朴淡雅、欢快风趣、清新自然、平白如画、不事雕饰、通俗流畅、形象生动、典雅绮丽、含蓄隽永、简洁洗练、活泼明快等。b不同作家的独特风格:豪放飘逸、沉郁顿挫、豪放、婉约、隽秀、闲静、恬淡优美、清新自然、雄健高峻等。c不同流派的不同风格: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等。例1“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两句中各有一个

14、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解答:“拳”和“退”(要点一:指出用得好的字)。用“拳”字,是指“像拳一样”,使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则是用拟人手法生动别致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例2“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简析诗中“带”字的妙处。解答:诗人在此运用了比拟(拟人)的手法(要点一:指出用得好的字)。老鹤与钟声之间本无联系,一个“带”字,把无形的钟声物态化,把老鹤拟人化,不仅写活了老鹤,而且也写活了钟声(要点二:回归原句加以分析

15、),从而使整首诗在动与静、听觉与视觉、实写与虚写几方面有机结合,耐人寻味。(要点三:说明其特别作用)。例3(2004江苏卷)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句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句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句怨气候酷寒,句怨景色单调。例4 (2005江苏卷)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例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