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36775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0.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小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培养应用题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磨刀石,解答应用题既要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还要具有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应用题教学主要应该帮助学生解决“想什么”和“怎样想”的问题,所以,应用题教学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呢?下面简单谈谈我的想法。一、注重培养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简单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始,学习简单应用题要在努力提高学生解题能力上下功夫,为今后学习复合应用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培养学生解答简单应用题的能力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2、一)帮助学生明确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要求学生的解题习惯会在低年级的教学课堂中潜移默化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做一道应用题,都要坚持做到“读、找、想、算、答”五步。即一要准确地读题,理解题意;二要找出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即条件和问题);三要想好计算方法;四要正确地运用数量关系列式计算;五要答题。为了使学生养成习惯,课堂上只要一讲到应用题,我都坚持按五步去做。(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要正确地解答应用题,首先要能准确地读题,正确理解题意。让学生知道题目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并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问题。我要求学生每次读题都要做出记号。然后用单横线画出两个条件,用双横线画出问题,边画

3、边小声读出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复述题意,要求学生能说出题目大意,把注意力集中到数量关系上,为分析数量关系做好准备。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算法,是正确解答问题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或“减”,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或“除”,这就需要学生准确掌握数量间的关系,并要求写出关键的数量关系。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是通过一步应用题的教学来完成的。人们常说,一步应用题是基础,道理也就在于此。研究怎样使学生掌握好基本的数量关系,就要注重对一步应用题教学的研究。学生学习一步应用题是在低、中年级,这时学生年龄小,他们容易接受直观的东西,而不容易接受抽象的东西

4、。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直观教学,通过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获得大量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再通过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例如:有5朵红花,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黄花有几朵?在这道简单应用题中,“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4倍”这个条件是关键。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学生清楚地知道这句话的含意是:把5朵红花看作1份,黄花有这样的4份。求5朵的4倍是多少,就是求4个5只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列式是:54=20(朵)。从而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又如分析“做一个书包要用2尺布,有8尺布可以做几个书包?”关键要写出“8尺里面有几个2尺?”分析“大船有20只,小船的只数是大船的5

5、倍,有小船多少只?”要写出“20只的5倍是多少只?”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知道在列式前必须分析数量关系。(三)教给学生审题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较灵活题的能力所谓灵活题,一种是语言结构与普通提问不同,如“学校有故事书50本,科技书45本”,普通提问是“故事书比科技书少几本?”如果改为“科技书再加几本就和故事书同样多?”有的学生就不懂了。另一种灵活题就是“逆向叙述题”,其叙述顺序与生活行为顺序不一致。学生对这种题理解起来也感到困难。为了提高学生理解灵活题的能力,我帮助学生掌握几种理解题意的方法: 1、实物演示法如,我常用一摞本子演示“发了还剩原有”的关系;或用一把粉笔演示“用了还剩原有”的关系。帮助学

6、生学会借助实物演示来理解题意。2、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教一年级时,我帮助学生学会看线段图。教二年级时,我就帮助他们学会画线段图,并在线段图上注明条件和问题,以此来帮助分析数量关系。3、用改变说法理解较难懂的语句如:上面说的“科技书再加几本就和故事书同样多?”通过讨论使学生弄懂它的意思,就是“故事书比科技书少几本?”再如“三年级有男生、女生各35人”就是“男生有35人”“女生也有35人”。4、借助生活经验理解题意有的学生对“吃了还剩原有”等逆向叙述题不理解,我就举学生熟悉的事“你吃了3块糖,桌子上还剩4块糖,你原来有几块糖?”来帮助学生理解。另外,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应用题的叙述进行想象。如读了“育

7、红小学有两排房子,其中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一共有几个教室?”之后,脑子里应当出现“两排房子,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的一幅图画,这样就可避免列成245的错误。又如读了“有人在车站上等车,车来了,上去10人,还有8人没上去,车站原来有多少人等车?”学生脑子里就应浮现出车站上等车及上车的情景。(四)让学生经常进行判断和分析我发现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常因个别词或巧合数字的干扰,选择了错误的算法。如“学校买来粉笔54盒,每天用去6盒,几天用完?”个别学生抓住了“用去”这个词,就用减法解答。每次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都让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明确正确解法,并引导学生讨论,原题怎么改变,才

8、用减法解答。遇到类似的情况,我都让学生安静地、慢慢地思考,通过归类和比较让学生弄清题目中一些表示数量关系的重要词语的含义,如“增加了,提高,增加到”之类,以防止学生依就个别词语草率确定算法的毛病。这样的判断和分析,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也很有帮助。二、根据不同的题型选择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养成解题习惯、掌握了基本的数量关系后,能否顺利地解答应用题,关键在于是否掌握了分析应用题的方法。可以这样说,应用题教学成败的标志也在于此。在从事低年级教学的几年中,我常从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一)“字眼”法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讲究从“字、词、句、段”出发,抠“字眼”、抓“中心句”。其实,数学教学也是亦

9、然:由“字眼”推敲解法,也就是抓住关键字找出解答问题的方法。下面以连乘、连除两类应用题为例子来阐明如何从“字眼”推导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例一:百货商店卖出了3箱上衣,每箱上衣20件,每件12元。问一共卖了多少元?(连乘应用题)例二:百货商店卖出了3箱上衣,每箱上衣20件,一共卖了720元。问每件上衣价格是多少元?(连除应用题)在教学生分析的过程,我首先让学生反复默读应用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与同桌交换意见后,启发:“这两道题你觉得有哪几个字比较突出,也就是能说明该用加、减、乘、除哪种方法来解答的关键字?”经过教师提示和同学讨论后,找出了“每”、“一共”这些字。教师强调:“这些字就是能找出正

10、确解答这道应用题的方法的关键字,我们叫做字眼”。接着再启发:“两道题分别都有两个每字,初步想来,该是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答案:连乘或连除的方法)“那么是该用连乘还是连除的方法来解答呢?下一步该从什么地方来看?”(答案:从问题出发,找找是求总数还是求部分)“具体到例题该怎样推导呢?”最后,从同学们的讨论中得出:例一条件中有两个“每”字,而问题是求“一共”,也就是求总数,那么就说明这道应用题是连乘应用题;例二中条件有一个“每”字和一个“一共”,而问题中有一个“每”字,也就是求部分,说明该用连除的方法来解答这道应用题。判断正确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教师巡视指导。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今后解答

11、应用题的过程中,先勾出其中的“字眼”后,再寻求解答的方法。(二)“从问题出发”法所谓“从问题出发”就是在解答应用题时抓住应用题的问题,层层分析,寻找有关条件,最终达到解答应用题的目的。例如:果园里有桃树56棵,梨树是桃树的5倍,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在分析这题时,我是这么引导学生:“题目中的问题是什么?”(果园里共有果树多少棵)“要想求共有果树多少棵怎么计算?”(桃树的棵数加上梨树的棵数),“这样必须先算出什么?”(梨树的棵数),“从哪个条件能算出梨树的棵数?”(梨树是桃树的5倍),“能求出梨树的棵数了吗?怎么列式?”(565)“接下来怎么办”(将桃数的棵数与梨树的棵数合起来)。板书如下:果园

12、里共有果树多少棵? 桃树的棵数梨树的棵数 56 ?梨树有多少棵? 565这样同学们就很容易的解答这道题了。当然,数学应用题的解答方法并不是机械、呆板的。从“字眼”出发推导出解答应用题的方法只是许多解题方法的一种,还有诸如“顺推法”、“倒推法”、“从问题出发法”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相关联不可分割的。比如刚才“字眼法”时也用到了“从问题出发法”,最终判断出该用连乘法还是连除法来解决问题。所以,教学重在开启学生的思维,活跃学生的大脑,并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考,从而才能使他们获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在教学中,老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的能力,更新教学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始终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