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36532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14.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许昌市六校2012-2013学年高二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X*X*K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左侧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第卷 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孔子 “君子和而不同”的“和”字,应当说与论语学而篇中“礼之用,和为贵”的“和”涵义相同。翻检相关经学文献,“和而不同”的“和”也与周代基于礼原则的“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相近,没有多少异议。朱熹论语集注谓“和者,无乖戾之心”,

2、把“和”与“乖戾”对举,也能说明这一点。至于国语郑话中史伯讲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则是指自然事物诸元素之间的“调和”,与”和而不同”“和为贵”的“和”不是一回事儿。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与史伯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的领域也不一样。前者适用于社会领域,主要是讲人际关系的;后者适用于自然领域,主要是讲不同物质的配合或共同作用的,因此,作为概念而不是语词,这两个“和”是不能等同的,也是不能互换的、另外一中庸里有“喜怒衰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说法,然而子思之学已开始向心性之学转化,因此对“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很多情况下

3、可以理解为“共同点”或“相同的目标”。就人际关系而言,“同”与“和”不是对立关系并且常常是有着正向联系的,孔子本人就说过“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话。他所反对的“同而不和”的“同”只是指那种无原则的、不辨是非曲直的“苟同”这一点是应当明确的。“和而不同”的“不同”仔细分析起来,应该包括“非原则性的不同”与“原则性的不同”。对于非原则性的不同,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而达到“和”。而对于原则性的不同则不易做到“求同存异”,要达到“和”就比较困难。孔子曾指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意思是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公正地喜爱应当喜爱的人,厌恶应当厌恶的人。由此可知。孔子心中的仁者不会以求“和”为由回避矛盾。

4、从孔子一生的言行看来,如果出现了原则性的“不同”的情况。他不会以虚假的、表面的平衡来掩盖矛盾,更不会“委曲求和”。有人提出,孔子的“和而不同”包含着微言大义,也应当能够像诗经那样被用于“赋诗言志”。虽可能存在纰漏曲解,却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丰富与发展。此说似乎有一定道理但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说,涉及到比较关键问题的时候,还是应当把具体涵义说清楚为好,不是表述什么内容都适合用这种赋诗言志的方式的。大概正是因为人们解读经典时滥用了这种赋诗言志、类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对“和而不同”涵义的阐发脱离了孔子的整体思想,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对”与“不对”。只有“同”与“不同”,这种缺乏联系与整体认识的观点,显然

5、没有把握孔子学说的精义。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正确理解孔子讲的“和而不同”,对于恰当处理不同性质的人际矛盾与冲突,以及建立不违背道义原则前提下的协同、合作关系,都是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的。1下列有关“君子和而不同”一句中“和”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相关经典文献可以证明,孔子“君子和而不同”中“和”的涵义与周礼原则中“和顺”“协和”“和睦”等意思接近、B史伯讲的“和”与孔子讲的“和”是两个不同的命题,适用于不同领域,作为概念,两个“和”不能等同,也不能互换。C朱熹在解释孔子的论语时,将“和”与“乖戾”对举,从侧面证明了孔子“和而不同”中“和”是“和睦”的意思D子思在中庸中有关“和

6、”的解释,背离了孔子“和”的涵义,走向了唯心的倾向,“和”字的理解还当“以孔解孔”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的“道不同,不相为谋”反映出他有很强的原则性,在是非曲直很明确时他始终能够遵循这一准则。B先秦文献中讲的“同”,在人际关系的角度上与“和”不是对立的关系,都可理解为“共同点”“相同目标”。C“求同存异”体现了人际关系中“同”与“和”的正向联系;如果“不同”的指向是非原则性的,容易通过“求同存异”达到“和”D孔子心目中的“仁者”不会为了所谓的“和”而去掩饰人际关系中原则上的“不同”,更不会“委曲求和”。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7、A用微言大义和“赋诗言志”的方式去解释孔子的“和而不同”,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其纰漏曲解尚可接受。B正是因为人们解读经典时滥用了这种赋诗言志、类比推理的方式,一些人才对“和而不同”涵义的阐发脱离了孔子的整体思想,没有准确把握孔子学说的精义。C由于缺乏联系性与整体性认识观,一些人对孔子“和而不同”的理解偏于局部,对善恶美丑是非的分辨缺失,只有“同”与“不同”。D只要正确理解孔子的“和而不同”,就能恰当处理不同性质的人际矛盾冲突和建立不违背道义原则前提下的协同、合作关系。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挺,字双根。父郁,位濮阳太

8、守。挺幼孤,居丧尽礼,少敦学。五代同居,后频年饥,家始分析。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惟守墓田而已。家徒壁立,兄弟怡然,手不释卷。乡人有赡遗,挺辞而后受,仍亦散之贫困,不为畜积。举秀才,射策高第。以工书,受敕于长安书文明太后父燕宣王碑。迁典属国下大夫。以参议律令,赐帛、谷、马、牛等。尚书李冲甚重之。宋王刘昶南镇彭城,诏挺为长史,以疾辞免,其被寄遇如此。 及车驾幸兖州,召挺赴行在所,问以临边之略,因及文章。帝甚悦,谓曰:“别卿以来,倏焉二载。吾所缀文,以成一集,今当给卿副本。”顾谓侍臣曰:“拥旄者皆如此,何忧哉!”复还州。及散骑常侍张彝巡行风俗,谓曰:“彝受使巡方,采察谣讼,入境观政,实愧清使之名。

9、”时以犯罪配边者多有逃越,遂立重制,一人犯罪逋亡,阖门充役。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以一人犯罪,延及阖门,岂不哀哉!辞甚雅切,帝纳之。 先是,州内少铁,器用皆求之他境。挺表复铁官,公私有赖。诸州中正,本在论人;孝文将辨天下氏族,仍亦访定,乃遥授挺本州大中正。掖县有人年逾九十,板舆造州。自称少曾充使林邑,得一美玉,方尺四寸,甚有光采,藏之海岛,垂六十岁,欣逢明政,今愿奉之。挺曰:“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遣船随取,光润果然,迄不肯受,乃表送都。景明初,见代,老幼泣涕追随,缣帛送赠,悉不纳。散骑常侍赵修得幸宣宗,挺虽同州壤,未尝诣门。北海王详为司徒、录尚书事,以挺为司马,固辞不免。世人

10、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详摄选,众人竞称考第,以求迁叙,挺终无言。详曰:“崔光州考级并未加授,宜投一牒,当为申请。蘧伯玉耻独为君子,亦何故默然?”挺曰:“阶级是圣朝大例,考课亦国之恒典,至于自炫求进,窃以羞之。”详大相称叹。其为司马,详未曾呼名,常称州号,以示优礼。卒,赠辅国将军、幽州刺史。 初,崔光贫贱,挺赡遗衣食,常亲敬焉。又识邢峦、宋弁于童幼,世称其知人。历官三十余年,家资不益,食不重味,室无绮罗,闺门之内,雍雍如也。欲诸子恭敬廉让,因以孝为字。及葬,亲故多有赠赗,诸子推挺素志,一无所受。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挺与弟振推让田宅旧资 让:

11、谦让B举秀才,射策高第 举:推荐C尚书李冲甚重之 重:器重D崔光贫贱,挺赡遗衣食 遗:赠送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崔挺美好德行的一组是(3分) 乡人有赡遗,挺辞而后受,仍亦散之贫困 表复铁官,公私有赖吾虽德谢古人,未能以玉为宝 崔光州考级并未加授,宜投一牒世人皆叹其屈,而挺处之夷然 及葬,亲故多有赠赠,诸子推挺素志,一无所受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崔挺幼时丧父,服丧期间遵守一切礼节。生活在五代同居的大家庭里,志于学业。家人分家单过时,崔挺和弟弟只要墓田财产,虽家徒四壁,仍发愤读书。B皇上巡视兖州,召见崔挺,询问有关处理边疆事务方略,

12、同时和他探讨文章之事,并对崔挺的文章非常推崇。C王详负责选拔官员,众人争相夸大考核评定的等第,以此作为升职的条件。崔挺自始至终不在意,王详对崔挺的行为大加赞赏,认为应给他晋级。D崔挺为官三十多年,家里仍然贫穷,生活非常简朴,家里妇女和睦相亲;他死后,晚辈敬重他的美德不接受任何馈赠。7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挺上书,以为周书父子罪不相及,以一人犯罪,延及阖门,岂不哀哉!(5分) (2)阶级是圣朝大例,考课亦国之恒典,至于自炫求进,窃以羞之。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岁晏村居石 介岁晏有馀粮,杯盘气味长。天寒酒脚落,春近臛头香。菜色青仍短,茶芽嫩复黄。此中得深趣,真不羡膏梁。【注】臛( hu):指肉羹。8. 结合这首诗的颔联,谈谈运用虚实结合这种写作技巧的作用。(5分) 9. 尾联中的“深趣”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2)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为政)(3)民生各有所乐兮, 。(屈原离骚)(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西当太白有鸟道,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