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教学方案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36269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观沧海教学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观沧海教学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观沧海教学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观沧海教学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观沧海教学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观沧海教学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沧海教学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学设计方案 第15课古诗四首观沧海 1、 概述 观沧海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一课时。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节奏、语速及语调等方面的),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2、理解诗的内容,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二)、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朗读中培养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通过对诗歌的具体分析

2、让学生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像作者一样,心存远大志向,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进行诵读训练。 2、理解诗歌意思,解说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情感。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接触的古诗文并不多,而七至九年级阶段,要以使学生受到诗的熏陶为主要目标。这种熏陶跟小学阶段的诗歌教学不同,不能只停留在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使学生感知诗的韵律美上,而要循此继进,使学生产生朦胧的美的意识,这就有必要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 5. 教学策略的选择 运用多媒体选择适当的音乐和画面来创设情境,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

3、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诗歌优美的语言,教师在必要处进行引导、点拨和讲解,使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 6.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

4、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二)作者作品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文学成就很高,与他的儿子曹植、曹丕并称“三曹”,他写的诗慷慨、雄浑、悲壮、有气魄,多反映他欲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理想,观沧海就是反映这一思想。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赛,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

5、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三)、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1、首先老师范读课文,同学们仔细地听,将生字标记出来,不懂意思的词加上点,仔细听这些字词的发音。 2、掌握生字词的读音,认读两遍,对生字的结构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识记。 3、学生一读课文,齐读,读准字音。老师要及时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4、朗读诗歌要注意正确处理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古诗的节奏一般按音节划分。四言的节奏型是:X XX X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四言句) (本诗为四言乐府诗,韵脚 “峙”“起”“里”“志”等字,押的是“”韵。) 赏景诗一般语速较慢,诗人往往是

6、边赏景边歌从心来。此诗的语调比较激昂、雄浑有力。学生二读课文,要读好诗歌的节奏、语速及语调。看屏幕赏读,一边欣赏壮阔的画面,一边想象诗人当时的感受。 5、理解诗歌内容,先要明白字词的意思。学生三读:自读,看注释或资料,补充注释一些字,然后释译全诗。译一句就齐说一句。 原文: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译文:(挥师)向东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碣石山上树木聚集在一起生长,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星汉灿

7、烂,若出其里。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四)、赏析与理解: 学生四读:快速默读,然后说一说:作者观海观(看)到什么样的景?(明确“写了什么”)在文中标记一下,首先是哪些事物,请举手回答。 明确:描写了曹操登碣石山所见沧海之景:海水、山岛、草木、洪波、日、月、星辰。 讨论1: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 海水荡漾 动景 山岛耸立 静景 实景 草木丰茂 静景 洪波涌起 动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想象之景 虚景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总结:写实景中有动有静,这样动静互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威严和宏伟。常言说:

8、世上最大的地方是海洋,比海洋还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什么?人的心。用在这时候是不是最准确?曹操不仅看到了大海,还在想象中看到了日月星辰。那么,我们用一个什么词来准确概括诗人的心胸?博大!“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意思是它们也在运动中,它们每天要从海里升上天空,在它们日常运行的位置上去,那它们有一种什么精神才可以?昂扬奋发的精神!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概括此诗:这首诗借写所观海景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明确: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那么,看到这么宏伟的景象,诗人的心里会想什么?哪一句透露了他的心思?

9、讨论2:“诗言志”。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们已经知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诗人博大的胸襟。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一句:日月星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好像都是从眼前的海中出来的,意思是不是大海主宰着一切?而这大海在诗人眼前,也在诗人心中,他是否在想,中国辽阔的山河大地何时为我曹操主宰,号令天下之“令”何时皆出于我曹操之口?“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不会为了写景而写景,我们透过这些景物了解诗人的情感。正是: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宏大抱负。) 现在,让我们带着我们的远大理想,像曹操那样很豪气地朗诵一遍观沧海! 讨论3:此诗分几层来写的? 明确:第一层(12)交代观

10、海的地点。 第二层(38)描写海水和山岛。 第三层(912)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讨论4:这首诗是怎么写的,全诗围绕什么字展开来写的? 明确:这首诗先写景,在写景中自然的抒情,这首诗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全由“观”字展开。“观”是“诗眼”。 (五)、小结: “诗言志。”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的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11、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诗,形象地反映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千百年来成了脍炙人口的名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用一篇小短文写出学习这首诗后的感受、体会。 教学过程流程 1、 导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2、作者作品简介,为学习本文提供背景 3、字词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结合多媒体引导学生理解古诗字词 4、赏析与理解,结合多媒体 5、课文小结 七、教学评价设计 设计思想:我将教学评价的权利交给学生,再创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既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培养他们用客观、辩证的方法判别事物的能力, 同时也更利于教师掌握教学信息的反馈,及时调节改进教学策略。 A.课堂评价量化评

12、分 班别_ 姓名:_ 得分:_ 评价 项目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知识 了解并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5 4 3 2 技能 了解写作中如何借景抒情 8 7 5 3 情感态度 理解体会诗人的博大胸襟,学习诗人树立远大理想,为远大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4 3 2 1 课堂调查:书面写出你在学习本节课时所遇到的困难,向教师提出较合理的教学建议。 5 4 3 2 B.课外作业量化评分 评价项目 评 价 依 据 及 标 准 权重 (分) 自 评 小组 评 教师评 知识 完成课外作业。 15 技能 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 15 情感态度 学习作者树立远

13、大理想,为远大目标而奋斗的精神。 10 八、教学自我反思 观沧海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四首中的一篇。这首诗歌主要表达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文中主要通过描写波澜壮阔的大海的景象以及作者由此产生奇特的景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并由此展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 这次教学是依托我校“基于问题的学习课堂练习的有效性”而展开的一次教学实践。教学中,意图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去走近诗人的想象世界,感悟诗人的胸襟和抱负。具体做法是结合多媒体,运用多彩的画面和生动的声音,使学生与作者走得更近,从而更好地去感受诗人并在感受中把学生的“说”变成学生们的“先写后说”,在表达上是把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转换成先书面表达后口语表达的一种尝试。在思维的过程中是经历了一种先想象,再构思组织语言,再表达的一种思维过程。从表达方式上,还是一个尝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