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史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35879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6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史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史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史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史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史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史(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整理日期整理人2011年2月24日星期四小 河北冀州中学20102011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效果检测二历 史 试 题卷(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共60分)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清代学者陶煦说:“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了当时“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社会风气B土地兼并的盛行瓦解了自给自足的个体小农经济C这导致工商业缺乏必要的资本积累,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D这与清政府倡导的“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的指导思想相吻合2明代内阁首辅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3.耕织图·耕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 右图为清康熙帝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也反映了清 代的生产方式。该作品反映出清代 A.集体劳作的耕作方式 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铁犁牛

3、耕日益普遍化D.传统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4有位学者写了一部关于宋代商业发展的专著,不适合作为这本专著的名称的是A商帮的兴衰 B晨曦中的汴河 C坊墙倒塌以后D草市饮食大全52010年山东淄博陈庄遗址出土一件青铜器,上有“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 铭文(右图)。(“丰”:国名,“般”:人名,“作”:制作,“文祖甲”:对先辈的尊称,“尊彝”:泛指祭祀的礼器。)这件青铜器及铭文可用于研究西周分封制当时的冶铸业秦朝郡县制隶书的特点 A B C D6尼克松在其对华政策报告中说:“中国是一个伟大的生气勃勃的民族,不应该继续孤立在国际大家庭之外,从长远来说,如果没有这个拥有7亿多人民的国家的力量,要建立稳定的

4、持久的国际秩序是不可设想的。”他讲这番话的主要目的是 A.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 B.主张和中国建立和平共处的外交关系C.阐明中国对稳定国际关系的重要性D.阐明中国在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的地位7对史料进行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据载,明代嘉靖以后,“徽俗十三(岁)在邑,十七(岁)在天下”。康熙、乾隆年间,沿长江地域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根据该史料我们可以推断 A明清时期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明清时期我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明代徽州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明朝地方政府政策促使社会风俗的变化8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A 纺织业在

5、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 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重视 C 纺织收益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D 纺织业已经产生9史载:(汴京)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这反映了 A 北宋东京商业规模较大 B 北宋城市突出经济职能 C 北宋时已经出现了夜市 D 北宋政府非常重视商业10、史载,南朝梁任傅昭的儿媳拿了别人送的牛肉来孝敬他。傅昭马上对儿子说:“吃了会犯法,告了又不行。”他们只好把牛肉赶紧埋掉了。这段史料说明 吃牛肉成为江南人民的嗜好 南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南朝农业耕作技术有所提高 南朝商品经济发展水

6、平较高A、 B、 C、 D、11农耕文明催生了较为完善的土地制度。“这是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但仅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不触动地主的原有土地。”对这段材料描述的土地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土地兼并是其产生的原因之一 反映了土地制度日益完善不能反映出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度 A B C D 12.每年的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2009年国际禁毒日的主题为“珍惜生命,远离毒品,预防艾滋病”。如果时光回到160多年前,面对西方列强大肆向中国输入鸦片,烟毒肆虐的情况,中国政府最初的应对是 A.弛禁 B.重治吸食 C.多管齐下,虎门销烟 D.鸦片输入合理化13.某年蒋介石在新年文告中宣称:“但是今

7、日时局为和为 战, A.国共正在进行重庆谈判 B.战略决战即将取得胜利 C.国,我国钢铁业的发展一方面要大量进口钢铁,炼钢、冶铁设备完全依赖进口;另一方面,铁矿砂却大量出口。上述现象最能说明的是 A. 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 B. 外资所占比重过大C. 我国工业结构不合理D. 当时缺乏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15新中国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定位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上世纪90年代以前强调革命史观(反封建反侵略斗争),近些年来强调现代化史观(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趋势)。以下不能同时体现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是A太平天国提出的资政新篇 B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抗

8、日战争16.鲁迅1933年写的天上地下一文中转引五月十日申报南昌专电:“日内除飞机往匪区轰炸外,无战事,三四两队,七日晨迄申,更番成队飞宜黄以西崇仁以南掷百二十磅弹两三百枚,凡匪足迹屏蔽处炸毁几平,使匪无从休养。”专电所述事件是A日军轰炸苏区,制造侵华事变 B中国军队轰炸日占区抗击日本侵略C国民政府军“围剿”红色根据地 D国共合作抗击日本侵略17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对商人抱有强烈的偏见,认为商人“轻义”,以致商人总是被排在四民(士农工商)之末。在儒家学派看来,主要是因为商人 A不读儒学,文化浅薄 B忙于经商,行为粗疏C自由平等意识强烈对君主统治构成威胁 D行为有违 “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

9、18作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的特别企划,35号投手温家宝一书由日本侨报社推出,在日本正式发行。该书描述了温总理专用球衣“35号”的选定及如何绣制球衣背面“WEN JIABAO”几个拼音字母的过程。该书还记录了温家宝总理访日期间与日本百姓的各种交流活动。这表明A温总理致力于中日民间文化交流 B日本人民特别喜欢温总理C中日两国已经没有任何分歧了D中日两国加强友好交流,有利于的钱,有什么不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表达了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B两岸经济合作实现双赢 C希望两岸实现三通 D两岸应该实现全面合作20. 凤凰网救赎中国专题中,在叙述某一历史事件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动荡了;第二部分

10、:传播了;第三部分:愤怒了;第四部分:爆发了。该历史事件可能是 A.维新变法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新文化运动21. 1919年,每周评论指出:“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在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非全世界的人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直接解决”的主要表现是 A.新文化运动 B.实业救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护国运动22.佩弗在远东中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仿制品是指共和政体、三

11、权分立、联邦制等政治体制B.荒唐可笑是因为仿制品不适合中国国情C.悲惨地结束是指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专制独裁D.由于当时领导者的局限性,这种政体在中国失败23.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指出:“他博大精深的外交思想、丰富多彩的外交实践、独周恩来外交思想或外交实践的是A.提出“一边倒”外交方针 B.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出席万隆会议 24. 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崛起”的表述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息有 “冷战”后传统不安全因素不再对和平构成威胁 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和平崛起成为可能 A B C D 25. 对下列两幅图片表述错误的是 A.这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重大成就的突出表现B. “和平之鸟”和楚辞集注是中美、中日建交的信物C.这是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D.该局面的出现促进了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26.1955年举行的亚非会议是亚非两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陈毅同志曾赋诗“准则昭天下,精神重万隆”,对本次会议召开的历史背景叙述不正确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