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60638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调研报告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公里,被誉为“中华水塔”乃至“亚州水塔”。这里作为全球、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对世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有效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之后,国家先后投入大量资金促进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作为一名长期在藏区工作和生活的少数民族干部,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事业一直牵动着我的心,为了解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展情况,今年6月初,我到三江源保护核心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了一次调研

2、。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的成效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西南部,是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面积26.7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37.2%,辖玉树、囊谦、称多、杂多、治多和曲麻莱6个县48个乡镇,人口达33.7万人,其中藏族人口为31.99万人。2008年全地区生产总值24.52亿元,财政收入5467万元,城镇居民收入12015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176.9元。年未牲畜存栏数259.62万头匹。自2005年国家实施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和建设工程启动以来,玉树州认真实施以退牧还草、生态移民为主要内容的禁牧搬迁工程,以治理黑土滩、灭鼠为内容的生态建设、小城镇建设和能源建设等工程,以太阳

3、灶、光伏电源、太阳取暖等内容的能源建设,以水、电、路、通迅、广播、电视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州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项目二十多个,完成退牧还草3424.94万亩、治理黑土滩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3825户、完成草原禁牧减畜166.259万羊单位。建成三江源、可可西里、隆宝湖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 个省级自然保护区、54个州级自然保护区。有通天河沿岸、东仲、约古宗列、果宗木查、格拉丹东、当曲、昂赛、白扎、江西、索加曲麻河等10 个以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为主要任务的核心区。形成了以三江源生态和建设为主要内容的限制性开发和禁止性开发区域。全州有35个乡镇,10.

4、43平方公里为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占全州总面积的39%,占可利用土地的64%;占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生态功能区的56%。玛多县位于三江源保护区的核心区,人口1.1万,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辖2镇2乡。几年来,实施三江源项目17个,总投资6820.25万元,完成生态移民585户2282人,建成移民村4个。禁牧草场476.25万户,减畜50092头只匹。封沙育草21900亩,人工补播1900亩。防治鼠害2260.89万亩。沙漠化土地防治4.28万亩。同时完成了人畜饮水工程、能源建设、技术培训等建设项目。通过生态移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牧民由传统走向现代文明。从调研情况看,三江源地区生

5、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草地退化趋势减缓,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加,水源涵养能力增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二、主要做法和经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管理职责。组织领导是保证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实施的关键。各地区建立了州县主要负责人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设立专门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为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加强制度建设,推动项目实施规范化。制度建设是保证项目建设的重要手段。各州县在贯彻执行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体制暂行办法、专项资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工程验收管理办法、项目公示细则和安全

6、生产细则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相关制度。如玛多县制定了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职责、玛多县三江源办公室工作人员廉政守则、生态移民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生态监测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技术咨询组组成人员及工作职责政策宣传组组人员及工作职责等制度,为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认识。三江源项目建设是我省实施生态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级政府积极开展了多形式内容丰富的宣传工作,争取广大牧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并征求意见,还深入到牧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实施三江源政策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三江源项目的实施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四是强化工程管理。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将

7、三江源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检查,并邀请人大代表参与检查工作,听取对项目意见和建议,及时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管理、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建议。五是积极谋划后续产业,努力增加牧民收入。后续产业是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建设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一是发展中藏药采挖业。二是组织移民从事藏毯纺织和纺纱。三是组织农牧民发展庭院经济和牛羊育肥等种植业和养殖业。四是发展劳务经济,组织劳务输出。五是发展旅游业。三、存在的问题(一)移民后续产业发展难度大。随着牧民搬迁定居,生活方式发生改变,从传统畜牧业生产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正在

8、经受适应从畜牧产业转向产业工人的思想转变。国家虽然给了一定的补助,但牧民搬迁定居也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城镇化水平低,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吸纳就业渠道窄,解决搬迁牧民的就业还存在很大的困难。国家的投入是以项目建设为主生态补偿,而对牧民的补偿具有时限性,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对如何发展移民后续产业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二)生态补偿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恢复极难的脆弱的生态,需要很长的恢复时间。国家实施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是一项持续时间长、难度大、量大、面广、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投资是国家投资,且有一定的时限性。并且生态补偿由国家

9、发改委、财政、林业、农业、国土、环保等多部门进行补偿,有些是交叉补偿,影响了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效果。同时,生态补偿随项目的完成而结束,三江源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三)职业技能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禁牧搬迁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项目,也是减少人类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内活动,实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随着搬迁的实施,牧民从事产业的转变,牧民将从单一的畜牧业生产转向二、三产业,缺乏从事新职业的技能,目前的职业技术培训不能满足农牧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四)禁牧搬迁牧民子女上学问题日益突出。国家虽然加大投入,建设了寄宿制学校,但是受地方财力的影响和教

10、师素质等因素制约,牧民子女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禁牧草场难度大。实施整体搬迁、易地扶贫搬迁后,因无专项资金管护经费,存在禁牧草场抢牧过牧现象。四、几点建议(一)统筹安排移民社区建设,提高各项服务能力。要按照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做好生态移民安置工作。特别要按照方便牧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原则,做好定居点项目建设。规划选点布局应满足小城镇规划、村庄建设规划要求,规模适度。房屋规划布局应因地制宜、随坡就势,符合牧民居住特点,切忌搞排排房。要加快定居点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水平,使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二)强化服务,积

11、极引导发展移民后续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繁荣市场。一是利用三江源地区特有的区域优势发展生态、宗教文化等特色旅游业。二是开发利用高原生物资源发展新兴产业。三是发展传统的藏毯编织等民族手工业。四是通过圈养、牛羊育肥、改良品种等发展畜牧养殖业。五是发展劳务经济,解决搬迁牧民就业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与劳动用人单位签订劳务合同,组织劳务输出。(三)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制定财政补助和奖励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项目的实施。一是整合生态补偿资金,建立统一的补偿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结合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

12、设项目实施,研究生态移民长效补偿机制。三是通过多渠道吸纳资金,建立生态补偿基金。四是建立生态移民社区能源、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偿机制。五是从水、矿产资源提取一定的资金作为生态补偿基金。六是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对生态补偿的比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向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方面的投入。(四)加大职业技术培训,逐步提高牧民的生产生活技能。提高牧民的自身素质,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大对职业技术培训的投入,多方式开展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开展适应当地产业发展的技术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五)努力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是进一步加强

13、搬迁移民社区学校建设,配备教学设施,创造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加强师资力量的培训。一方面培训现有的教师,另一方面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牧区从事教育工作。要多形式培训师资力量,请进来走出去,强化对教师的培训。关于加强苏北农村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瞿世强(赣榆县环保局局长)一、调研背景苏北地处黄海之滨,紧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的重要位置,是全国沿海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苏北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粗放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许多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特别是苏北部分村镇环境“脏、乱、差”,饮用水源

14、水质下降,畜禽养殖污染,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等问题突出,使苏北农村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目前苏北农民使用的农药中70是杀虫剂,由于这些污染物在土壤中大量残留,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质量下降,对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苏北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的这些环境问题,已严重威胁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必将影响苏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农村环境治理作为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能否顺利实现。为进一步改

15、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升农村整体面貌,笔者深入苏北农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摸底,重点是对农村环境保护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二、情况分析(一)现状及存在问题苏北农村由于水污染与水资源匮乏造成农业用水危机,许多地区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给农田土壤、地下水和农产品带来污染威胁;由于土地施肥的不合理,过量使用化肥而忽视有机肥对土地的作用,造成土壤物理性质恶化,肥力下降,土壤板结,肥效降低;近年来,地膜的广泛推广及大量应用,虽提高了产量,可由于废弃的地膜不易分解,造成农田污染,成为影响苏北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随着农村人口生活方式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50%以上已

16、弃之不用,若一烧了之,不但浪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水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秸秆季节性焚烧还严重影响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污染农村环境的一大公害。苏北现有的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少数乡镇企业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惜以身试法。有的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入海;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不少锅炉、窑炉、生活大灶烟尘超标严重。总之,苏北地区农业人口多、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及分布不合理的现状,以及自然环境条件的限制、环境容量弹性小、上游污染物下泄等主客观制约因素的存在,环境压力很大,环境形势非常严峻。(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