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兰花文化-青岛农大赵昊源论.docx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592436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兰花文化-青岛农大赵昊源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兰花文化-青岛农大赵昊源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兰花文化-青岛农大赵昊源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兰花文化-青岛农大赵昊源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浅析中国兰花文化-青岛农大赵昊源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兰花文化-青岛农大赵昊源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兰花文化-青岛农大赵昊源论.docx(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青 岛 农 业 大 学论 文 题 目 浅谈中国兰花文化 专 业 班 级 理信学院软件外包15级02班 姓名(学号) 赵源昊(20153235) 指 导 教 师 李鹏 2016年 04 月 11 日摘要:兰花是我国最古老的花卉之一,早在帝尧之世就有种植兰花的传说。古人认为兰花“香”、“花”、“叶”三美俱全,又有“气清”、“色清”、“神清”、“韵清”四清,是“理想之美,万化之神奇”。最早赋予兰花一定人文精神的是孔子,据东汉蔡邕琴操载:孔子自卫反鲁,隐谷之中,见幽兰独茂,蔚然叹曰:“兰当为王者香”。真正的兰花文化则起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种兰、爱兰、咏兰,以兰花为寄托,干百年来一直影响着

2、后人。 。后世诗人在咏兰时,也有许多的名句,比如陈子昂的“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刘克庄的“一从夫子临轩顾,羞伍凡葩斗艳涛”。诗人们将兰花的高洁与人格的完美联系起来,使得兰花文化不断得以拓展和延续。兰花以高洁、清雅、幽香而著称,叶姿优美,花香幽远。自古以来,兰花都被誉为美好事物的象征,已广泛在民间人格化了。兰花对社会生活与文化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父母以兰命名以表心,画家取兰作画以寓意,诗人咏兰赋诗以言志。兰花的形象和气质久已深入人心,并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古代舞剧以“兰步”、“兰指”为优美动作,把优秀的文学作品和书法作品称为“兰章”,把真挚的友谊叫做“兰交”,把人的芳洁、美慧喻为“兰心蕙

3、质”。又把杰出人物的去世比作“兰摧玉拆”。兰花在我国人民心目中,已经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寄寓和象征。一、兰之“芳香”“手培兰花两三栽,日暖风和次第开。坐久不知香在室,推窗时有蝶飞来。”这是古人写的一首咏兰诗,它对兰花作了生动的描述,其中道出了兰花之“香”是兰花的最大特点,其香色清绝,素心香远。兰花因其香气,自古被称为“香祖”、“国香”、“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咏兰香、称兰香、赞兰香的人多不胜数,有些文人雅士更是以兰香的脱俗而自勉。自孔子、屈原以来,各代文人雅士多有以养兰、赏兰、咏兰抒情言志者,他们以兰喻人,以君子、志士仁人比德于兰,他们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高尚情操、崇

4、高气节不断融入到兰文化之中。而兰花以其独特的幽香,亭亭玉立、刚柔兼具的形姿,征服着亿万人的心。她给人以高雅、纯洁、美好的精神享受。兰花生于深山,隐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她象征着处困厄而不改其志的大德君子、临危而不移其情的志士仁人。纵观中华儒、释、道文化源流,虽然旨趣各有不同,但在爱兰方面绝无分歧,因此兰文化传承了中华儒、释、道三大文化脉络之精髓,而今已成为浩瀚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北宋大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大文豪苏轼咏兰曰:“春兰如美人,不采羞自献。时闻风露香,蓬艾深不见。丹青写真色,欲补离骚传”。清人郑燮有诗曰:

5、“晓风含露不曾干,谁插晶瓶一箭兰。好似杨妃新浴罢,薄罗裙系怯君看”。与其他花卉相比,唯兰花四季能花,并独具幽香;唯兰花品种繁多,其叶艺、花艺高深莫测,带给人们以无穷的追求和乐趣。在中国近现代也有很多诗句都是称赞兰香的,如陈毅元帅有诗云:“幽兰在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遇。”齐白石的兰:“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风吹叶倒斜。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1】”二、兰之“特质” “生在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二千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不仅发现兰花,而且写下流传千古的赞美诗。兰花以质朴纯真的品质,健美俊秀、千差万别的风姿,素雅内向、含蓄不露的品格,无私奉献的独特幽香,坚强屹立、不怕狂风暴

6、雨、残雪酷霜的斗争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喜爱,被称颂为“花中君子”。兰花是大自然的杰作,素有“君子之花”、“空谷佳人”的雅喻。中国兰文化渊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历代仁人志士以兰喻志、以兰抒情、以兰赋墨,在赏兰品兰的过程中悟出了一种融华夏的道德修养、人文哲理之妙谛,因而,兰有国香、人格之花、民族之花的美称。 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孔子可说是兰文化的奠基者。孔子家语有云,“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改节”,因此兰溶入儒家哲学思想而开始了一代又一代地沿袭着后人,并深植于中华民族的德行之中。【2】 此后,中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关兰的辞章迭出,还频见于历代典籍的诗、词、赋中,

7、如三国时期的稽康、晋代的陶渊明、唐朝的李白、杨炯、杜牧等都留下了关于咏兰颂兰的不少名篇佳作,华词丽句。上承屈原,下启李杜的陶渊明,他的幽兰诗:“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丛。”韵味深长,朴雅含蓄,是流传至今的名篇。 到了宋朝,直接以兰为题咏兰颂兰的诗词歌赋更是屡见不鲜,可见在诗人笔下,虽是同名咏兰,但表现兰的方式、含义却各有异同。三、兰之“秀质”金声玉韵,蕙心兰质”这是描写兰花秀质的诗句,对于兰花的秀质也是很多人所欣赏的,正如蕙质兰心一词,通过兰花品质来比喻人的性格。“莲花过雨清宜画,兰箭临风韵似诗”这是清代阮元的诗,由此看出诗人对兰、兰茎的喜爱至极,把兰茎的风韵比喻成一首诗

8、,淡雅诗韵。“质幽偏受燕支,此花解得灵修意”把兰的秀质赋予了人的性格,把兰的温润素雅生动的描写了出来。国兰貌不惊人,本分而又内在,“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刘克庄),无论在静寂的山野,还是在喧闹城市,“空谷佳人”总是那么文静和简朴,似乎还带着几分羞涩。兰花“禀天地之纯精,抱青紫之奇色”(杨 炯),她无须浓妆艳抹,更没有媚态俗气,却具有沉静、朴实的诱人魅力,正如“富贵者爱牡丹,隐逸者爱菊花,清雅孤高者、弱而不阿的文士则偏爱兰”一样,。【3】兰花除了它的香气吸引人之外,它那花朵的简单,配上它那疏朗秀美的叶子,感觉上那时见到的兰花真的很雅致秀丽,有点孤傲不屈的感觉,它虽然简单,但却素洁清幽

9、,秀逸天成,与中国人所推崇的廉洁、质朴的情操正好结合,或许这也是很多人喜欢兰花的原因吧。中国人爱兰,是爱她的纯真和质朴,这是东方人性格的一种极好的反映。中国人喜欢素淡、雅致、清幽、洁净的风格,推崇忠贞、廉洁、质朴、坚韧的情操,而中国兰正是这种风格与情操的完美结合,令人清心,令人舒怀。人们欣赏兰花不仅仅限于花,而且涉及香气、姿态、叶艺、盆架等方面。有人说,庭院一盆兰蕙,可以衬托出主人的身份和情趣。这恐怕也未必是夸大其词。诚然,中国人对兰花的欣赏已远远超出兰花的本身,而是和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总结:朱德说过:“一个国家文明不文明,要从各方面看。物质生活丰富了,还有要丰富的文化生活。好的摆设,也是文明的一个方向。如果兰花进入寻常百姓家,这时的文明就更可观了。”如今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中国兰文化的构筑,在牵动了多学科、多门类、多层次、多部门和多行业后,兰的内涵美、品性美、神韵美、情操美亦逐渐融进了人们的意识生活,养兰、赏兰、品兰、咏兰的队伍迅速扩大,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兰文化所折射出的光芒,不仅可看到人类文化历史的内涵在丰富,而且亦体现了人类迈向文化社会的希望。 参考文献【1】国兰文化 诗词书画 齐白石兰【2】新疆林业2006年 第4期【3】 巴渝传媒网巴渝论坛 浅谈兰花 (转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