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代诗歌鉴赏金题精练同步讲解

自***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63.57KB
约6页
文档ID:79590296
古代诗歌鉴赏金题精练同步讲解_第1页
1/6

:0571-81391062 0571-81391965 伯温教育 多元化教学 教育是一份责任古代诗词鉴赏金题精练同步讲解一、《丹阳送韦参军》赏析1、作者简介严维(生卒年未详)( 约唐肃宗至德元年前后,也就是公元七五六年前后在世),字正文,越州(今绍兴)人初隐居桐庐,与刘长卿友善唐玄宗天宝(742—756)中,曾赴京应试,不第肃宗至德二年,以“词藻宏丽”进士及第心恋家山,无意仕进,以家贫至老,不能远离,授诸暨尉时年已四十余后历秘书郎代宗大历(766—779)间,严中丞节度河南(严郢为河南尹,维时为河南尉),辟佐幕府迁余姚令终右补阙官终秘书郎   工诗,与当时名辈岑参、刘长卿、皇甫冉、韩翃、李端等交游唱和章八元、僧灵澈求学,均有名于世大历中,曾与郑概、裴冕、徐嶷、王纲等宴于园宅,联句赋诗,世称浙东唱和《唐才子传》称其“诗情雅重,挹魏晋之风,锻炼铿锵,庶少遗恨”诗以送别赠酬居多,《酬刘员外见寄》的“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向称名句;七绝《丹阳送韦参军》亦为名作《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严维诗》1卷,《全唐诗》收其诗64首,集为1卷。

2、赏析《丹阳送韦参军》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造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  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丹阳的内外城之间,友人出行的方式——由水路乘船古代城防有内外两道,内为城而外为郭丹阳是江城,故郭里也能行船次句“一别心知两地秋”,交代送别的时间——秋天一叶落而知天下皆秋”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值得注意的还有句中隐含着的“愁”字愁”字可以被分解为“心”、“秋”两字,故诗人往往用“秋心”、“心上秋”之类的辞藻来暗指“愁”字本句“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   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日晚江南望江北”,点明友人远行的方向——江北兰舟已逝,离情难舍天色向暮;连成群的寒鸦也纷纷飞尽,各自归入巢中但是,诗人仍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友人远去,相见无期,鸟儿飞尽,无踪可寻天地间显得多么空阔、多么寂寞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   这首诗的特点是感情深挚自然,情景高度和谐,妙语连珠,余韵无穷,的确是唐人送别诗中的精品。

  补充: 这首七绝是作者抒写他给韦参军送行以及送走之后的情景,表现了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诗的前两句是写送行首句“丹阳郭里”交待了送行地点在丹阳的外城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此时,千种离情,万般愁绪,一齐涌上诗人心头一别心知两地秋”,“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作者还巧妙地运用拆字法,以“心”上有“秋”说明“愁”所以“两地秋”是双关语   诗的后两句写送走之后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日晚江南望江北”这一句转接自然,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江南”、“江北”,对比照应,突出了江水的阻隔丹阳在江之南,“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的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忧思绵绵,“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见出友情之深由“望”自然而然地带出末一句“寒鸦飞尽水悠悠”这一句写望中所见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由于思念,站在江边长时间的遥望着,秋日黄昏,江面上寒鸦点点,给人增添愁思可是,就连这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此刻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空虚的感触水悠悠”包含着无限思念的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既能把诚朴真挚的感情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中,又能在抒情中展现画图,做到辞有尽而意不尽。

二、《菊》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咏菊,通篇不着一菊字,但句句均未离开菊,从菊的貌不惊人,写到人们爱菊,进而写菊花的高尚品格,点出他咏菊的主旨很明显,这首咏菊诗是诗人托物言志的,用的是一种象征手法 “王孙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种野生杂草菊,仅从其枝叶看,与蓬蒿有某些类似之处,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公子王孙,是很容易把菊当作蓬蒿的诗人劈头一句,就告诫他们莫要把菊同蓬蒿相提并论这一句起得突兀,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有高屋建瓴之势,并透露出对王孙公子的鄙夷之情作为首句,有提挈全篇的作用九日枝枝近鬓毛”,紧承首句点题每年阴历九月九日,是人所共知的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和赏菊的习惯,饮菊花酒,佩茱萸囊,还采撷菊花插戴于鬓上诗人提起这古老的传统风习,就是暗点一个“菊”字,同时照应首句,说明人们与王孙公子不一样,对于菊是非常喜爱尊重的这两句,从不同的人对菊的不同态度,初步点出菊的高洁 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着重处,集中地写了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露湿秋香满池岸”,寥寥七字,写秋天早晨景象:太阳初升,丛丛秀菊,饱含露水,湿润晶莹,明艳可爱;缕缕幽香,飘满池岸,令人心旷神怡,菊花独具的神韵风采,跃然纸上。

在这里,“湿”字很有讲究,让人想见那片片花瓣缀满露珠,分外滋润,分外明丽满”字形象贴切,表现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绝如缕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氛围交织融合所产生的魅力诗人在描写了菊的气质以后,很自然地归结到咏菊的主旨:“由来不羡瓦松高”瓦松,是一种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处的植物初唐崇文馆学士崔融曾作《瓦松赋》,其自序云:“崇文馆瓦松者,产于屋霤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虽能开花吐叶,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桐君(医师)莫赏,梓匠(木工)难甄”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这结尾一句使诗的主题在此得到了抉示,诗意得到了升华 咏物诗不能没有物,但亦不能为写物而写物纯粹写物,即使逼真,也不过是“袭貌遗神”,毫无生气此诗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象征三、《客中夜坐》赏析【赏析】远离故土的幽情思绪尽出,情真意切乳燕凄凉的叫声以及萧瑟冰冷的夜雨为背景,表现了作业悲戚的思想之情 秋风萧瑟 落叶凋零 行客渡淮 前路茫茫 故园已渺 何时能归 北雁南飞 鸣声凄凉 夜来不眠 苦雨敲窗 对此景象 游子断肠四、《秋日》赏析1、译文:阳西下,余辉泻入幽暗街衢,满怀的伤忧能与谁倾诉?汉唐古道,行人孤影顷刻无人,萧瑟秋风吹拂灿灿蹈禾——————————————————————————2、赏析:这是一首秋意怀古诗,不少人认为这是首七绝,其实不是,因为押的是则声韵,它只能算是一首古绝(旧体诗)罢了全诗竟没有过多渲染秋日的凄凉与寂寥,相反,却以禾黍的丰盈来映衬诗人有些近乎寒凉的心境,维能感受秋日肃杀的不过就是“忧愁谁来语,古道少行人”,诗句并非直接展现了诗人落寞已极的心情,只是一种淡淡的相思与离愁浸润其中,不全有那种“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惆怅与无奈,或许诗人凭借一点小小的派遣,便能释怀吧五、《淮上与友人别》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吾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叠,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六、《宿甘露寺僧舍》赏析1、注释  ①甘露僧舍:甘露寺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上,下临长江   ②松声万壑(hè):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③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2、赏析 曾公亮,宋朝泉州晋江人,宋仁宗天圣二年(1204年)进士,为官经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一生官场得意诗歌上的成就在同时代的诗人中不算突出,但这篇《宿甘露寺僧舍》却在历代同类题材的所有佳作之上。

  甘露寺居山临江,林木苍翠,风景秀丽,是镇江的一大名胜诗人不写甘露寺的白日美景,而用工细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第一句从所感之气着墨诗人自繁华的京城来到幽僻的古寺,这里没有九酝八珍、华屋锦被,只有粗茶淡饭、陋室布衾骤然变化了的环境,他不适应,难以入眠夜深了,天凉了山间的雾气袭进屋来,如轻纱,似薄绡,缥缥缈缈,遮掩了层峦迭嶂第二句从所闻之声下笔,写山寺下面,深谷纵横,苍松郁郁;晚风吹来,松涛阵阵,如哀如怨,如泣如诉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