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试题:限时提能练之技能一 地理类图判读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57645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试题:限时提能练之技能一 地理类图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试题:限时提能练之技能一 地理类图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试题:限时提能练之技能一 地理类图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试题:限时提能练之技能一 地理类图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试题:限时提能练之技能一 地理类图判读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试题:限时提能练之技能一 地理类图判读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二轮复习试题:限时提能练之技能一 地理类图判读 word版含解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篇高考技能提升技能一地理类图判读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知识点题号易中难等值线1、4312区域地图与景观示意图101113、14统计图5、6、92、7、8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下图为世界某局部地区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及图中甲地风向频率玫瑰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四地()A.甲地盛行偏东风B.乙地高空盛行偏南风C.丙地风速最大 D.丁地气压最低2.关于甲地风向频率说法正确的是()A.夏季盛行东南风B.冬季盛行西北风C.受夏季风影响大D.全年盛行偏北风解析:1.B2.D第1题,根据等压线可判断,甲地盛行偏西风,乙地位于高压中心的东侧,

2、高空风向与近地面相反,且高空风不受摩擦力影响,故可判断为偏南风。图中丁地等压线最密集,因此风速最大,乙地气压最低。第2题,根据图例,根据不同风向所占的天数,甲地夏季盛行西南风;冬季盛行东北风;全年以偏北风为主,说明受夏季风影响较小。(2017 湖北武汉四月调考)下图为2017年3月29日14时我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据此回答34题:3.此时下列地区,可能()A.新疆大风降温雨雪,受冷气团控制B.云南、贵州大部阴雨,受气旋控制C.东北大部升温明显,受暖锋控制D.江淮流域阴雨连绵,受准静止锋控制4.图中P地气压值应为()A.1 025B.1 020C.1 015D.1 030解析:

3、3.B4.B第3题,图中新疆地区位于高压控制区,以晴朗天气为主,选项A错;云南、贵州大部分地区受低压控制,因此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选项B正确;东北大部位于气旋左侧,受冷锋控制,选项C错;江淮地区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选项D错。第4题,P地所在闭合等压线数值为1 020或1 025,有锋面,故为低压,结合“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判断气压值为1 020。(2017江苏卷,2526改编)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同时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变化图。读图,回答56题: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的特征有()A.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一直领先全国B.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

4、的态势C.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相同D.19781990年,东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6.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变化反映了()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主要取决于中西部增速21世纪以来,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局发生了变化A.B.C.D.解析:5.B6.A第5题,20002015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低于全国;从三个时间段对比中部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可知,人均GDP年均增速呈加快的态势;19781990年,东中西三大地区人均GDP年均增速不同;19

5、781990年,西部地区与全国的人均GDP年均增速最接近。第6题,读图可知,19782015年我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差异较大,说明改革开放对东中西部的影响呈现区域差异性;西部地区在20002015年人均GDP年均增速最大,说明基础设施的改善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不断加快;全国人均GDP年均增速取决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增速;图中只是显示了三大地区人均GDP增速的变化,而三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依然存在,并没有明显改变。(2017广东东莞模拟)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主要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主要城市)为我国两大城市群。下面图甲为两大城市群面积及经济密度比(数据来源:中国

6、统计年鉴2013),图乙为上海及北京常住外来人口来源地对比(2010年统计数据)。读图,回答79题:7.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密度相比,京津冀城市群经济密度低的原因可能是()A.矿产资源贫乏B.科技水平低C.区域面积较大D.核心城市经济中心地位下降8.根据图乙可推断京津冀发展过程中()A.北京对城市群内部人口吸引力较上海小B.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C.城市间产业分工合理D.存在生态与雾霾危机9.下列属于加快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措施是()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加快城际交通建设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建立生态环境整治补偿机制A. B. C. D.解析:7.C8.B9.C第7题,京津冀矿

7、产资源丰富,A错误;北京是我国首都,科技水平高,B错误;京津冀区域面积远大于长三角,C正确;核心城市经济中心地位都比较强,D错误。第8题,北京对城市群内部河北人口吸引力较上海对江苏大,A错误;河北省很多人口向北京流动,说明城市群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选项B正确;根据图中信息难以推断城市间产业分工合理和存在生态与雾霾危机,选项C、D错误。第9题,完善城市等级体系,加快城际交通建设,建立生态环境整治补偿机制有利于协同发展,正确;促进产业向核心城市集聚会加剧城市间的不平衡,不利于协同发展,错误;大力发展资源密集型产业该区域实际状况不符, 错误。故选C项。(2017黑龙江哈尔滨三模)下图是位于我国吉林松

8、原市乾安县西部,大布苏湖(为盐碱湖)东岸的“泥林”景观,这里有两级阶地,整体高出湖面50米,沟壑纵横、泉水众多、锯齿狼牙,奇峰林立,气势磅薄,像一座森严古城堡。垛口连绵,影若将士扶望守城,严阵以待。其景色奇特、千奇百态、变化莫测,是潜蚀地貌的典型代表。据此回答1011题:10.潜蚀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风力作用B.流水作用C.生物作用D.冰川作用11.推测泥林景观的形成及气候变化过程是()A.流水沉积地壳下沉气候变湿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潜蚀作用B.地壳下沉风力沉积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干潜蚀作用C.地壳抬升形成阶地气候变湿流水侵蚀气候变干潜蚀作用D.地壳下沉气候变湿流水沉积气候变干阶地裸

9、露潜蚀作用解析:10.B11.D第10题,根据材料信息,“这里有两级阶地”且区域泉水多、沟壑纵横,说明是流水侵蚀地貌的表现。第11题,潜蚀发生于阶地形成之后;气候变干后河床裸露,阶地呈现;阶地源于流水沉积作用,说明曾经区域地壳下沉,气候湿润,流水作用强烈,携带大量泥沙淤积形成,据此选D项。二、非选择题(46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24分)材料温哥华位于太平洋东岸,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宜人,是全加拿大冬季最暖和的城市,1月平均气温为3,7月平均气温为17。温哥华局部山地年降水量在2 000mm左右,降水40%以上集中在冬季。 本区夏季常吹西北风,而冬季多刮西南风,下图为温哥华地区等

10、温线分布图。(1)描述7月等温线的特征,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8分)(2)指出温哥华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该地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6分)(3)结合大气环流知识,说明本区冬、夏季主导风向的成因。(6分)(4)分析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4分)解析:第(1)题,据图描述 7月等温线的特征,其弯曲的原因主要是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影响。第(2)题,气候类型根据所处纬度和海陆位置判断,大陆西岸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集中在冬季的原因是受洋流、地形及盛行风影响。第(3)题,结合大气环流的特征,冬夏季高低压中心位置的变化,再加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不同的主导风向。第(4)

11、题,温哥华冬季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暖流增温增湿、山地阻挡寒冷气流的影响。答案:(1)特征:向北凸(弯曲)(2分)。 原因:西侧海洋7月份温度较低;东侧为高大的山脉,海拔高,温度低;海拔较低的温哥华温度较东西两侧高,所以等温线向北凸。(6分)(2)温带海洋性气候(2分)。原因:该地西侧受北太平洋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冬季,西南风从海洋上带来丰富的暖湿气流;位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丰富。(每要点2分,答对两点得4分)(3)冬季时高压中心位于本区的南方,受其影响风自南向北吹,并在地转偏向力(右偏)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风;(3分)夏季时高压中心北移至本地西侧,而陆地上形成低压中心,风

12、从海洋吹向陆地,同时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为西北风。(3分)(4)北太平洋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东部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阻挡了从美洲大陆内部吹来的寒冷干燥气流。(4分)13.读材料和图,回答问题:(22分)下图中的甲国有“欧洲能源接口”之称,俄罗斯和中东地区的输油(气)管道大多通过该国进入欧洲。甲国农业生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沿海地区以园艺业(柑橘、油橄榄、蔬菜等)为主,而中、东部内陆以畜牧业为主。横跨亚、欧两洲的A城市是甲国最大的工业中心,人口约1 350万。(1)描述X半岛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6分)(2)比较A、B两城市气温日较差的异同点,并分析原因。(8分)(3)分析甲国农业生产空间差异的主要

13、原因。(8分)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获取图中信息,从时间和空间分布两方面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图中A、B两城市的气候信息,其中下面的柱状图表示气温日较差、上面的柱状图表示月降水量,比较可知气温日较差的异同点,原因应从降水量、海陆位置、地势高低等方面分析。第(3)题,根据材料中关于该国农业生产差异的表述内容可知,沿海地区以园艺业为主,内陆地区以畜牧业为主;影响因素可从农业区位条件角度分析。答案:(1)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1 000 mm以下;降水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冬季多雨,夏季少雨。(6分)(2)相同点:气温日较差夏秋季节大于冬春季节。原因:夏秋季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晴天多,日较

14、差大;冬春季节受暖湿西风带控制,阴雨天多,日较差小。(4分)不同点:B城市的日较差大于A城市。原因:A城市地处沿海,降水较多,且海拔低,日较差小;B城市位于内陆,降水较少,且海拔高,日较差大。(4分)(3)沿海地区地势低平,降水较多,热量较充足;人口稠密,交通便利,农产品的市场需求量大,适合发展园艺业。内陆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降水少,草场广阔,地广人稀,适宜发展畜牧业。(8分)三、优选题(共10分)14.(2016四川成都模拟)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10分)解析:结合图示地形分析可知,甲地形区耕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乙地形区耕地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结合两地地形差异,从两地制约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是热量和水分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答案: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4分)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故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故种植业主要沿盆地周围的山麓地带分布。(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