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471389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2.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淮阴区古寨小学 孙海平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爱因斯坦普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要学怎样问,就是学会思考问题。” 他还说:“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往往是学答,学答案固然是很重要,但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对学生“学怎样问”的问题不重视或缺指

2、导和训练,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成为应付考试的呆板机器。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老师,面对一群本来就不善于表达的孩子,该怎样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去质疑问难呢? 一、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疑”敢“问”敢疑乐问总是在学生迷恋、执着、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萌发出来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怎样才算融洽呢?我觉得在平时课堂上,让孩子沉浸于快乐、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中,孩子愿意主动参与,大胆提问。因此,教师首先尊重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用亲切的话语,真诚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热情

3、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其次,在课堂上还应以多激励为主。每个成人都喜欢听好听话,更何况是孩子。因此,教师要多用用鼓励性语言,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于学生的提问,哪怕只有一点点可取之处,都应该给以回应,而不应该打击孩子的自尊心。例如我在教钱学森一课时,有一位学生问:“为什么说钱学森是中国导弹之父?”他的这个问题其实只要读过课文,答案不难发现。我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首先对于他的表现给予肯定,然后再请其他同学帮其解决问题,接着还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回家收集相关资料来更好地了解钱学森。该同学见自己的问题得到老师的肯定,心里很是开心,整节课表现非常活跃。我相信有了这

4、次的鼓励,在以后的学习中该生也会乐于主动去参与。再次,对于那些敢于突破常规思维局限,推陈出新,不人云亦云的问题或见解,我们当教师的不能一棍子打死。如在教学船长时,一位同学向我提问:“既然船上60人都得救了,难道就多船长一个吗?他自己应该有足够的时间逃生,他为什么不离开呢?”学生的这些见解,作为教师的我们不能给予全盘否定,而是应该表扬其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让学生有“疑”敢“问”。二、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疑”乐“问” 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只有敢于在学知识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才是真正的好学生。由于农村孩子父母外出打工较多,平日缺乏家长的陪伴教育,

5、上课总是处于被动地“观众”或“听众”的角色,更别说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了。面对现状,教师应该沉下心,主动去了解每位学生,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主动与他们交谈,课堂上问题由浅入深,创造足够的空间,让孩子愿问问题,敢问问题。例如在教授鞋匠的儿子一课时,我先放手让学生去自学,然后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三个问题,刚开始他们的问题都很简单比如:林肯是谁?文章讲了哪几件事?等。当然让孩子乐于参与,主动提问的目的达到了,接着又让孩子们分小组继续研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再提出两个问题。很快每小组都能提出很有意义的问题,如:傲慢的参议员听了林肯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呢?当然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只要老师有足够的耐心,孩子们都

6、会有“疑”乐“问” ,成为学习的主人的。 三、言传身教,教给孩子恰当的质疑办法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这还是初步,关键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的是浅层次的,没有多大的思维价值,有的是深层次的,具有较高或很高的思考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分辨问题价值高低的能力,能在短时间内,把学生所提的问题,按价值的高低或内在的先后次序梳理出来。怎样才能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呢?1、质疑预习提示。现在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小学四年级以上的课文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预习要求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

7、,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课文时,学生恰当的质疑能创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研读文本打下良好的基础。如轮椅上的霍金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年轻的女记者认为命运让霍金失去的太多,霍金是怎么认为的?你对霍金的回答是怎样理解的?”学生读了这课预习提示后,能很快在文中找出描写回答记者的那段话。句子找到了,并不表示就已经明白霍金这番话的含义,接着我又指导学生针对霍金的这番话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命运让霍金失去许多,可他为什么还觉得自己拥有许多?”“省略号部分可以补充哪些内容呢?”“女

8、记者听了霍金的话,心里会怎么想呢?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霍金的什么品质?”能够抓住文章重点内容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最能发现问题的吧? 2、质疑文本重点词句。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学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从信的第三自然段入手,让学生进行质疑。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著名大作家巴金为什么要说自己只是个普通人?作为小学生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生命开花结果?”这两个问题贯穿了全文,起到了“画龙点晴”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质疑文题。俗话说“一个好的题目,会给文章起画龙点睛

9、之效”。经常推敲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在教学最后的姿势时,学生针对课题提出:“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谁最后的姿势?文章为什么要以 “最后的姿势”为题?文章写了什么事” 教师要倾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对那些在课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的问题,如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等,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当即予以解决;对那些易于回答的问题,如文章写了什么事等,请知道答案的同学帮助解决;对那些要通过阅读理解才能够搞明白的问题,将其逐一梳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实践自主解决。4、 质疑文中矛盾处。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

10、株柳一课时,学生提出问题:“本课明明是写青海高原一株柳,可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来写家乡霸河的柳?这不是很矛盾吗?”我启发学生动脑筋从作者写作目的来思考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谒动力。5、质疑文章的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高段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对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质疑,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在教学草原一文时,学生提出问题:“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这草原的无限乐趣。难道骏马和大牛真的在回味吗?”我引导学生通过读书,结合

11、文本,反复朗读比较,学生不难发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采用拟人的手法,动静结合,用诗般的文字展现了草原的美丽。此外,还可对文中插图、文中标点、文中空白、课文结尾、人物言行等内容提出疑问。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能很好的把握核心内容,及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可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越是敢于质疑的学生,其主体作用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提问题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的重要尺度,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

12、“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应该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现在答案,而要多方位独立思考,大胆提问,大胆质疑。哪怕学生的问题稀奇古怪,不着边际,也不要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应循循善诱,逐步教会他们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逐渐培养和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力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