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特征复习提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450081 上传时间:2019-02-1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段特征复习提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阶段特征复习提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阶段特征复习提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阶段特征复习提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阶段特征复习提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特征复习提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段特征复习提要(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要提示: 中国近代史:1840年-1949年9月 中国现代史:1949年10月1日开始 中国民主革命:1840年-1949年9月。(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 1924年初-1927年7月15日: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 1927-1936: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国共十年对峙、土地革命时期 1937-1945:抗日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1946-1949: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解放战争时期 1949-1956: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6-1966: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66-1976:文化大革

2、命时期 1976-1978:徘徊时期 1978-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3、】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

4、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

5、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第三阶段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19011912年) 【阶段特征】本单元的阶段特征,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逐渐深化;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等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此时突出体现为国内阶级矛盾)另一方面,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既加速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虽然由于主客观各种原因导致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正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6、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 【基本线索】 1、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列强调整对华侵略政策。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的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通过扶植清政府等工具,加强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华侵略。 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以上说明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后,民族压迫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外民族矛盾表现形式为广大人民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阶级矛盾。,2、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主观目的有其反动性,其目的

7、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新政活动本质是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新政客观影响有其进步性,在“假维新”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真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上多少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些基础。只是在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毕竟不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难免走入绝境。新政的实际作用有其背离性。从直接影响看,它没能挽救危机,反而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不仅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2) .推翻封建专制统

8、治的辛亥革命可从兴起发展形势成熟爆发高潮结果等方面掌握。革命的失败再次证实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中国的革命的发展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道路。,第四阶段 北洋军阀统治(19121927年) 【阶段特征】北洋军阀是近代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带给人们希望迅速破灭,但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这一时代特征是充满了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激烈搏斗,而进步终将战胜反动。 【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一、政治上

9、:(1)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复辟称帝活动,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靠帝国主义,逐渐建立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终走向失败。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受蒙蔽到逐渐清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专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3)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最终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二、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发展,“实业救国”成为时代的潮流(19世纪已提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

10、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短暂的春天”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三、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第五阶段 国共的十年对峙(19271937年) (土地革命时期,第二次国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促成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十年”,并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

11、迫长征,实行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基本线索】 (1)探索革命道路,重心转到农村。毛泽东在秋收起义部队攻打长沙失利后,在文家市决策,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接着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使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国民党军队集中主要力量“围剿”工农红军及其根据地,第五次

12、反“围剿”斗争失利后红军被迫长征。 (3)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尖锐复杂的问题。 (4)由国共对峙到合作抗日。“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逐渐上升,面对日本侵华不断加剧和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中国共产党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第六阶段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19371945年)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阶段特征】这一阶段历史从1937年7月至194

13、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终中国人民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线索】 1、防御阶段(1937.71938.10) 特点:一是日军分路深入中国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达到顶点;二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八路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两个战场开始出现。 两个战场的开辟。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徐州、太原、武汉四大会战。但由于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总体是节节败退。中共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挺进敌后开

14、辟敌后战场,建立一系列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该文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激发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相持阶段(1938.101944年初) 特点:日军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积极,制造“皖南事变”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 抗日根据地出现空前困难的局面,中共为渡过困难和争取抗战胜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和精兵简政。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

15、执行正确的作战方针,积极组织百团大战等战役。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清算“左”和右的错误。 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1944年初1945.8) 特点: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灭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速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国共两党各自召开关系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家前途的大会。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前夕,国民党召开“六大”,坚持一党独裁统治,要把中国引向战争和黑暗。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大会规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对于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具有重要意义。,第七阶段 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年) (第三次国

16、民革命时期) 【阶段特征】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准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基本线索】 1、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时期。由于美蒋反动派需要时间进行战略部署,也由于国内外舆论的压力,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通过重庆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中共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战略防御时期。 军事上,一开始,国民党凭借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