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自传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9278002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文自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文自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文自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文自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文自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文自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文自传学习案师:倘若我们太弱,就把我们的头枕在他们的膝上休息一会儿吧。他们会安慰我们。在这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量和强烈的慈爱,象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探寻他们的作品或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行为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有像处于患难时的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 罗曼罗兰名人传师:最好的自传从文自传从文自传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份很好的传记材料。首先总是描述给予沈从文写作和生命给养的湘西古城;追溯其先祖时,作为苗人的祖母也是必被提到的一员;作品有大量篇幅描写沈从文幼年因反抗私塾的刻板和压抑而逃学、骗人;其少年时的行伍生涯也是传记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相对于各类他人所作的传记

2、,这是一份可资参照的原始资料。 从文自传真实地揭露了沈从文20世纪30年代的自我选择和自我认知,鲜明的体现出他成熟思想精神的特征。他用自己最擅长的乡村生活题材,以“乡下人”的视点关注的形态,表现了自己重塑民族传统的责任。了解从文自传对于理解沈从文创作中的主题走向、人生意蕴以及叙述模式,都有重要的启示性意义。师:人们说,他是被尘封的大师,而他说:“我实在是一个乡下人”。可就是这样一位平凡的甚至小学还没毕业的乡下青年,却成为了二十世纪中国的名人。,在他的身上聚集了多种身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北大教授,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师:探寻沈从文独特的人生轨迹【梳理结构】1、从文章的小标题看,作者的

3、身份有几种?依此我们可以将本文传主的人生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二节写的小学阶段(学生生涯),第三四节写国小毕业后参加工作的事(军队生活)。【整体感知】2、本文主要讲述作者什么时期的生活?主要是写作者童年上私塾和正式小学时的逃学生活。3、请说说这本“小书”指的是什么?“大书”指的又是什么?“一本小书”指的是书本知识,“一本大书”指的是大自然和人间生活。【精读文本】4、“我”为什么要逃学?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

4、好话上学来。我就欢喜看那些东西,一面看一面明白了许多事情。我生活中充满了疑问,都得我自己去找寻解答,我要知道的太多,所知道的又太少,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我得用这方面得到的知识证明那方面的疑问。我得从比较中知道谁好谁坏。我得看许多业已由于好询问别人,以有好自己幻想所感觉到的世界上的新鲜东西。5、逃学对“我”有何影响?这一年的生活形成了我一生性格与感情的基础。我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小。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 ,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逃学的习惯。

5、6、沈从文在逃学过程中铺捉到了大自然里的声音、颜色、气味,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与熏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本真和快乐。请找出相关描写,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谈谈你的体会。“大书”中有许多书本上没有的活的东西。在大自然中倾心体验,尊重生命本真。 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一种亲和的关系。人应该取法于自然的活力,汲取自然的营养,完善自己的精神品性。【合作探究】7、从文中可看出作者的生活非常宽广,但这样的生活中却始终伴随着哪些艰辛呢?8、作者是怎样面对这些艰辛的,能否找出一些关键语句进行品味?9、读完后归纳概括每一小标题部分的中心内容,注意突出他“艰难曲折”的经历。走近沈从文经历 环境学生时代从不用心学,逃学殴斗学生时代

6、大人决斗不算回事聪明好问、好幻想勇气、敏捷、机智豁达大度、爱义好施从军生涯费神抄写一场热病,同学惨死从军生涯虎狼太多生活那么糟细心、耐心、习惯思考人生,追求理想迎难而上性格强9、(一)我读一本小书又读一本大书:家乡学校中不能满足自己的梦想,就到社会生活中去追梦,却经常遇到诸如打架威胁、恶狗伤人的事件。(二)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新式学校依然不能尝到知识,就到各种场合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有狩猎的艰难、打架的流血、游泳的危险伴随着自己。(三)保靖:到保靖想当兵,却没人可依靠,就只能当一个护兵,但自己的勤奋没有让艰难的生活压倒,生活刚有所好转却又要经受虎狼的威胁。(四)一个转机:进报馆使自

7、己的学问和能力不断长进,调回去后又经历了疾病的煎熬和同学淹死的惊骇,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终于决心向北京进发。 从上述过程中我们能否发现作者写作这篇自传时取材的用心吗? 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深刻认识。这篇传记是一篇散文化传记,所以选材的范围十分广泛,时间跨度长、地域范围广,但是,却紧紧围绕“艰难曲折”这样一个中心。这就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品文读人】10、在文中,我们明显能找到一些表明作者的生活态度和对人生思考的语句,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深化文章主旨的语句,我们在略读时就应和标题对应能够抓住它,然后细心品味,如:(1)在我面前的世界已够宽广了,但我似乎就还得一个更宽广的世界。这表明传主永远积极

8、向上、永不满足的生活态度。尽管自己的生活中充满艰辛,但从没让自己消极,而是向往到更宽广的世界中去闯荡,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2)我们虽各在收入最少卑微的位置上做事,却生活得十分健康。有时即或胡闹,把所有点点钱完全花到一些最可笑事情方面去,生活也仍然是健康的。我们不大关心钱的用处,为的是我们正在生活,有许多生活,本来只需我们用身心去接近,去经验,却不必用一笔钱或一本书来做居间介绍。这表明传主对自己卑微生活的乐观精神。正是传主用这种健康、乐观的心理态度,战胜了生活中的艰难曲折,也正因为他有着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够驱散卑微生活所带来的阴影而有着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我们各人都知道行将有一个机

9、会要来的,机会来时我们会改造自己变更自己的,会尽我们的一分气力去好好做一个人的。应死的倒下,腐了烂了,让他完事。可以活的,就照分上派定的忧乐活下去。这表明尽管传主的生活举步维艰,但永不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在艰苦中的奋斗精神,心中常有理想,也甘愿为理想受苦奋斗。(4)为了读过些新书,知识同权力相比,我愿意得到智慧,放下权力。我明白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这表明传主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的方向。能够支撑他战胜各种“艰难曲折”的正是这种宽广的胸怀,也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

10、度,才使他最终能成长为教授和大作家。 现在,请同学们品味一下这些语句在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上面这些语句,不断暗示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揭示传主在逆境中的精神支柱,但是语句没有华丽的词藻,口语化十足,显得非常质朴。【拓展延伸】11、思考:为什么要读“人物传记”?【启迪人生】12、你从沈从文成长的那些经历中得到什么启示?启示:困难和艰辛可以转化为人生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锻造人坚韧的性格,激励人追寻生活的意义。13、讨论: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逆境?感悟传主生活态度,提炼传主人生事迹,积累写作素材: 刚一上课时老师就说过这样的话:“同学们可将这篇传记看做是关于人在逆境中成长的教科书。”我们现在就来完成

11、下面的学习任务:14、请大家以“逆境与成才”为话题,写一段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的话,其中必须用上本文沈从文的基本事例。(200字左右)教师示例:观点一:逆境能激励人成才。观点二:逆境能激发人的斗志而有所作为。观点三:在逆境中永葆理想的青春。逆境能激励人成才 古今中外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才。著名作家和教授沈从文,经历了童年的生活艰辛,又经历了从军的颠沛流离,最终成长为一名大作家和教授的事实证明:逆境和挫折不可怕,它反而是激励人成才的催化剂。当一个人身陷逆境时,不要沉沦,不要失望,而应勇敢面对,把它当作磨砺人意志的磨刀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形象地说明了任何人的成才都是从艰苦的磨砺中得

12、来的。欧阳修也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说得就是太安逸的生活往往消磨人的意志,逆境和挫折才能激发人去奋斗、去成才这个道理。因此,我们中学生应该正确面对生活中的逆境和挫折。 16、逆向思维训练:任何事情都是辩证的。逆境能激励人成才,是不是说顺境中就不能成才了呢?这个问题在我们当今越来越好的生活条件下显得尤为重要。再请以“逆境和顺境”为话题写一段观点鲜明,说理充分的话。(也是200字左右)教师示例:观点一:逆境容易使人放弃,顺境更易使人成才。观点二:正确面对逆境,珍惜顺境机会。观点三:逆境延长成才的时间,顺境能缩短成才的周期。 沈从文年表1902年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军人世家,学名岳焕,乳

13、名茂林,字崇文。 1917年参加湘西靖国联军第二军游击第一支队,驻防辰州(沅陵)。 1920年在芷江一警察所当办事员。后因初恋受骗而出走。 1922年任靖国联军第一军统领官陈渠珍书记。 1923年去北京。报考燕京大学国文班,未被录取。在北京大学旁听。1924年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作品。 1928年从北京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筹办红黑杂志和出版社。 1929年去吴淞中国公学任教,爱上女学生张兆和。 1930年去武汉大学任教。1931年至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文学院讲师; 1933年9月9日,与张兆和结婚。同月23日,与杨振声合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同年,创作边城。1938年春,到昆明,继续与杨振声编选中小学国文教科书。11月,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 1946年就任北京大学教授。 1948年开始受到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同年,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文物研究。 1950年因承受不了政治压力而自杀,获救。 病愈后被安排到中央革命大学学习。1950年至1978年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任文物研究员。1969年去湖北咸宁五七干校劳动。 1978年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1980年偕夫人张兆和赴美探亲讲学。1983年突患脑血栓,住院治疗。 1984年大病一场。抢救脱险后,说话、行动更加不便。 1988年5月10日下午,心脏病复发,抢救无效,去世。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