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守仁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268892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学大师王守仁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心学大师王守仁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心学大师王守仁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心学大师王守仁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心学大师王守仁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学大师王守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学大师王守仁(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学大师王守仁作者:何尊沛心学大师王守仁(14721529)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曾筑室会稽山阳明洞(今浙江绍兴县东南20里处),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又曾创建阳明书院于越城,故世称阳明先生.王守仁28岁中进士,历官庐陵知县、刑部主事、兵部主事、吏部主事、左金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等,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敕封新建伯,著有王文成公全集38卷.王守仁是我国明代中叶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堪称有明思想界泰斗、心学的杰出代表,其学上承孟子,中继陆九渊,集我国心学之大成.由他创立的阳明学派,与朱子学派分庭抗礼,成为明代中后期一个体系庞大、门徒众多、思想活跃、影响深远的新儒家学派,在我国儒学发展史上

2、占有重要地位.一、儒学世家王守仁出生于一个世代业儒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据钱德洪阳明先生年谱及王文成公全书世德纪等史料记载:王家先世相传为东晋大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后世徙居余姚.守仁的先祖王纲,字性常,文武兼资,善于识别人才,明太祖洪武年间因刘基举荐,拜兵部郎中,擢广东参议.高祖王与准,字公度,自号辶豚石翁,早年闭门力学,尽读先世遗书,精通礼、易,著有易微数千言.曾祖王杰,字世杰,自号槐里子,学者称为槐里先生,幼时即有志圣贤之学,年14尽通四书、五经以及两来诸位大儒的学说,后以明经贡太学,未得大用而殁,著有易说、春秋说、周礼考正、槐里杂稿数卷.祖父王伦,字天叙,号竹轩,其家虽环堵萧然,而雅歌

3、豪咏,胸次洒落,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观,尤其喜读仪礼、左传以及司马迁史记等,为文简古有法,赋诗援笔立就,所著有竹轩稿、江湖杂稿若干卷.守仁的父亲王华(14461522),字德辉,号实庵,晚号海日翁,曾读书龙泉山中,学者称为龙山先生.王华生性聪敏,刚会说话时,其父教他读诗,经耳便能随口吟诵.年龄渐长,读书竟至过目不忘.30岁那一年,松江提学张时敏测试其文,大加赞叹,并以状元及第相许.由此,王华名闻遐迩,故家世族争着前来礼聘他为子弟师.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王华赴京参加廷试,名列第一甲第一人,果然应了张提学之言,考取了榜首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后历任日讲官、东宫侍读、礼部右侍郎、南京吏

4、部尚书等职.王华立朝刚正,剀切敢言,终因不附宦官刘瑾而被勒令致仕.其学一出于正,恪守儒家法度,写诗作文专求辞达,不以雕琢为工,著有龙山稿、垣南草堂稿、礼经大义、杂录、进讲余抄等,凡46卷.王家这样一个世代为官的书香门第,自然使王守仁受到上等的文化教养,从而决定了他必然走上读书做官的人生道路.其先辈们的言行趣尚,无疑给王守仁以直接的熏陶和感染,促进了他的个性气质乃至学说观点的形成和发展.王家祖辈几代都喜欢研读易、礼、春秋、左传、史记等典籍,而对官方十分重视的四书似乎不太感兴趣.这大概是因为四书中充斥着空洞的说教和刻板的训诫,而礼、春秋、左传、史记等书往往将说教、训诫之类寓于具体事物之中,显得比较

5、生动、形象、自然.易虽说理玄奥,但随象寓意,强调事物变化无定,对人较少束缚,读者便于自由发挥.他们特别爱读这些书,与其不媚世俗,乐于保持个人天性大有关系.譬如守仁的高祖王与准,为学自称吾无师承,曾拒绝为县令卜筮,因取筮书焚之曰:王与准不能为术士,终日奔走公门,谈祸福.曾祖王杰宁愿放弃大比考试的机会,也不曾受散发袒衣之辱,他曾对门生说过:学者能见得曾点意思,将洒然无入而不自得,爵禄之无动于中,不足言也.祖父王伦,曾每日啸咏于竹轩,漠视人间繁华势利,唯以淡泊自守,被人比为陶渊明和林和靖.父亲王华不阿权贵,宦官刘瑾独揽朝政,土大夫纷纷奔走其门,而王华独自不往.他对于守仁放任不羁的性格也未太多地加以约

6、束,即使在守仁行为过分出格时,也只是喝止而已,并未给予严厉惩罚.王氏家族的这种家学和家风,对王守仁不崇拜权威、不迷信教条.藐视外物、尊重自我、不随流俗、狂放不羁的个性品格的形成,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守仁的父亲王华曾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其制心功夫颇硬.14岁时,家乡龙泉寺闹鬼甚是厉害,人们谈鬼色变,这儿的人全都吓跑了,唯独王华无所畏惧,照常在寺中用心读书,即使到了深夜,依旧正襟危坐,吟诵不绝.事后有人问他:向妖为祟,诸人皆被伤,君能独无恐乎?他回答说:吾何恐?又问:请人去后,君更有所见乎?他回答说:吾何见?问者叹曰:君天人也,异时福德何可量!王华不听别人传闻,而以鬼是否存在于我心来判断其有无,这

7、明显地反映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说的影响,对王守仁心外无物说的形成当有启迪作用.王华因忤刘谨而致仕之初,有一位客人劝他学道家神仙之术,他毅然拒绝说:人所以乐生于天地之间,以内有父母、昆弟、妻子、宗族之亲,外有君臣、朋友、姻戚之懿,从游聚乐,无相离也.今皆去此,而槁然独往于深山绝谷,此与死者何异?夫清心寡欲,以怡神定志,此圣贤之学所自有.吾但安乐委顺,听尽于天而已,奚以长生为乎?这种摒弃道家出世的态度,崇尚圣贤之学的思想观点,对王守仁彻悟释道之非,立志做圣贤大有影响.王华致仕归乡以后,辛辛苦苦攒钱修建了一座小楼房,峻工未久,不幸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当亲友、邻居纷纷前来救火的时候,他一一从容款待,谈

8、笑行行如平时,略不见有仓遽之色.面对家遭火灾,王华能保持从容不迫,镇静如常,足见其制心功夫非同一般.王守仁在父亲教养下,后来善于制心,谪龙场至闽界,夜宿深山,不畏猛虎;陷龙场困境,艰苦备尝,仍谈笑歌诗.由上述可知,王守仁受家庭影响很深,特别是他曾就学于父亲王华(王守仁送德声叔父归余姚),得其教益尤多.二、颖悟夙成明宪宗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公元1472年10月31日),王守仁诞生于浙江余姚.相传王母郑夫人怀孕达14个月之久,方才生下他.比起一般人来,他在娘肚子里足足多逗留了4个月,这可是人世间稀奇罕见的事情.而当王守仁降生的时候,据说祖母岑大夫人正做着一个神奇的梦,梦中见到一位身穿红袍、佩戴宝玉

9、的神仙,在漫天瑞雪笼罩和鼓乐吗奏之声中,从太空冉冉降临王府,专程送来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儿,双手捧给了岑太夫人.霎时,岑太夫人一梦惊醒,恰恰听到了王守仁呱呱坠地的啼叫声.为此,祖父王伦便根据这一吉祥梦兆,为新生小孙儿取名为云.这事随后被同乡人和亲友们广泛宣传,大家都指着王守仁诞生的那座楼叫瑞云楼.这两则美妙的传说,旨在表明王守仁为上天所授,不同常人.如此一来,王家的人上上下下对守仁十分钟爱,百般袒护,使他从小自命不凡,放任不羁,得到良好的自由发展.可惜王守仁生来语音器官发育不大健全,直到5岁时还不能说话.有一天,他正在和一群小孩玩耍,忽然看见一个癞头和尚来到面前,指着他大声说道:好个孩儿,可惜道

10、破!祖父王伦刚好从旁听见,不禁恍然大悟,便将王云改名为守仁.据说从那以后,王守仁就能开口说话了,而且日渐显示出他的非凡智力.一天,他突然背诵起祖父曾经读过的书文来,王家的人大为吃惊,问他怎么能够背诵这些书文.他回答说:曾经听祖父朗读这些书文,我在一旁便默默地记在心里了.众人听了,无不叹服其记忆力之强.此后,王守仁被送入家塾,正式开始了他的读书生活.10岁那一年,父亲王华进士及第,高中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第二年,王华将父亲竹轩公和儿子守仁一同接往京城(今北京市)官邪.竹轩公为人洒脱,向有名士风度,现在又因儿子考取新科状元,胸次更加豪爽、超迈.赴京途中,与文士相遇,往往即兴题咏,吟诗作赋.一日路

11、过金山寺,与客饮酒半酣,诗兴大发,本想信手草成一篇,不料微吟半晌,迟迟未就,只得在那里默默发窘,这时,聪明而自负的王守仁从祖父身边一下子站了起来,脱口吟成一首七言绝句: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萧吹彻洞龙眠.顿时,四座皆惊,众人喷喷称叹.有人想再试一试守仁的诗才,又以蔽月山房为题,令其吟诗一首.守仁不假思索,随即应口诵道: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这两首七绝诗,既有气吞环宇之概,而又富含哲理,竟出自11岁孩童之口,充分显示了王守仁少年天才,颖悟夙成.次年,王守仁在京城就塾师受学,仍旧豪迈不羁,自由放任.父亲王华时时为此而忧虑,但竹轩

12、公却认为守仁孙儿天性使然,必有所成.一次,守仁与同窗学友在长安街游玩,偶然遇到一位相士,面对着他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诧异地说道:我为您看一个相,您一定要紧记我的话,当您胡髯飘拂衣领的时候,就会进入圣贤之境;当您胡须长达上丹田的时候,就会结成圣贤之胎;当您胡须长达下丹田的时候,就会修满圣贤功果.守仁听了,深感其言,自那以后每每对书静坐凝思.他曾经向塾师问道: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塾师答道:只是读书举进士而已!守仁听后不以为然,当即辨驳道:举进上恐怕不能算第一等事,而读书学做圣贤才是头等大事.不看重登第做官,而有志于读书学做圣贤,这表明一个12岁的少年已经开始关注学习目的,探索人生价值了.13岁时,

13、王守仁的母亲不幸去世,他从此失去了母爱,感到人生的莫大痛苦.传说王守仁曾一度饱受继母的残酷虐待,为了改变自己的痛苦处境,他煞费心思,想出一个惩治继母的好办法.有一天,他去街市买回一只长尾林鹗,悄悄藏在继母卧室的被子里.当继母晚上睡觉打开被子时,长尾林鹗猛然飞出,在屋子里一边扑腾,一边怪叫.按传统风俗,最忌野鸟入房.继母当下感觉到这是不祥之兆,十分担忧大祸临头.趁此机会,守仁便从街市请来了一个早被收买的巫婆,假装守仁生母附体以恐吓其继母说:你虐待我儿子,我今天要你的命!那长尾林鹗就是我的化身,你要放明白一点!继母顿时浑身直打哆嗦,随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个劲地向巫婆磕头求饶,并发誓从此不再虐待守

14、仁.后来,继母于是遽改其行,一朝而为贤母.(清唐甄借书第4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三、泛滥词章王守仁人生观和学术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前、后三变的曲折过程.对此,黄宗羲在明儒学案姚江学案中作了简明扼要的概述:先生(王守仁)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以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江右以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滤,出之自有天则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

15、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象毕照.是学成之后又有此三变也.王守仁之学,以龙场悟道为界线,分为前、后三变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始由泛滥词章,再到遍读考亭之书,转而出入于佛、老,是为前三变;第二阶段始由龙场悟道之后提出知行合一之说,以默坐澄心为学的,到专门倡导致良知之教,再到居越讲学,所操益熟,是为后三变.以下结合王守仁的生平活动进行分述,先叙其泛滥于词章阶段的情况.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王守仁年满15岁.他怀着尚武抱国的雄心,出游居庸三关.居庸关旧指军都关、蓟门关,位于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部.此地为长城要口之一,控军都山隘道(军都陉)中枢.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建关,与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紫荆岭,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口之一)、倒马关(位于河北唐县西北部,为河北平原进入山西高原的要口之一)合称内三关,形势险要,向为兵家必争之地.守仁在这里察看山川地形,访问少数民族,打听备御方策,又与胡人追逐骑射,胡人没有谁敢欺侮他.经过一个多月的漫游考察,守仁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一天,他在梦中拜谒了汉代伏波将军马援的词庙,醒后有感于马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而还的名言,挥笔写下了一首绝句: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诗中表达了对马援为汉朝中兴而戍马边障、建功立业的景仰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