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地理环境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210098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地理环境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人口与地理环境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人口与地理环境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人口与地理环境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人口与地理环境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与地理环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地理环境(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口与地理环境教学目的 理解人口及人口各要素的内涵;了解世界和中国人口的发展过程、现状特点及原因,理解和掌握世界及中国人口分布、人口移动的特征和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并掌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人口移动的机制;理解并掌握人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教学重难点1.人口素质、人口结构 2.人口增长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3.人口分布的特征和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 人口移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5.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理论与模型教学方法 讲授、多媒体辅助演示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口、人口素质与人口结构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又具有自身再生产的属性。因此,人

2、口增长、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口移动与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人口的概念 人口指生活在特定社会、特定区域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并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同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组成复杂关系的人的总称.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范畴: (一)人口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 通常意义上的人口数量仅指人口规模。广义上的人口数量还包括人口增长速度以及人口其它方面的量化指标。人口质量(素质)是人口群体具有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一定数量的人口由具有一定人口质量的个人所组成。在任何社会生产方式下,都不可能存在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的人口,同样也不可能存在只有质量而没有数量的人口,人口数量和

3、人口质量不可分割。 (二)人口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人口是不断变动的群体,人口数量总是指具体时间和具体地域的人口数量,如:1995年7月1日零时世界人口为57.02亿;截止到2000年11月1日,中国内地人口为12.66亿。 (三)人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口的自然属性是指人口的生物属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口作为生物群体,其个体与生物个体一样,有受孕、出生、成长、衰老、死亡的生理过程,具有新陈代谢、遗传变异的生理机能。人口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口作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体所具有的特性。人是社会的人,人口是社会群体。人的一切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都要受一定的经济条件以及思想意识

4、、道德规范、法律制度等社会因素的制约。人口的一切社会特征都是社会因素作用于人口发展的结果。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政治关系、文化关系、民族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以及由这些关系派生的其它社会关系。因此,人口绝不是生物个体简单的总和,而是受社会生产方式支配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人口虽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但人口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人口的自然属性要通过社会属性才能体现。人口的社会属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人类之所以能够脱离动物界,是因为人类能够改造自然,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二、人口问题广义的人口问题是指由于人口数量增加、体质下降、结构不合理及行为

5、失控、道德水准下降等导致的有害现象和过程,即可能对人类自身繁衍和生存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动态变化,其关键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负面影响的扩大。狭义的人口问题就是人口数量问题。 (一)人口数量变化1.数量增加人口数量变化是人类自身繁殖过程的综合结果。一般来说,如果不是有意人为控制,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寿命的延长,人口数量会逐渐增加。20世纪以来世界与中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见图31。 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口密度不断上升(图32)。1949年世界人口密度为19人K,1995年上升到41人K。1949年中国人口密度为56.4人K,1995年上升到126人K,1998年为130人K。1995年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

6、人口密度的3倍多。2.寿命延长 由于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人口寿命延长(表31)。19701975年世界平均期望寿命为男55岁,女57岁,19801985年男为58岁,女为60岁,1993年平均为65岁。1994年,日本平均寿命男性76.57岁,女性82.98岁,为世界之最。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更大。据统计,1935年南京市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29.8岁,女性为38.2岁。1950年北京市男性平均预期寿命为53.9岁,女性为50.2岁。1957年据11个省市的统计,男女平均预期寿命为57岁。1981年全国平均预期寿命男为66岁,女为69岁,19901995年男为66.7岁,女为70.45岁。

7、(二)人口质量1.文盲人口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世界文盲率逐年下降,但分布极不平衡。据1997年8月国家公布的数据,我国总人口文盲率1990年为15.88,1995年为12.01 96,2000年为6.72 9,6(图33);成人文盲率1990年为22.21,1995年为16.48;青壮年文盲率1990年为10.38,1995年为6.14。2.弱智人口据统计,我国1993年有视力、听力、语言、智力、肢体5类残疾人5 200万,占总人口的5.7,另有各种遗传病患者2 200万人,每年有近35万弱智和缺陷儿出世。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是近亲结婚。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农民的婚配范围不超过25 km,其中

8、8成以上农民通婚不出县,5成以上不出乡,3成以上不出村。我国是世界上缺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按我国以往的病区划分标准,全国有13的人口居住在缺碘地区,而按最近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我国几乎全部属 于缺碘地区。3.人文发展指标人文发展指标通常包括人均预期寿命(表31)、成人识字率、妇女总和生育率等,可用来说明一国或地区居民实际享受发展成果的状况和物质生活质量。4.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人口文化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文化结构是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口素质的重要因素。发展中国家人口文化结构偏低是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发展中国家还存在着较严重的人才的流失和浪费。印度的调查表明,印度技术学院

9、约有20的毕业生移居国外,计算机、航空、机械和应用研究领域的学生移居国外的比例高达80。印度现有4万5万研究人员移居美国,4万研究人员移居英国。由于人才外流,印度已损失了130亿美元。中国人才流失问题也十分突出。据1997年的数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派出留学人员27万人,其中9万学成回国,仅占13。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问题的重要体现。国际通用的人口老龄化标准是,年龄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或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表32)。 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发展迅速,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人人口老龄化阶段,不少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已经或正在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表33)。我国是世界上老年

10、人口最多的国家,已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呈现五个方面的特点:老年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从1980年到1999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就基本完成了从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转变。高龄化趋势明显。地区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进入老年型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在5 00010 000美元左右,而我国目前尚不足1 000美元,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国家。性别结构问题在于男女比例失调。我国五次人口普查得到的我国大陆总人口和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如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5.82亿,性

11、别比为107.6;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6.95亿,性别比为105.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0.08亿,性别比为106.3;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1.34亿,性别比为106.6;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为12.66亿,性别比为106.7。20世纪60年代以来性别比逐渐扩大。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还显示,我国新生儿性别比已经达到116.86,即新生婴儿中男孩与女孩的比例为116.86:100,比正常值高出很多。三、人口素质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口素质是人口诸多特征中最积极能动的要素。人口素质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随

12、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人口素质,对社会经济发展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口多、素质低的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多比较落后; 人口少、素质高的国家和地区则多数是发达的。 (一)人口素质的内容人口素质又称人口质量,是人口总体所具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人口的身体素质是指身体的健康水平和大脑机能状况,包括人们的身体发育的健全程度、体质的强弱、生命的长短、智力是否完好、耐力的持久状况、心理素质等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身体素质具有先天遗传的特征,是构成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和物质基础条件;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指人口的文化

13、知识、科学技能水平、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经济管理才能等。这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的结晶,是人类逐步形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带有鲜明继承性。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传授,在历史上,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逐步提高的发展趋势。科学文化素质是构成人口素质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核心; 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指人们的思想意识状况,其中包括人口观、道德观、传统习惯、精神面貌、心理状态、纪律和法制观念等。思想道德素质是构成人口素质的精神基础和灵魂。 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彼此有机地存在于人口之中,共同构成了人口素质的主要内容。人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

14、化素质是后天通过受教育获得的,它的提高有利于身体素质的增强,而身体素质的增强又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供了优越的身体智力条件。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发展,有利于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者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不断地向前发展。(二)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因素 人口素质本身虽然具有两种属性,即作为身体素质的自然属性和作为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社会属性,但它实质上不是自然现象或生物现象,而是一种社会现象。人口的身体素质是人们征服自然的一种能力的表现,又是人口素质的自然基础和物质承担者。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口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能够表明人口素质的本质。人口素

15、质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它随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 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生产工具的简陋,既没有给人口素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也没有给人口素质提出一些的要求和有力的刺激,因而人口素质的提高极其缓慢。当人类社会进入了文明时代,铁器代替了石器,农业和手工业代替了渔猎和采集业,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人口素质也随之提高,体质有所增强,寿命有所处延长,生产技能有所提高,经验有所积累。文字的运用和交流范围的扩展,以及对自然和生产技艺内部规律的认识,在客观上都要求人们以一定的教育方式以世代传递知识,加速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大机器生产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素质提高的表现,而大机器的生产和广泛运用,又成为提高人口素质的巨大动力。此时,人们的体质增强了,思想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文化教育正在普及,科技知识正在增长,劳动技能也在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