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91659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4 页电动工具安全标准解释1、适用范围国家标准 GB3883.1 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等同采用国际标准 IEC60745-1 是考核手持式电动工具安全质量的最基本的标准。凡是供户内或户外由电动机或电磁铁驱动的手持式电动工具;及本身不作任何改装即能安装于支架或台架上使用的电动工具;或由电动机通过软轴驱动的软轴式工具;均需满足此标准的要求,在特殊环境条件下使用的工具除需满足此标准需要外,还需满足特殊环境的相应要求。2、定义(名词解释)基本绝缘:对带电部分提供触电的基本保护绝缘。 (如电机中的槽垫槽衬、槽锲。绝缘漆等)有时也称工作绝缘。附加绝缘:在基本绝缘损坏的情况下为防止触电,

2、在基本绝缘此外使用的独立绝缘。 (如转子的轴绝缘;安装定子的塑料外壳等) 。有时也称保护绝缘。双重绝缘:同时具有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绝缘结构。用符号“回”表示。加强绝缘:相当于双重绝缘保护程度的单独绝缘。加强绝缘可以是单独的绝缘结构也可以有二层以上的绝缘结构组成。如换向器压在电枢轴上。可以压在光轴上只有换向器上单独的一层绝缘。也可以压在电枢轴的附加绝缘上,有二层绝缘结构,但这时这二层绝缘不能像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那样单独进行实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电枢轴上的附加绝缘或换向器上的加强绝缘均称为加强绝缘。类工具:为金属外壳工具只有基本绝缘外加接地螺钉。电源线为三芯线。类工具:为双重绝缘工具,外壳为

3、塑料或金属外壳加绝缘衬套。电源线为二芯线。第 2 页 共 14 页类工具:为安全电压下运行的工具。42V 以下。爬电距离:二个导电零件间沿绝缘材料表面所测得的最短距离。其中小于 1mm的沟槽只算能算直通距离。电气间隙:二个导电零件间最短的直线距离。绝缘穿通距离:工具中用附加绝缘或加强绝缘隔离的两金属零件间的最小直线距离。可拆卸零件:不用工具(指螺丝刀、扳手、包括随身带的硬币等)用手即能拆卸的零件。如辅助手柄、深度标尺等。正常负载:指施加在电动工具上的负载,其对工具所造成的应力相当于在规定使用情况下所发生的应力。一般在 GB3883 第二部分专用要求中已作规定。3、一般要求:工具应设计制造得在正

4、常使用时安全可靠,即使使用者疏忽也不致会危及安全。一般来说工具能通过 GB3883.1 全部试验即符合要求。4、试验中的注意事项。5、额定值:制造厂在工具铭牌上所给定的工具工作的额定参数。6、分类:1)按触电保护类型分:、类工具。2)按防潮程度分:普通、防溅、水密。7、标志:标志必须是容易辨认和经久耐用。检查方法用一块湿布擦 15S,然后再用一块浸过汽油的布擦 15S,标志必须仍然清晰。中线端子用 N 表示;接地端子用 表示;此两标志不可标志在可拆卸的零件上。“0”作为标志符号只能用在指示电源开关的断开位置。第 3 页 共 14 页对于兼作调节器的电源开关其断开位置用“0”表示,其他则用较高字

5、数表示。数值的大小与调节的对应量相应。也可用符号表示。如图8、触电保护工具的结构应能防止意外触及带电部分。对类工具还要能防止意外触及仅有的基本绝缘与带电部分隔离的金属零件。用标准触指与探针来检查。检查时触指不加力,而探针则加 10N 的力。此外 6mm 钢球不得塞入风口。一般进风孔10S如果在电源开关打开前电子控制器已动作则操作次数改为 5 次,此时将电子控制器短路。23、电源联接与外接软电缆和软线。工具使用的最轻型电缆为:聚氯乙烯绝缘普通聚氯乙烯护尺的软电缆 GB5032橡胶绝缘普通橡胶护尺软电缆 GB5013软电缆或软线的标称截面不得小于 GB3883 表 7 所示即工具的额定电流 6A

6、以下,0.75mm 2 6-10A,1mm 2 10-16A,1.5mm 2。软电缆或软线应有电缆护套加以保护,电缆护套不得与软电缆或软线制成一体。 (充电式工具的充电器除外)护套必须以可靠方式加以固定,其长度至少为电缆直径的 5 倍。软电缆或软线至少要比护套长 100mm。当软电缆或软线沿护套轴线与水平呈 45夹角时,离软电缆或软线 100mm处吊重。10D 2g 软电缆的曲率半径1.5D(D 为电缆直径)电源线必须用电缆固定装置加之固定。 (如电缆压板等)类工具的电缆压板必须用绝缘材料制成。如用金属的则必须符合附加绝缘的要求。固定装置还需与工具固定。电缆固定第 10 页 共 14 页装置上

7、的螺钉不得用来固定其它组件。除非这些组件漏装或错装时工具不运行或显然不完整。然后进行软电缆或软线的提拉力和扭力试验。试验按下表规定进行,试验时在距离电缆固定装置 20mm 处做上标记。工具重量 Kg 拉力 N 扭矩 N.M4 100 0.35拉力试验 100 次,拉力朝最不利方向施加在距离电缆护套 250mm 处,每次拉 1S,拉力试验结束后按表列所示扭矩进行扭力试验 1min。试验时软电缆或软线不得损坏。试验后测量软电缆或软线的纵向位移不得大于 2mm,导线端头在接线端子里的位移不得大于 1mm。紧接着进行电缆弯曲试验。试验时电缆上吊一个相当于工具重量,但不小于 2Kg 和不大于 6Kg,弯

8、曲试验的摆动角度为 90垂线两边各 45,摆动速度为 60 次/min,弯曲 10000次后,试验绕护套转 90,然后再弯曲 10000 次。试验后电缆护套不得松动,除电缆中的导线允许有 10%可折断外,电缆和护套不得损坏,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压住电缆护套的机壳不应有锐边,并要倒圆,而电缆护套,在靠近机壳处的厚度适当增加,使电缆在弯曲时不致于曲率半径过小引起导线折断。同时护套的材质不能太硬,导致试验时护套损坏。弯曲试验后松开电缆固定装置的螺钉,拿住护套 1S 内提起工具约 500mm, (不能用猛力) ,再放回到支架上,共进行 10 次,电缆护套不得从原位中脱出。外接软电缆导线的端头如在离柱形接线

9、端子 30mm 处被固定或被电缆压板压紧,则该端头被认为是不会从柱形接线端子中脱出的。第 11 页 共 14 页24、外接导线的接线端子除额定输入功率25A M4 3mm+1/3 螺钉公称直径或 8mm 二者取较小值。一般取 I/d=0.54 I 为与绝缘材料联接的螺纹长度;d 为螺纹公称直径。自攻螺钉不能用作载流零件的电气联接,载流螺钉至少要加弹簧垫圈予以锁定防止松动。27、爬电距离与电气间隙:工具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必须符合下表规定。工作电压 V部分名称(无防止污物沉积措施)130 250不同极性的带电零件之间如不同极性接线端子之间爬电距离2.5电气间隙2.5爬电距离3电气间隙3带电部分和

10、用基本绝缘隔离的金属零件之间。如类工具中金属刷握及电刷到轴及后轴承室爬电距离2.5电气间隙2.0爬电距离4电气间隙3带电零件和用加强绝缘隔离的金属零件之间。如类工具中换向器铜片到机壳后轴承室;金属刷握和电刷到机壳后轴承室;接线端子到机壳外表面。爬电距离8.0电气间隙5.0爬电距离8电气间隙8用附加绝缘隔离的金属零件之间。如类工具中金属电缆压板到机壳外表面;定子铁芯螺钉到机壳外表面。爬电距离2.5电气间隙2.5爬电距离4电气间隙4浸漆绕组与仅有基本绝缘隔离的金属零件之间。如类或类工具中定子绕组到机壳外表面,转子绕组到铁芯爬电距离1.5电气间隙2.5爬电距离2电气间隙2浸漆绕组与加强绝缘隔离的金属

11、零件之间。如类工具中绕组到机壳外表面,转子绕组到轴。爬电距离5电气间隙6爬电距离6电气间隙6有基本绝缘的绕组与类工具中可触及的金属零件之间。如类工具中定子绕组到机壳外表面。爬电距离2.5电气间隙2.5爬电距离4电气间隙4第 13 页 共 14 页金属零件之间的绝缘穿通距离:用附加绝缘隔离的 如转子铁芯到轴 1.0用加强绝缘隔离的 如换向片到轴;铜刷握及电刷到机壳外表面;转子绕组 2.0端到轴;绕组与可触及的金属零件 2.028、耐热性、耐燃性和抗漏电痕迹性绝缘材料制成的外部零件,它的老化会危及安全,应有足够的耐热性能通过下图所示装置对外壳和绝缘的外部零件进行球压试验来检查。将试样置于水平位置上

12、以 20N 的里将直径为 5mm 钢球压在试样表面,试验在烘箱中进行,温度为 752或发热试验中的温升+402两者取较高者,1h 后移去钢球,试样上的压痕,直径不应大于 2mm。如这些外部零件还用作定位带电部分则试验温度为 1252或温升+402两者取较高着,试验方法同上。一般来说热固性塑料、聚碳酸酯、玻璃纤维强尼龙 ABS,聚丙烯等热塑性材料均能满足耐性要求。聚酯、增强尼龙、聚碳酸酯、三聚氰胺、增强聚苯醚及热固性塑料酚醛玻璃纤维压塑料等有良好的抗漏电痕迹性。防锈试验:钢制电刷弹簧,接地螺钉等应通过防锈试验。将被试零件浸在四氯化碳中 10min 除去油脂,将其置于温度为 205,浓度为 10%氯化铵水溶液中浸泡 10min 不进行干燥,甩去所有的水滴后,将零件放入温度为 205空气湿度饱和的箱中 10min,然后将零件置于 1005,第 14 页 共 14 页的烘箱中干燥 10min 后其表面不得有生锈痕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