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 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90726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 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 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 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 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 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 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 必修一 地球表面形态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 第二节地球表面形态大庆市第十一中学李洪刚邮编:163411教学课题本节课为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地形和地貌合为地貌(也称地形) 。教案背景本节课所面对的高一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你较弱,对于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理解能力不足,通过一些图片的演示和抽象图形的具体化呈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针对于学生缺乏合作精神,我有设计了一些活

2、动,这样即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同时又充分发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地位。课 题 地球表面形态 教 师 李洪刚时 间 2012-3-2 班 级 高一知识技能目标1、利用图表比较,了解内、外力的基本状况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和关系。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并能进行实际应用。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学说明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六大板块的名称和特点,板块的边界的类型。3、通过探究理解板块运动与地形的关系。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多样性,并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环境观教

3、育。2、通过对板块运动及其与地形关系的学习,深刻体会自然的力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类型2、板块构述学说及其应用教学难点 板块运动对地形的影响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读图分析法、自学法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有关投影片板书设计第二节地球的表面形态一、不断变化的地球表面形态 共同作用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二、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 陆陆 山脉、高原3、板块运动 消亡边界海沟、岛弧、陆洋 海岸山脉裂谷 海洋生长边界步骤 内容 教学方法设计意图教学流程导入新课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例如一望无

4、际的平原、高大连绵的山脉(最好举学生熟悉的本地的一些例子) ,这些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我们看到的这些地形是否以后就不变了呢?我们来看下面的资料,同学们一起来分析分析。【投影资料】资料 1:1975 年,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什么问题?资料 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教师小结】:今天的地表形态,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化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大家熟悉的成语“沧海桑田”也正是说明了地表形态的不断变化。我们现在看到的演示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表形态只是整个地壳演化史

5、中的一个镜头。(让学生根据本地的地貌,多举实例说明)在这第二节中,我们将要学习是什么原因造成地形的不断变化以及是怎样变化的。教学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阅读课文 P36“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并观看大屏幕中“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的内容。完成表格分类 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外力作用的关系内力作用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来自地球外部,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在空间是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

6、是某一作用占优势,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总结点评】注意:内、外力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总是同时在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即内力作用不断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则使高低不平的地表不断趋于平坦。因此,今天的地表形态,是内、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外力作用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是不断推动地壳发展变化的动力。在广阔的地表形态的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地说,内力作用自学法锻炼学生快速提取信息和记忆能力。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内外力共同作

7、用下,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并且由此分异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海陆两大地貌单元的基础上,全球便有了海洋环境和陆地环境的分化;陆地表面从高山、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分布格局,到阴坡、阳坡的差异,又在不同尺度上引起地理环境进一步分化,从而使地理环境更加丰富多彩。流程二、内力作用与宏观地形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引导学生读课本 P36P38 页内容,结合图和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归纳总结以下问题1、板块构造学说包括哪些内容?2、找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熟记。3、板块运动形成了哪两种基本关系?分别形成了什么样的边界类型?师生共同研讨不同边界类型形成的不同地形。【总结点评】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

8、容 2、六大板块名称、特点3、板块运动陆陆山脉、高原消亡边界 陆洋 海沟、岛弧、海岸山脉裂谷、海洋生长边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探究一:试用“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研学、导学、检 验研学、导学、检 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巩固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激发探究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鼓喜马拉雅山、红海分别是怎样形成的?探究二:1、东非大裂谷是怎么形成的?(陆地板块内部的张裂地带, )2、按照板块之间的运动关系,你认为在今后漫长的地质年代里,东非大裂谷将发生怎样的变化?探究三: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理论解释汶川地震产生的原因?励学生学以志用,懂得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检验自我一、不断变

9、化的地表形态导致地表形态变化的力量来源内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 ,表现为 、 、 等。外力作用:能量主要来自地球 的 能,它能造成地壳表层物质的 、 和 。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板块构造主要观点:(1) 地球表层的 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 分割成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 板块等六大板块。(2) 板块之间互相挤压碰撞( 边界)和相邻板块的彼此分离( 边界)对于宏观地形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大影响。在海洋板块与大陆板块挤压碰撞的地带,常形成深邃的 ,以及与之相伴的 或 。如美洲西岸的 和亚洲东部的 。以组为单位竞赛抢答以小组间竞赛形式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小结各组独立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说明本节内容的重要性。设立开放型小结模式,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教学反思1. 要注意授课过程中的时间分配,要准确把握和合理分配讲授时间和学生活动时间,要注意课堂时间分配应以学生为主体。2. 本节课活动设计较合理,以教材中活动为主题,同时又加入了贴近生活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以志用的重要性。3.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着一思想,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点评适度,课堂教学效果理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