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环境工程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907049 上传时间:2017-09-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环境工程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环境工程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环境工程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环境工程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环境工程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环境工程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环境工程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工程论文-黄河三角州开发与环境保护探析【论文关键词】:黄河三角州开发环境保护思考【论文摘要】黄河三角洲是黄河泥沙的不断淤积和发展过程,而形成的。是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是我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所在地,自然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的崛起以及沿黄经济地区的整体开发,黄河三角洲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引起了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家已将黄河三角州地区列入重点经济开发区,加速开发建设黄河三角洲已成为众望所归、人心所向。但是,黄河三角洲开发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环境问题,在经济开发的同时,研究、预测环境问题,及时提出环境保护对策,使黄河三角洲社会发展、经济建

2、设与环境保护得以协调发展。黄河三角州开发与建设不能盲目进行,在合理开发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黄河河口的长期治理规划;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黄河治理的可持续发展;符合黄河流路的稳定和淡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将加强黄河三角州开发与黄河河口的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结合起来,实现黄河三角洲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一、黄河三角洲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 黄河三角洲是由于黄河河口流路不断淤积、摆动、变迁形成的,是我国目前最年轻的、最有生机的土地资源。包括:滨州、东营两地市 12 个县区。总地域面积 1.8 万 km2,占山东省总面积的 11.5;人口 514 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

3、%,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 8%。综合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污染源、大气、地面水、地下水、噪声等环境质量状况,该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是比较突出的,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一)区域内河流水体污染严重 黄河三角洲地区河流较多,但河流水体已普遍受到污染。环境监测资料表明,该地区 19 条主要河流,除黄河外,其它河流均已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 15 条河流处于重度污染状态,3 条河流受到轻污染。河流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挥发酚和石油类,属有机污染类型。 造成河流水体污染突出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境河流多,外来污水污染严重。由于地理位置所决定,鲁北几条较大的河流均经该地区入海, 19 条主要河

4、流有 11 条是过境河,占 58。而这些河流主要污染源并不在本区,有的河流甚至完全变成了上游市地的排污河道。如小清河、孝妇河、淄河,上游主要受纳济南、淄博两市的工业废水,纳污量大,污染严重;其水质污染连年给沿河地区工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已成为环境公害。河流污染严重的另一个原因是自身污染明显,使得区辖河流污染已较突出。近年来,三角州地区工业不断发展,废水排放量相应增加,年排废水量达4013.15 万吨,这些废水通过不同途径排入河流之中,造成了区辖河流污染。特别是胜利油田在该地区的开发,使得大量落地原油、钻井废水和泥浆通过雨水冲刷而排到河中,使河水普遍受到油类物质的

5、污染。 总之,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过境河流多,外污染严重,加之该地区工业发展较快及油田开发、治理措施跟不上等原因,致使该区水污染问题突出。 (二)地下水卫生状况差,沿岸地下水污染严重 据监测,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县市城区地下水水质尚好,但个别测井遭受工业、生活污染,部分井受到农药污染;目前比较突出的是地下水卫生学指标较差,细菌污染严重,这已成为该地区各县市城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问题。 受河流水体污染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小清河、孝妇河、潮河沿岸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据资料分析,小清河沿岸水井中检出有机污染物 5 8 种,其中致癌致变的达 30 余种,其有机污染较为严重。防治沿岸地下水污染,已成为

6、刻不容缓的重大问题。 (三)大气污染不容忽视 东营、滨州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两个中心城市。大气监测资料表明,两市区总悬浮微粒和降尘污染较重。污染原因一是两市区地处黄河冲积平原,黄泛风沙土物理性状差,风蚀强,自然环境条件使两市区大气中总悬浮微粒、降尘含量高;二是随着市区内外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及人口逐年增多,燃料消耗的增加,废气排放量增大,加大了大气污染负荷。因此,城区大气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 (四)交通噪声污染重,环境噪声质量差 据监测,黄河三角洲地区各县市道路交通噪声年均等效声级均超过国家标准。高于二类混合区标准。该地区噪声的主要污染源为交通噪声,其次是生活噪声和建筑噪声。噪声污染面广且影响大,

7、扰民不安,群众反映强烈,已成为一种环境公害。二、黄河三角洲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必须同步运行 黄河三角洲开发作为一项重大的跨世纪工程已被列为山东省实现“三步走”战略的工作重点。按照这一战略要求,确定从现在起到 2010 年,该地区“将逐步培植起以化工为主导,机械、纺织、电子、食品、建材为支柱的富有竞争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可以预见,黄河三角洲在今后 20 年经济将会有长足地发展。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必将会带来一系列重大环境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今后几年,黄河三角洲地区“三废”排放量将将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有较大幅度增加。同时相邻市污染源(主要是废水)也会相应地增加其污染强度;如无有力措施,该地区的

8、水环境污染将进一步加重,大气质量也会受到严重影响。特别要注重三废的排放总量控制即:工业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物。使其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限度。确保黄河三角州开发、社会经济发展与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同步运行。三、黄河三角洲环境保护的对策 (一)制定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规划 黄河三角洲是目前世界上著名河口三角洲中唯一没有开发的处女地,它的开发与建设应在吸取国内外同类地区经济与教训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国情与本地区特点的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划。坚持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效益,避免走“先开发后治理”的老路。三项规划的

9、制订应打破以现有东营、滨州两市的行政界限,以黄河三角洲地区为整体,由省政府组织、省人大批准后颁布实施。 (二)搞好城市与生态环境建设 黄河三角洲地域广阔,目前以农业经济为主,小城市发展初见雏形。全面开发首先要搞好城市布局,以东营、滨州、河口为中心,积极发展县级小城市,辐射大批小城镇,带动乡村建设。二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确定后划分功能区,根据黄河三角洲地形地貌、土地、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条件,进行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使其成为生态平衡的环境结构。各功能区应布置街心绿地;按城市规模设置公园,发展立体绿化。健全和完善城市与环境功能,扩大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形成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系统。 (三)搞好自然保护

10、,注重生态环境发展 黄河三角洲有着我国独特的原始生态植被和天然湿地,通过黄河泥沙淤积和调水调沙新增的陆地多为湿地,水生生物 800 多种,并成了鸟类的乐园。形成了较好的自然保护区。据统计:保护区内的鸟类已经由上世纪 90 年代初的 187种增加至目前的 283 种;属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鸟类和植被就有很多种。发现的野生珍稀生物 459 种,比 1999 年增加了近一倍;2009 年,经国家海洋局批准,东营市建立了东营莱州湾蛏类生态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和东营广饶沙蚕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加上 2008 年底批准的东营河口区浅海贝类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东营黄河口生态国家级特别保护区、东营利津

11、底栖鱼类生态国家海洋保护区。目前,12 处国家级海洋保护区中,已有 5 处落户东营市。总面积达 1691 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土地和自然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为确保三角州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同步运行,开发过程中首先要加强自然保护立法,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防止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长期的自然资源基础。改变传统农业,发展生态经济。搞好沟、渠、路、林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农林综合开发,实行林网化、管网化;大力发展沿海海滩水产养殖业,增强盐化竞争力。走“林、农、牧、渔、副”全面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 (四)加强污染有效控制和治理 积极

12、协调河流上游污染治理,控制“外来污染”的威胁。加强胜利油田勘探开发过程中的污染管理,做到油田污水和落地油要零散排放。严禁新上重污染工业项目,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汇产业。兴建东营、滨州、河口三个中型污水处理场,形成日处理污水 80 万吨的规模。普通城镇天然气、液化气和煤气工程,区域供暖、联片供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潮汐能等永续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消耗量。培育和引进抗盐树、草种、植树造林、种草封土,提高林草覆盖率,减少降尘量。新建交通道路,设置防声林带,控制交通噪声强度。 (五)强化环境监督管理职能 加强法制,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法规,搞好地方环保立法工作。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13、,把保护环境和企业的经济利益结合起来,以经济。技术、法律和教育手段对危害环境的一切活动施加影响。加强环境监测,监视污染源排污情况,及时掌握污染动向,便于有效地采取防止措施。加强环保科研工作,积极研究和推广环保先进技术,深化环境管理工作,把黄河三角洲环保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综上所述,为了把黄河三角洲开发成跨世纪工程,在实施一系列建设工程的基础上,加强环境保护措施,使其经济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把水污染防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认真落实国家水污染防治的各项政策要求,不断创新举措、加大力度,推进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促进黄河三角州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实现黄河三角洲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期刊/会议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