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科学逻辑引论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906971 上传时间:2017-09-2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7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言:科学逻辑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绪言:科学逻辑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绪言:科学逻辑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绪言:科学逻辑引论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绪言:科学逻辑引论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绪言:科学逻辑引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言:科学逻辑引论(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言 科学逻辑:科学方法与研究规范第一节 科学逻辑的划界什么是科学逻辑?哪些是科学逻辑所要研究的?哪些不是科学逻辑所要研究的?这就是关于科学逻辑划界的问题。逻辑这个词源于希腊语词“s”(罗各斯),含有“思维”、“理性”、“言语”、“规则”等等意思。逻辑作为一门科学已发展成为多支的,即存在着不同类型的逻辑。科学逻辑是以科学的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它论述科学研究活动的模式及其规则(作为评判科学活动合理性的标准)。人们曾经把那种以科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叫做“元科学”(或称为元理论)。对此需要说明两点:首先,元科学(或元理论)并不是研究一切门类的科学,它仅仅是研究经验的自然科学。经验自然科学总是

2、与观察、实验联系在一起的,它即是解释经验事实的,又是有待于通过经验事实给予验证的。元科学与元逻辑不同,前者研究的对象是经验自然科学,后者研究的对象是演绎科学(数学和逻辑)。其次,元科学并不是研究经验自然科学中的任何问题,它所探讨的只是经验自然科学中的认识论与逻辑问题。人们也把这种经验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与逻辑问题,统称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究竟元科学研究些什么呢?元科学的研究问题从总体上来上说,包括着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科学知识是什么?这是有关科学知识性质方面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作出回答就形成了科学观。比如说,有的认为,科学知识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个人或集团的主观信仰;而有的就认为,科

3、学知识是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仰,具有约定的纯工具性质;还有的认为,科学知识不过是科学家的个人信仰,并无客观的意义。无疑,自然科学中具有头等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即:科学知识是什么?科学知识的性质如何?应当说,科学观历来就是作为认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不同的科学观构成不同的认识论。第二,科学方法是什么?这是有关科学研究的合理性问题。换句话说,科学的认识活动是依照怎样的模式、程序、途径、手段进行的呢?如何从事科学活动才是有效的、正确的、合理的呢?科学活动的合理性标准(规则)是什么呢?对这一方面的问题作出回答就形成了经验科学的逻辑方法论(简称为“科学逻辑”)。这里需要明确关于经验科学的方法问题既不全是逻辑的

4、问题,也不全是认识论的问题。经验科学的方法论总是作为逻辑与认识论相互渗透的统一体。不存在什么排除认识论的“纯粹的”经验科学逻辑,也不存在什么排除逻辑的“纯粹的”经验科学方法。既然科学逻辑是探讨经验科学的方法的学科,是关于科学活动的模式、程序、途径、手段及其合理性标准的理论,那么,是不是说经验科学中的任何一种研究活动的模式或手段比如说,光谱分析法、远缘杂交法、气象预报法以至象算术的加、减、乘、除等等都是属于科学逻辑的研究课题呢?不!并不是这样的。因而,必须进一步明确科学逻辑的划界原则。作为科学逻辑研究课题的科学认识活动的模式和手段,它们具有以下这些特点:第一,科学逻辑所研究的是一切经验自然科学所

5、共有的研究模式和手段,而且这些模式和手段仅仅是经验自然科学所共有的。也就是说,凡是某一学科(或少数学科)所特有的研究活动模式和手段,都不属于科学逻辑的研究课题。比如说远缘杂交法,这是遗传学、育种学所特有的研究方式,并不是一切经验科学所共有的,因而就不属于科学逻辑的研究范围;此外,科学逻辑也不一般地研究适用于全科学的方法,比如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这是任何科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活动都普遍应用的。如果是一般地研究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那么这是普通逻辑的课题,并不是科学逻辑的课题。科学逻辑所要研究的是作为经验科学活动的模式和手段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目的在于解决科学活动的合理性问题。第二,科学逻辑的研究课

6、题是经验科学中的认识论与逻辑的课题,并不是数学的或工程技术的课题,甚至也不是科学社会学的课题。不如说,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它们如同数学方法一样地重要,也是极为普遍地被应用的。然而,它们并不作为经验科学的认识论与逻辑。它们主要是作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而兴起的学科,因而,它们就不是科学逻辑所要论述的内容。大家知道,科学是人类社会的事业,科学活动涉及社会人才培养状况、研究机构的发展状况、资金的使用状况等等。总之,人类的科学活动存在着许许多多社会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但是,科学逻辑只限于研究科学的认识论与逻辑的课题,并不研究科学的社会学方面的课题。第三,科学逻辑所阐明的科学活动模式极其合理性标准,并不都

7、是些严格而精确的形式规则,还有些启发性的指导原则。如果科学逻辑的内容仅仅是形式规则所构成的系统,而排除那些不具有机械固定程序的指导原则,那就根本无法解决科学活动的合理性问题。比如说,为了检验一个假说,就必须从被检验的假说引申(演绎)出关于事实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或实验判定从假说引申出来的事实命题的真伪,再从引申出来的事实命题的真伪去评估被检验假说的真伪。人们常用“H”表示被检验的假说,用“E”表示引申出来的关于事实的命题,那么从被检验假说H引申(演绎)出关于事实的命题E,被化地表示为:“如果H,那么E”。无疑地,事实命题E,也许是真的,也许是假的。如果观察表明事实命题E是真的,那么,我们可否

8、依照下式: 如果H,那么E E(即“E”真) = 所以,H(即“H”真)从而判定假说为真呢?不可以!比如说,根据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引力会影响一切物理过程所进行的速率,而使它变慢。在月球表面引力比地面弱,因此月球上的精密时计将比地面上的同样时计走得快些,而引力强的多的太阳表面处的时计则会走的慢些。当然我们不能将一只人造的时计放到太阳上去,但很凑巧,那里已有天然的时计:这就是原子,它的光波发出精确的频率来标志它们的时间。因此,为了考察在太阳表面与在地球表面的时钟的快慢是否存在差别,我们应该比较一下在太阳表面和在地球表面的同样光源所发射光的频率。不同元素的原子所发射的光给这种研究提供了方便。在太

9、阳的强吸引力场中,原子的振动将比地球上那些同样的原子的振动慢些。但是这个差别只有约百万分之二,很难作精确的测量。更近代的实验用的是原子核所发身的振动(射线),它能以极高的精确度加以测量。在同一实验室中,处于不同高度所做的这些测量,所得到的结果(如太阳光的频率移动)符合爱因斯坦的预言。但不幸的是,所有别的与众不同的理论甚至是牛顿力学的一种推广也预言了同样的结果。所以,这种相符性对这些理论并不能作为选择的根据。”(G.盖莫夫、J.M.克利夫兰,物理学基础与前沿(上册),上海教育出版社,第292-293页)即使我们从假说H引申出一系列事实的命题,e1、e2、e3。是真的,那么可否依照下式: 如果H,

10、那么e1、e2、e3en e1、e2、e3en = 所以,H从而判定假说为真呢?还是不可以!比如说,从“一切物体预热膨胀”可以引申出一系列有关个别物体遇热膨胀的事实命题,而且正如人们常见的:一个气体晒热会膨胀,一床被絮晒热会膨胀,一个饺子煮热会膨胀,等等。有人以为可以从上述事实判定“一切物体遇热膨胀”为真。可是,当他发现冬天水结冰时居然胀破了水缸或自来水管,他便恍然大悟:原来“一切物体遇热膨胀”的说法还是不能成立啊!由此可见,从被检验假说引申出来的若干事实命题为真,并不能简单地据此而判定被检验的假说为真。反之,如果观察或实验表明事实命题假,那么我们可否以照下式: 如果H,那么E 并非E即“E”

11、假) = 所以,非H(即“假”)从而判定假说为假呢?也是不可以!科学史表明,一个理论假说刚提出之时,往往就存在着许多它尚不能解释的相关事实(我们称之为“异例”),或存在着许多排斥它的事实(我们称之为“反例”)。比如说,哥白尼本人在提出日心说时,并不能解释:既然地球是运动的,为什么从塔顶抛下的石头不是落在远离塔基的地点。而是落在塔角上?这就是被称为“塔的问题”;又如,牛顿提出的引力理论,并不能解释水星近日点运动的偏离。尽管一个新理论往往面临着“异例”或“反例”,可是科学家并不因此就拒绝接受这个理论。如果简单地依照上述的推论方式进行“证伪”,那么很多新的进步的理论假说,从始终提出时就被否定了,就被

12、抛弃了。综上所述,科学运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正确性问题,并不是完全依靠形式规则就能解决的。对于科学逻辑来说,非形式的指导原则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有效的。第二节 科学逻辑的研究纲领科学方法问题,科学活动的合理性问题,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第一,科学理论的发现方法。这是探讨科学发展活动范围的合理性问题。可以把这方面的内容称为“发现的逻辑”。第二,科学理论的检验方法。这是探讨理论检验活动范围的合理性问题可以把这方面的内容称为“检验的逻辑”。第三,科学理论的发展方法。这是探讨科学理论的演变与更替过程的合理性问题。可以把这方面的内容称为“发展的逻辑”。科学逻辑的研究工作基本上就是探讨以上三个方面的

13、课题。而且,对上述课题作出不同的回答就形成了不同学派的理论。一、发现的逻辑关于科学方法的古老见解,我们可以追随到古希腊时期。依照亚里士多德的见解,科学研究是从观察上升到一般原理,即从个别事实的知识中归纳出解释性原理,然后再以解释性原理为前提,演绎出关于个别事实的陈述。这就是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研究的归纳-演绎程序的理论。然而,亚里士多德本人对归纳程序的研究是非常薄弱的。那时占优势的是演绎科学,数学被看作是一切知识的典范,自然也就特别重视演绎法的逻辑证明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门科学都是通过一系列演绎证明而构成的命题系统,其中处在一般性最高层次的,作为一切证明出发点的是第一原理。其余处于一般性

14、较低层次的命题都是由第一原理演绎出来的。总之,理想的科学应当是演绎命题的等级系统。此后,亚里士多德的追随者,所强调的只是从第一原理演绎出推断,从第一原理开始,而不是从观察与事实的归纳开始。把科学方法归结为演绎逻辑,以为科学发现是通过演绎程序来实现的。传统的理性论基本上都是这么看的,包括笛卡儿的方法论也是如此。然而,演绎法的局限性恰恰就在于如果把它作为发现的方法,那是很难胜任的。“逻辑证明即所谓演绎;结论是由别的陈述,即被称为是论证的前提进行演绎而获得的。论证应构造的如果前提为真,结论也必定为真。结论不能陈述多于前提中所说的东西,它只是把前提中蕴涵着的某种结论予以说明而已。既是说,它只是揭示了在

15、前提中所包藏的结论而已。演绎的价值就立足在它的空虚上。正因为演绎不会把任何东西加在前提里面,它就可以永远应用而不会有失误的危险。说得更确切一些,结论不会比前提不可靠。演绎的逻辑功能便是从给与的陈述中把真理传递到别的陈述上去但这就是它所能办到的全部事情了。除非另有一个综合真理已被知道,它是不能建立综合真理的。”(H.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第32-33页)总之,科学原理的发现不能归结为演绎的功能。科学的实际历史也表明了演绎法的这种局限性。正如W.C.丹皮尔所说的:“亚里士多德是形式上确凿无疑的形式逻辑及其三段论法的创立人。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

16、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尤其是几何学。但是,三段论法对于实验科学却是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出的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得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这样,前提既已改变,元素一词 的意义也就改变了。幸而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在逻辑的形式规则上操心费神;不过,亚里士多德的工作的威信在促使希腊和中古时代科学界去寻找绝对肯定的前提和过早运用演绎法方面,却起了很大作用。其结果,就把许多有不少错误的权威都说成是绝对没有错误的。”(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

17、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商务印书馆,第75-76页)近代自然科学是在反对迷信权威,推崇实验方法的呼声下兴起的,与近代自然科学一齐前进的是探讨归纳逻辑与强调归纳法的意义。以培根、穆勒为代表的古典归纳主义,认为科学原理是依靠归纳法从事实材料推导出来的。培根提出归纳法的理论作为“新”科学方法。他把科学知识结构看作是一种命题的金字塔,作为基础的低层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就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这样,从命题金字塔的底层逐步地归纳上升到顶部,其顶端就是最一般的原理。培根认为科学发现是通过归纳程序来实现的。归纳法被当作是唯一的科学发现方法。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种观点被为数颇多的逻辑著作、科

18、学与科学史著作所接受,甚至简单地把经验科学称为“归纳科学”。古典归纳主义认为归纳法才是真正科学发现的方法,毕竟是把问题看得过于简单了。即使是在科学的萌芽时期,归纳法要作为发现的方法也是不能胜任的。我们不妨追忆一下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律的故事: “说起阿基米德,虽然他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奇妙发现,可是在这所有的发现当中,我下面将要谈到的一个也许是最精彩最巧妙的了。海罗在锡拉丘兹称王之后,为了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决定在一座圣庙里放上一顶金皇冠,奉献给不朽的神灵。梅罗与承包商谈好价钱,订了合同,并精确地称出黄金交给了他。到了规定的日期,制造商送来了做工极其精美的皇冠,大王极为满意。 看起来皇冠的重量与所给

19、的黄金重量完全相符。但后来有人告发说,在做皇冠时,商人盗窃了金子,加上了等量的白银。海罗认为自己受了欺骗,实在是奇耻大辱,但又没有办法把窃贼的嘴脸揭露出来,就命阿基米德想想办法。阿基米德连洗澡的时候都在想着这件事,当他进澡盆时,发现自己的身体越往里浸,从盆里溢出的水就越多。这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 他下子从澡盆里跳出来,光着身子欣喜若狂地冲回家,一边大声喊叫说他找到朝思暮想的答案了,他边跑边大声重复着希腊话:“尤里卡、尤里卡”(意为“找到了”)(参见乔治伽莫夫著:物理学发展史,商务印书馆,第14页) 看来,如果上面关子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理的情景的描述是真实的话,与其说阿基米德发现浮体定理是依

20、靠归纳法从事实材料推导出来的,不如说他发现浮体定律是在朝思暮想如何解决王 冠问题时而顿悟出来的。 现代归纳主义与古典归纳主义不同,不再认为归纳法是科学发现的方法。卡尔那普直截了当地说出:“不可能制造出一种归纳机器。后者可能是指一种机械装置,在这种装置中,如果装入一 份观察报告,将能够输出一种合适的假说,正如当我们向一台计算机输入一对因数时,机器将能够输出这对因数的乘积。我完全同意,这样一种归纳机器是不可能有的。”(见逻辑经验主义,商务印书馆,笫330页)赖欣巴哈也认为:“归纳推理并非用来发现理论,而是通过观察事实来证明理论为正确的。”(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第l82页)那么,科学发现被看

21、作是怎么一回事呢?科学发现被解释为一种无逻辑性可言的神秘猜测。换句话说,他们认为不存在科学发现的方法。在现代归纳主义以及其它的学派中,不少人把科学发现的范围看作是非理性的,并划归心理学研究范围,对发现的逻辑持着完全否定的态度。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可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个纲领性的问题:发现的逻辑是可能的吗?! 诚然,科学发现是非常复杂的创造性思维的结果,需要巧妙的猜测,而且往往夹带着戏剧性事件。我们不能幻想有什么普遍有效的固定的机械的发现程序(发现的形式规则)。谁也不能否认科学发现具有随机性和直觉性,甚至连科学家本人往往也说不清他是用什么方法获致发现的。可是,如果由此就简单地断言发现范围是非理

22、性的,不存在合理性的问题,那还是分析不足而结论过早的。 首先,我们已经知道,理论发现过程的起点是问题,而终点是找到能够解答问题的理论。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从问题到答案之间曾出现过这样的或那样的思绪,其程序是变幻不定的,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寻求答案的基本手段、构成发现过程的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却是有限的。任何科学发现都是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类比、想象、抽象等等来实现的,好比画家能以他所掌握的几种画法技巧,而描绘出各式各样题材的画。 其次,对于寻求答案的基本手段来说,即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类比、想象、抽象等等,是否存在着合理性、有效性问题呢?我们试以比较来探讨比较是识别对象之间的相同或相

23、异,科学发现过程总是少不了比较的,那么,比较作为构成发现过程的认识手段之一,如何才是合理而富有成效的呢?无疑的,这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作法,而且二者所导致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如果比较很相同的现象而探求其相同点,或比较很不同的现象而探求其不同点,这是容易的事,但也不会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对于获得新知的科学发现来说,非常重要的是:比较极不相同的现象而探求其同点,或比较极相同的现象而探求其异点,这将会导致重大的科学发现。比如说,加速度和引力作为两种不同的力学现象,长期以来人们以为这两者之间是没有什幺联系的。可是爱因斯坦却把这两者加以比较并探求其同,这是他在论述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中所完成的。 “在这篇论文中,

24、爱因斯坦描述了一些假想实验,它们是在一个自由漂浮于星际空间的封闭房间里进行的。由于不存在引力,房间里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向任何方向运动的趋势。但是,如果这个房间被加速,例如被几个装在它下面的火箭发动机所加速,那么,室内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时所有的物体都要被压向地板,就好象有一个引力把它们往下拉一样。如有一个人站在这个以匀加速度a在运动的空间实验室里的地板上,他手上有两个球,一轻一重。由于整个系统有加速度,这个人的双脚就会牢牢地压在地板上,两个球也会压迫他的手掌。现在,如果他同时松开这两个球,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因为两个球都不与火箭体相连,所以它们将继续以松手瞬间所具有的速度运动,因此保持并排的位置

25、。但是,因为火箭运动是加速的,它的速度要继续增加,室内地板很快就会赶上这两个球,并同时碰到它们。在此碰撞之后,两球就会直被压在地板上,而与整个系统一起被加速了。但在室内的观察者看来,这两个球在他松手后是以相同的加速度开始下落的,因此它们同时击中地板这就是加速度与引力的等效原理”。(乔治伽莫夫著:物理学发展史,商务印书馆,策186页) 由此可见,对于科学发现来说,比较极不相同的现象而探求共同点或比较极相同的现象而探求其异点,这是发现过程中比较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言而喻,这里所讲的基本原则,并不提供出机械的固定程序规则,而是助发现的启发原则。 总而言之,否定发现的逻辑是基于以下两点误解:第一,把科学

26、发现的机遇性与合理性对立起来,第二,把发现逻辑理解为能提供出一套普遍适用的机械的程序规则。如果消除了上述的误 解而代之以新的观点,认为科学发现的机遇性并不排斥其合理性,认为发现的逻辑是关于解答问题的手段和模型的理论,是启发方法的理论,那么研究发现的逻辑就是一项目标明确道路广阔的工作了。二、检验的逻辑 如前所述,人们通过猜想而提出了能够解释事实的理论,即普遍的定律或一般的原理。科学解释(或说明)就是把人们所观察到的某个事物现象归属于普遍定律的作用(效应)。犹如把苹果落地这现象解释为牛顿引力定律的作用那样。我们还可以更具体地说,科学解释通常是以普遍定律和某个事实的先行条件的陈述作为前提,从中演绎出

27、被解释事实的陈述。科学解释(或说明)的演绎模式如下: T理论 C条件的陈述 E事实的陈述比如说,人们经常观察到筷子的一头浸入水中,它竟然会变成“弯的”。解释这个事实就是说明由于哪些普遍定律以及相关的先行条件而导致这种现象。在这里,人们可以下列的陈述作为解释性前提:光的折射定律,即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种介质则发生偏折。水和空气是两种不同的介质,即水的折射率比空气的折射率大;再结合这根筷子是直的,而且它有头以特定的角度浸入水中这些关于先行条件的陈述,由上述这样一组解释性的前提就可以演绎出被解释事实(筷子变“弯”)的陈述。 可是,问题却在于人们通过猜测而提出的解释性理论并不是唯一的。解释事实的理论通常

28、是多元的。比如说,人们看到一根木柴燃烧起来,迭个事实既可能用燃素说来解释,也可能用氧化 说来解释。这就是说,陈述某个事实的命题可以从不止一组的解释性前提中演绎出来。那么,究竟要选择哪一种解释呢?或者说应当接受哪一个理论和应当拒斥哪一个理论呢?这就是理论的证 实问题与理论的证伪问题。 我们先探讨下理论的证实问题。 须知,一个理论如果要对事实作出有效的解释,那么它本身必须确实是个普遍的定律(或原理)。因此就要对理论(假设的定律)作出检验,看它是否果真具有普遍必然性,即从它所演绎出来的关于事实的陈述,是否与观察,实验相一致。 凡是称得上是普遍的定律,必须在其相关范围内的一切事例中都确有效应。比如,对

29、于牛顿的引力定律来说,不仅苹果与地心,月球与地球之间能观测到引力效应,而且地球与大阳、哈雷 慧星与太阳,天狼星与其伴星等等之间也能观测到引力效应。此外,作为一个普遍的定律,在其相关的范围内不仅过去是有效的,现在是有效的,而且未来也是有效的。这意味着,一个假设的普遍定律所涉及的具体事例是无数之多的。 无疑的,人们无法对普遍定律所涉及的无数具体事例全部都一给予验证。人们所能做到的是:以一个定律所涉及的部分具体事例去验证一个普遍的定律。因而,这种验证的方式是应用归 纳论证的,前提是一组陈述具体事例的单称命题,而且只是一个定律所涉及的部分具体事例被陈述出来,但结论却是陈述定律的全称命题。这种由检验证据

30、(e)论证定律(H)的归纳模式如下: s1是p(e1) s2是p(e2)s3是p(e3) sn是p(en) 尚有未曾验证的sn+1、sn+2 所有s都是p(H)由此看来,前提并不蕴含结论,结论不是由前提必然地得出的。即使前提真,结论却未必真。也就是说,这种归纳论证的方式并不能完全证实一条定律,而只是给予定律部分的或者说某种程的 证实,它起了辩护的作用。我们可以把这种只具有某种程度的证实和只具有某种程度的支持叫做确证(即弱证实)。并把前提中所陈述的支持某个理论和为某个理论辩护的那些事实叫做确证事 例(即证据)。 我们应当把理论的确证与科学的解释区别开来。对事实的解释通常是以解释性理论为前提,从中

31、演绎出被解释事实的陈述。而对理论的确证是以一组确证事例的陈述为前提,从中归纳出被确证的定律,在这里需要留心的是:在演绎论证中,如果前提为真,结论就不可能不真,因而,真实性就由前提传递到结论,而在归纳论证中,即使前提全部都是真的,结论也未必真,前提仅仅是给予结论一定程度的支持或确证。这种支持或确证的程度可以用概率来表示。那么,如何理解上面所说的归纳论证的概率呢?这种归纳的或逻辑的概率仅仅是表示前提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即前提给予结论支持的强度或确证的程度,并不是表示结论自身的真实性程度。结论是否为真理与结论的真理性是否已被判明并不是一回事,就象论题的真实性与论证的逻辑性并不是一回事一样。由于引进

32、了逻辑概率的概念,那么就可以把归纳逻辑量化发展出一种定量的归纳逻辑。按现代归纳主义的作法,证据(e)对于假说(h)的确证度(c)以如下的公式来表示: c (h,ele2en)=r上式表示归纳前提(证据)ele2en联合起来,将逻辑概率r给予归纳结论(假说)h。依照这种逻辑概率方式解决确证问题,无疑对于克服某些简单化的认识是颇为有益的。“有些逻辑家相 信,他们应该把确证解释成为演绎推理的逆转;这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演绎地从理论推导出事实来,那我们就能归纳地从事实推导出理论。然而,这个解释是过于简单化了。为了要进行归纳推论,还有许多东西需要知道,而不只是从理论到事实的演绎关系。一次简单的考虑就可以

33、弄明白,确证推论具有一种更复杂的结构。一组观察到的事实总是不只适应于一种理论的;换言之,从这些事实可以推导出几种理论来。归纳推论常常对这些理论的每一种各给与一定程度的概率,概率最大的理论就被接受。”H.赖欣巴哈著:科学哲学的兴起,商务印书馆,第183页)可是,上述这种量化归纳论证的方式,对如何定量这个关键问题却并未解决。情况就象C.G.亨普尔所说的:“一个证据陈述e对于假设h所提供的归纳支持,在多大程度上能够用一个具有概率的形式特征的精确定量的概念c(h,e)来表示;则仍然是一个引起争沦的问题。”(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第302页)。 现代归纳主义对概率的理解是以频率解释为基础的,实

34、际上是把归纳论证化归为列举式归纳(简单枚举法),并把每个确证事例(证据)给予假设定律的支持强度看作是等价的。这样,确证的程度如何则取决于确证事例的数量。也就是说,前提中陈述的确证事例愈多,那么给予结论的逻辑概率也就愈高,反之,如果前堤中陈述的确证事例愈少,那么给予结论的逻辑概率也就愈低。 其实,每个确证事例给予理论假说的支持强度并不是一样的。这是古典归纳主义者早就认识到的。穆勒在提出探求因果联系的五种方法时,认为由于差异法是借助对照实验而进行检验 的,它所提供的证据将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与列举式归纳法不同,对于追求严格检验目标的排除归纳法来说,它力图通过实验以排除不相干的事项,位因果律的验证过

35、程更为精密。这样,确 证的程度如何就不再是取决于确证事例的数量,而是取决于提供确证事例的严格性。这就是说,理论的确证度主要不是看做了多少次实验,而是看实验的严格性如何。从检验的严格性来看,有 些确证事例将比另一些确证事例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即给予理论更强的支持。 不仅可以从严格性方面区别各个确证事例(证据)的不同价值和意义,而且还可以从严峻性方面区别各个确证事例(证据)的不同意义和价值。大家知道,一个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释已知的相关事实,同时它也容易以己知的相关事实来为自己进行辩护。如果一个理论能够提出新颖的预见,即演绎出一个当时已有知识(可称为背景知识)所意想不到的新事实陈述,比如说,根据牛

36、顿的引力理论首次预言重见哈雷慧星的日期,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星光经过太阳表面附近时偏转175角秒。那么,对此作出检验便是严峻的,而且严峻检验所取得的确证事例将比一般的确证事例具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试想一下,如果把赫兹根据麦克斯韦方程式的预测,通过实验首次发现电磁波这个确证事例的意义,与今天人们收看电视台节目显示电磁波存在这样平凡事例的意义一样地看待,那还谈得上什么合理性呢?因而绝不可以撇开时代的背景知识,把列举已知事实与预见未知事实混为一谈。从检验的严峻性来看,有的证据给予理论的支持强度将超过别的证据的支持强度。总之,理论的确证是个复杂多端的研究课题,既不可以简单地只从确证事例(证据)

37、的数量方面探求确证的合理性标准,也不可以简单地只从确证事例(证据)的质量方面探求确证的合理 性标准。研究确证的合理性问题,比较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向应当是对证据的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两者的结合。同时,还应当把静态考察与动态考察统一起来,进一步认识到理论的确证度将 随着实验技术的提高,理论的应用和修改而历史地变更着。 现在,我们再探讨理论的证伪问题。 理论的证伪(否证)问题,乍看起来,不如确证问题复杂。从假说演绎出来的关于事实的论断被证实,固然不能证明假说为真但是,从假说演绎出来的关于事实的推断被否定,似乎在逻辑上必然地推出否定假说的结论有些逻辑学家认为证伪的演绎模式如下: 如果H则E 非E 非H

38、上式不符合证伪的实际情形。必须明白,从假说出发演绎出关于事实的推断,这是根据一组前提,其中包括假说和关于先行条件的陈述,而不只是以假说为前提。这是皮埃尔杜恒所作的 精细分析。 “考察一个实例:把一张纸放进液体中检验,所有蓝色石蕊纸遇酸性溶液即变红这条定律,我们根据下列演绎论证预测这张纸会变成红色 L 在任何情况下,如把一张蓝色石蕊纸置于酸性溶液中,那么它会变成红色。 C 把一张蓝色石蕊纸置于酸性溶液中。 E 这张纸将变成红色。这个论证是正确的如果前提为真,那么结论也必定为真,由此可知,如果结论为假,那么必有一个或更多个前提为假。但是如果纸没有变红,那么否证的是L和c的合取而不是L本身。 人们可

39、以通过声称不存在蓝色的石蕊染料或声称纸并未放入酸性溶液中来继续确认L。诚然,也可以有独立的方法来确定关于先行条件的陈述真理性。但是观察到E的情况不是如此本身并不否证L。”(约翰洛西著:科学哲学历史导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第171-172页) 由此看来,如果假说检验中出现相反的事实(反例),它的演绎模式应当是这样的: 如果H而且C,0那么E 非E 非H或非C 上式的结论只表明:也许假说(H)为假,也许先行条件的陈述(C)为假。因而,上述的演绎模式并不就能证伪一个假说(H)。先行条件的陈述(C)出现某种差错是常有前事。 杜恒所主要分析的是更为复杂的情况,即预言出现某一现象如果是依据若于个假说,那在

40、这种情况下,即使先行条件陈述无误,又未能观察到所预见的现象,也仅仅是否证那些假说的合取。为了恢复与观察的一致,科学家可以随意改变出现在前提中的任何一个假说。 上述已表明证伪一个假说所面临的复杂情形了。方面,先行条件的陈述和当时公认的原理或定律,并不是绝对无误的。背景知识的陈述也可能含有谬误。另方面,科学理论具有“韧性”, 当一个理论的检验出现与预测相反的事例时,只要相应地对这个理论的某些辅助部分作点修改,或者说作出新的辅助性假说为它辩护,它就可以继续坚持下去,以等待新的检验大家都知道,十九世纪对天王星轨道的观察结果表明,它的实际运行情况,偏离了从牛顿引力理论结合当时天文学知识所推导出来的关于天

41、王星轨道的描述,这在当时称为天王星轨道的“慑动。那么,牛顿 的引力理论是否就被天王星轨道的慑动这个事实所证伪了呢?并非如此。人们可以提出太阳系里还存在着一个未知的大行星(即海王星)这个辅助性假说,为牛顿的引力理论作辩护。因而,天王星轨道“慑动这个事实,并未构成对牛顿引力理论的证伪,而是导致了海王星的发现,又一次确证了牛顿的引力理论。上例表明,修改后的理论与原先的理论相比,它更富有启发力,作出了新的预测,也更富有成果,新的预测被证实了。 理论证伪的复杂性不止是上述这些,困难还在于事实证据往往不可靠。由于每一特定时代的科学技术水平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因而,对某些理论的检验在当时是狠难做到的,或者是

42、做得 很不严格,以致出现了差错。直到后来,在更高的技术水平上进行检验)才把差错纠正过来。在科学史上,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既然否证所引用的事实证据并不是绝对可靠的,那么理论的证伪也就只有相对的意义。 我们还应当看到,即使否证所根据的事实是可靠的、无误的,可它通常并不是直接地否证某个理论。一个事实之所以能够作为否证某个理论的证据,这是另一个理论给予解释的结果。让我们分析一下在列子汤问篇里叙述的一则“两小儿辩日远近”的故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

43、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谓汝乡知乎?”(龙门联合书局,1958年版,第105-106页) 小孩甲认为:日地距离晨时近而午时远(T1)。 小孩乙则认为,日地距离晨时远而午时近(T2)。 小孩甲引用的事实证据为:太阳的视觉形象晨时比午时较大(e1) 小孩乙引用的事实证据为:太阳辐射来的热度晨时比午时较低(e2) 小孩甲引用e1来为T1辩护而拒斥T2,这是依赖于如下的解释性理论:凡是运动着的物体,当其体积恒定不变时,与观察者距离近则视觉形象愈大。反之亦然(T1) 小孩乙引用e2来为T2辩护而拒斥T1,这是依赖于如下的解释性理论:凡是运动着

44、的热源体,当其温度恒定不变时,与观察者离愈远则辐射来的热度愈低。反之亦然。(T2) 由此看来,e1之所以作为确证T1而否证T2的证据,这是T1对e1进行解释的结果。同样的道理,e2之所以作为确证T2而否证T1的证据,这是T2对e2进行解释的结果,可见,T1是依赖于Tl的,而T1是比T2更高层次的理论。T1与Tl既是处于不同的层次,又是属于同一系列的理论。同样的道理,T2是依赖于T2的,而T2是比T2更高层次的理论。T2与T2既是处于不同的层次,又是属于同一系列的理论。至此姑且不谈解释e1和e2所涉及的先行条件的陈述,单是面临着这种多层次的理论系列之间竞争的局面也就够为难了,无怪乎古代的孔夫子不

45、知如何决断为好?!既然理论是由多层次构成的,而且又是多元的,存在着不同系列理论的竞争,那么理论的证伪问题就不单纯是某一层次的问题,也不单纯是某一系列的问题。证伪问题必须放在不同理论系列的历史竞争中来考察。 如前已分析过的,背景知识与事实证据并不是绝对无误的,科学理论又是具有“韧性的,因而,一次性的证伪不具有最后的、绝对的意义。严格说来,一次性的证伪是无效的,不能成立的。然而,一次性证伪又不是毫无意义的,它或多或少地起了拒斥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反常”事例的累积将导致科学理论的危机,可以把这种只具有某种程度的拒斥作用叫做弱证伪,表示理论被证伪的可能性,或称为可证伪度。以可证伪度的高低来表示拒斥作

46、用的强弱。而可证伪度却是历史地更变的。大家知道,科学理论是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既不是完全真、绝对真,也不是完全假,绝对假它是关于认识对象的近似的、逼真的描述,而且每个科学理论都是不断地发展的,人们判定科学理论的真假,同样也必须是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然而,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程度如何与对其的判定程度如何,这两者应当区别开。研究证伪的合理性问题,比较切实有效的途径和方向,首先是把证伪度看作是确证度的反面,证伪度与确证度互补。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度的评估,必须与这个理论的确证度结合起来权衡,也必须与对立的竞争理论的确证度结合起来权衡。其次,还要看到评估一个理论的确证度是历史的,相对的,可变的。而作为这种相对

47、确证度的反面的则是可证伪度。我们进一步分别说明如下:当一个理论未取得或只取得极微小的确证度时,它被证伪的可能性就极大。因而,还不能接纳它进入科学知识的大厦而占据一席位。然而,个理论未取得确证, 并不意味着它已被证伪,即永远拒斥它于科学知识大厦的门外。例如,尽管中古时代炼金术以失败而告终,可是,作为它的指导思想的高层理论;“一种元素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并不因此就被证伪。到了核子时代,“一种元素可转化为另一种元素”却被确证了,这就可以接纳它进入科学知识大厦而给予一个席位。当一个理论取得了相当的确证度之后,它就不可能具有极高的证伪度或 完全被 证伪。因而,它总有一部分内容或以这种形式或以那种形式

48、继续被接纳在科学知识大厦之内,也就是说,再也不能把它完全拒斥于科学知识大厦之外。比如说,牛顿力学既已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确证度,虽然出现了相对论的革命,但并不完全拒斥牛顿力学,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容纳了牛顿力学的部分内 容。又如量子论的兴起,也并不完全拒斥“粒子说”与“波动说”,而是以新形式容纳了“粒子说”与“波动说”的部分内容。在对立理论的竞争过程中,当其中的某个理论取得一定程度的特有的确证事实时,那么,人们就可以相应地对别的理论给予一定程度的拒斥。反之亦然。比如说,当光的波动说得到了 光的干涉和衍射现象的确证时,人们就可以对光的“粒子说”给予一定程度的拒斥,即对光的“粒子说”不能全部地接受。反之,

49、当光的“粒子说”得到了光电效应现象的确证时,人们就可以对光的“波动说”给予一定程度的拒斥,即对光的“波动说”不能全部地接受。 总之,理论的证伪是个复杂而微妙的问题,对它作出定性分析就很不容易,至于定量分析那更是困难重重。我们应当注意把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统起来,从实践技术的历史发展和理论竞 争的历史发展中来探讨证伪的合理性的标准问题。三、发展的逻辑 自古代开始,人们就把科学知识看作是许许多多确实无误陈述的集合,看作是真命题的金宇塔其中处于上层的是一般性较大的命题,处于下层的是一般性较小的命题。而科学家则是建筑和扩充这座命题金字塔的巨匠。这就是以往对科学知识共同的传统见解。所不同的只是,理性论通

50、常认为这座命题金字塔是依靠演绎法自上而下地构建起来的,而经验论通常认为这座命题金字塔是依靠归纳法自下而上地构建起来的。但是,他们都认为这种由真命题构成的金字塔,是非常牢固而不可推翻的。因而,科学知识的发展是累进性的,它不过是真命题的堆积和递加。依照传统对于科学知识增长的看法,如果把命题金字塔的下层扩大或把它的塔顶加高,那便是合理的。如果把它推翻重建,那便是不合理的。 上述这种传统的观点与科学发展的实际情景实在是相差得大远了科学的历史发展表明,科学理论并不会是绝对可靠的、无误的,科学理论的发展也不只是个累进性的过程。天文学正是由于哥白尼以“日心说”取代“地心说”所进行的革命而大踏步地前进即便是“

51、经典的”学科也不是绝对可靠的,如近代力学从伽利略到牛顿,似乎是攻无不克,已达到极为成功的地步了。可是到后来,它却被相对沦所取代。物理学的新篇章正是从爱因斯坦提出相对沦所进行的革命开始谱写的。于是在人们心中又唤起了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如证伪主义学派所主张的他们不再认为科学理论是绝对真实无误的,而是认为凡是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他们也不再认为科学的发展是真实知识的累积和递加,而是认为科学的发展是一个理论被证伪并以另一个理论代替如此不断地变更的过程。在证伪主义的代表人物波普尔看来,科学始于问题,然后科学家提出可证伪的假说作为对问题的回答,以后假说就经历了广泛而严峻的检验过程并终于被证伪,于是又出现了

52、与原来已解决了的问题不同的新问题,又需要发明新假说来回答新问题,而 新假说接受广泛而严峻的检验时又被证伪这个过程将无限地如此继续下去。虽然波普尔认为一切假说都不能被 证实,而只能被证伪。可是,他后来也承认科学的目标是认识真理,科学的 进步是愈来愈接近真理,新假说比旧假说具有更高的逼真性。依照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科学革命(新旧假说更替的理论变革)构成的。因而,他认为在任何时候,如果对传统理论进行批判,使它被证伪,那便是合理的。如果对对传统的理论进行辩护,使它免于被证伪,那便是不合理的。 波普尔的证伪主义观点在科学的 研究活动中并不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它也不符合科学发展的实际

53、情形。假说检验过程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任何一次否证都不是最后的,绝对的。科学家并 不因为新假说在某次检验中被“证伪”就抛弃它。即使是被淘汰了的理论,有的也能重新“复活”。科学发展的实际过程既有新旧理论更替的变革时期,也有维持和完善传统理论的累进时期。为了使证伪主义的观点接近于科学的实际活动方式,那就必须赋予证伪主义更精致的形式。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正是由此发展而来的。拉卡托斯以对立理论的相互竞争(多元论)来代替波普尔所说的一个理论被证伪之后才提出新理论(一元论)。更为突出的是,他以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检验来代替波普尔所说的一次性证伪的简单化观点。他认为应当给每个理论留有发展的时机,而

54、不必考虑它所面临的“反例”。如果一个理论能不断地作出靳的预测而且新的预测又不断地被证实,那它就是处千进步的状态。反之,如果一个理论不再能够作出新的预测,或者不再能够证实它所作出的预测,那它便是处于退步的状态。人们可以理论的进步性程度作为理论选择的标准。自然,这种历史发展的长时期检验,只有等到事后才能明白。此外,对立理论的竞争还可能是这种情景,前个历史时期这个理论是进步的,而另个理论是退步的;可到了后个历史时期却逆转为这个理论是退步的,而另个理论则是进步的。因而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所提供的合理性标准是很难实行的,它不易成为指导科学实际活动的有效准则。 人们注意到应当按科学恬动的实际样子来描述科学发

55、展的模式。美国的库恩立足于科学史的研究,提出了如下这个不同于证伪主义的科学发展模式:常规科学科学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科学危机新的科学革命。库恩认为一门成熟的科学是由于某些杰出的科学成就被人们公认为范例,吸引了大批的拥护者而形成了科学共同体,他们根据共同的规范从事研究活动那么,“规范(paradigm)是什么呢?库恩说:“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一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科学革命的结构,上诲科学技术出版社,第8页)规范的作用是维持常规科学的研究传统,规定常规科学的研究方向。在库恩看来,当常规科学

56、家在规范的指导下解决难题的活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即出现了反常。当一次次的反常发展到严重地动摇人们对规范的信心时,即出现了危机。一旦有人提出了对立的新规范时,危机就加深了。发生一场科学革命就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放弃某一规范而采纳另一新规范。完成了一场科学革命不仅是出现了新规范,而且是原有科学团体的瓦解和新科学团体的形成。对于个别的科学家来说,“规范的转换”就象是宗教信仰的转换,其原因是各不相同的,必须给予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分析。库恩认为,规范本身就包含有“科学实践规则和标准”。如果规范不同的话,彼此的规则与标准也不同。因而,不同规范之间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不存在超规范、中立的、公认一致的评判标准。总

57、之,科学方法是历史地变更的。固定不移的、普遍适用的合理性标准是没有的。这就是关于科学理论不可比性的观点。无疑的,库恩主张按科学的实际样子来描述科学的发展模式,并立足于科学史的研究,这是很有见地的。而且,他提出的科学发展模式也比波普尔的模式更为全面,不仅注意到科学革命,也注意到科学常规活动。可是,库恩对科学方法的看法,却是否认科学发展的合理性,从逻辑的彻底性来说,它必然导致否认科学发展的模式。库恩所说的“规范”这个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多义的,他所说的“科学共同体”也缺乏明确的界限,可作多种的不同理解。实际上,人们完全可以参照不同的规范从事科学工作。这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合理的。如果硬把自己(照库恩说

58、的那样)囚禁于单一规范(理论框架)之内,那就是不合理的。正如中西医结合,虽然困难不少,但互相学习,总会有收获吧! 人们从科学史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科学的演变既有累进性的,又有革命性的。在累进性的演变中表现为继承和完善一种研究传统,而在革命性的演变中表现为一种研究传统的中断,更变为另一种研究传统。那么,如何解决科学发展的合理性问题呢?人们通常持有这样的简单化看法,以为在累进性的演变中,只是继承某个传统而不批判某个传统,以为在革命性的演变中,只是批判某个传统而不继承某个传统。波普尔在常规科学及其危险一文中,认为库恩说的“常规”科学活动是受当时教条统治的理科学生们的活动,他们从未想到向这门科学提出挑战

59、。而且认为库恩所说的“常规”科学家,他们受到的教育很差。他们受教于一种独断气氛之中,是机械灌输的牺牲品。在波普尔看来,大学水平(或还应低于这一水平)的教学应训练和鼓励批判性思维。因而,波普尔认为库恩的“常规”科学活动并不合乎常规,它对科学是一种危险。应该说,如果看不到“常规研究”与”非常规研究”的区别,否认常规科学的存在,或否认变革理论活动的存在那是片面的、不合史实的。但是,如果以为常规科学活动只是继承传统而不批判传统,或以为变革理论活动只是批判传统而不继承传统,那也是片面的,不合史实的。波普尔只强调批判传统,而轻视继承传统。他的观点恰好处于与归纳主义相反的极端(波普尔后期使用了“逼真性”这个

60、概念,在这点上却是表现出向归纳主义的接近),应该说,这对科学也是一种危险,并不合乎常规。试想一下,如果只是批判光的粒子说或波动说,而不继承光的粒子说或波动说,能出现量子论吗?! 研究科学发展的合理性问题,比较切实有效的方向和途径,应当是把批判传统与继承传统两者统一起来。在科学理论的累进性演变中,它表现为继承一种研究传统,同时隐含着在一定程度上批判这种研究传统。它的“显性性状”为继承传统,而它的“隐性性状”为批判传统。在科学理论的革命性演变中,它表现为批判一种研究传统,同时隐含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这种研究传统,它的“显性性状”为批判传统,而它的“隐性性状”为继承传统。如果我们确立了上述的纲领性观点

61、(基本的模式),那就可以进一步详细地研究批判与继承的具体准则。一个问题是累进性演变(TxTx+lTx+2),即同一系列理论的完善与修改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另一个问题是革命性演变(TxTy Tz),即不同系列理论竞争的选择与淘汰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如果对上述问题都作出了较为详细的正确回答,那么科学发展的合理性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以上论述了关于发现逻辑,检验逻辑和发展逻辑的基本理论问题,也评述了以往各个学派对待这些理论问题的不同见解。并且提出了本书的纲领性观点,目的是说明本书解决这些理论问题 的方式与进一步研究它们的途径。四、规范的逻辑第三节 科学逻辑的基本特征 科学逻辑是一门以经验自然科学理论作为研

62、究对象的学科,它的任务是探讨科学的合理性及其标准。那么,应当如何进行研究呢?有的学派主张研究静态理论的逻辑结构,或者说对科学理 论的结构作出静态分析;而有的学派则主张研究动态理论的发展过程,或者说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出动态分析。无疑的,这个问题是非常紧要的,它涉及科学逻辑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 当人们倾向于把科学知识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时,最初是从静态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的中心课题就是对科学知识的结构作出逻辑分析,考察命题金字塔(公理系统)的基础与上层的逻辑关系,考察科学解释(说明)的逻辑模式,考察理论检验的逻辑模式等。这样的研究方式以现代归纳主义学派为代表。他们所研究的是静态的科学理论,他们所关心的

63、是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问题。当然,研究科学知识的结构问题,并不能回答科学知识的增长问题。而解决科学的合理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分析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因而,波普尔学派就以另一种研究观点来对待科学逻辑(被称为“科学发现的逻辑”)。他们不把科学理论当作是既成的、静态的,不去研究静态理论的逻辑结构。他们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演变的、动态的,因而研究新旧理论的更替过程,即提出科学发展的模式与合理性标准。那么,科学逻辑作为一门学科,应当研究静态的科学理论昵,还是应当研究动态的科学理论呢?回答是必须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而以后者为主。 如果不对静态的科学理论结构作出逻辑分圻,不把握陈述定律(或原理)的命题与陈述事实的命题

64、之间的逻辑关系,那么我们对于科学活动的最基本方式(如解释,预测、确证等等),都不可能有个较为精确的、细致的了解。当然,也就谈不上着手解决科学活动的合理性问题问题却在于静态理论的逻辑分析带有极大的局限性,它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以致于远离科学发展的实际进程。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归纳主义学派无法接应复杂问题的挑战,因而就衰败下去了。可是,研究静态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依然是完全必须的,只不过是处于次要的地位罢了。 对于解决科学的合理性问题来说,头等重要的是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出分析。只有研究动态的科学理论,对发现的过程、检验的过程以及发展的过程作出动态的分析,才能了解科学实际活动中的发现方法,检验方法以及

65、发展方法。总之,分析静态科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并不能解决科学活动的合理性问题,只有分析动态的科学知识的增长过程,才能解决科学活动的合理性问题。 无论是现代归纳主义学派的研究纲领,还是证伪主义学派的研究传统,都认为存在着普遍适用的、固定不移的规则,这些规则可适用于任何时代的不同学科中的一切理论。他们都认为科学 方法不受理论内容发展的影响,规则是统一的,不变的。这就是对待科学方法的逻辑主义观点。按照逻辑主义的观点,科学逻辑是一门规范性的学科,科学的实际活动应当遵循普遍的固定的规 则。逻辑主义的研究目的是建立标准的逻辑或规范的方法论。 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存在超时代,超理论发展的普遍适用规则,

66、规则和标准是受理论内容影响的,不同的理论含有不同的规则与评判标准。也就是说,科学方法并不是统的、固定不移的,而是随着理论的更替而发生历史演变的。这就是对待科学方法的历史主义观点,按照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存在一门作为规范性学科的科学逻辑或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也不过是一门描述性的科学,一门经验科学。这对于正统的科学方法观点逻辑主义来说,的确是个“革命性”的挑战。历史主义学派最极端的代表人物费耶阿本德主张“无政府主义认识论”,反对按任何固定的规则从事科学活动。他说:“科学能够并且应该按照固定的普遍的规则进行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有害的,每一条方法论规则与一些宇宙观假定相联系,因此使用这条规则我们就

67、认为这些假定当然是正确的。朴素的证伪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定律当然是一目了然的,并未隐藏在相当规模的干扰下面经验论认为感觉经验当然比纯粹思想更好的反映世界的镜子。赞扬论证 就是认为理智智的大厦要比自由运用我们的感情获得更好的成果。这样一些假定也许完全是有理的,并且甚至是真的。人们还是有时应该对它们进行检验。对它们进行检验就是意味着我们停止 使用与它们相联系的方法论,开始用一种不同的方式从事科学,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所有的方法论都有它们的局限性,留下的唯一规则是怎么都行”。(见反对方法,伦敦,新左派书社,1975年,第295-296页)费耶阿本德认为规则和标准是从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发明”的,从科学的研究

68、实践中产生的,因而就没有什么先天的普遍有效的规则,反对把规则硬加给一切科学活动。他说“实践可以缺乏标准的明显指导而离开既定的标准,毕竟决定不仅是由标准而来,它们也判定标准或者提供制定标准的材料”,“一个科学家,或者就这件事而论,任何解决问题者,并不象一个小孩那样,要等侯方法论者爸爸或理性主义者爸爸给他提供一些规则,他不依靠任何明显的规则而行动,并且以他的行动构成合理性;否则科学就从来不会出现,科学革命就从来不会发生。” (从无能的专业主义到专业化的无能,见社会科学的哲学,1978年3月号,第43页)总而言之,历史主义学派主张科学方法多元论,而与逻辑主义学派主张科学方法一元论相对立。 那么,科学

69、方法究竟是统一的还是多元的?科学逻辑究竟是一门规范性的学科,还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这也是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它涉及科学逻辑这门学科的基本特征。 无疑的,各门科学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方式,而且既然存在着不同理论的竞争,也就有不同的观点和评判立场。因而,就每个学科、每个理论的特异性来说,科学方法是多元的并不是一元的,这是个基本的事实。 然而,真正需要探讨的问题并不在于各门学科的方法有无特异性,而是在于各门学科的方法有无相对的统一性。比如说;理论系统的构造有无共同的模式(一般的逻辑关系),对事实作出科 学解释有无共同的模式(一船的逻辑关系),对预测未知的事实有无共同的模式(一般的逻辑关系),科学理论的发

70、展有无共同的模式(一般的逻辑关系)等等。应该说,这种共同的模式(一般的逻辑关系)是存在的,这也是个基本的事实。 那么,为什么科学方法具有相对的统一性?为什么科学逻辑具有规范性?诚然,普遍适用的规则和标准并不是先天就具有的,并不是逻辑学家“编造”出来硬加给各门科学的。它是产生于科学实践,它是由于亿万次科学实践的不断重复而固定下来的。因而,不是规则和标准决定科学实践,而是科学实践决定规则和标准。也就是说,科学逻辑必须与科学实际的历史发展相一致,科学逻辑也是一门具有描述性的学科。这一点正是历史主义学派所强调的,而被逻辑主义学派所忽视的。科学方法有无相对的统一性,既不可以预设地加以肯定,象逻辑主义脱离

71、了科学实际的历史发展那样给予肯定,也不可以预设地地加以否定,象历史主义提出所谓科学不可比性那样给予否定,而必须是全面地总结科学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科学方法的统一性问题。因而,科学 逻辑应当既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同时又是一门规范性的学科。 更进一步说,科学方法具有相对统一性是否意味着科学方法是既成不变的,究竟科学方法是固定不移的还是历史发展的?究竟科学逻辑应当是一门静态的学科还是一门动态的学科?这也是 一个非常紧要的问题,它也涉及科学逻辑的基本特征。 无疑地,科学逻辑同其他学科一样,存在着不同学派的不同见解,科学逻辑的理论观点也表现为新旧理论更替的过程。因而,就理论观点的变迁来说,科学逻辑自然

72、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 然而,真正需要探讨的问题并不在于科学逻辑的理论观点是否演变,而在于科学实际活动中的方法(规则和标准)是否也是发展的。对于历史主义学派来说,这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们认为方法是依赖于理论内容的,方法不是纯形式的一般逻辑关系。因而,不同时代的不同理论传统会产生不同的规则和标准。可是,对于逻辑主义学派来说,他们认为方法是纯形式的一般逻辑关系,并不是依赖于理论内容的发展而演变的。也就是说,科学方法本身被看作是静态的,并不是动态的。 应当看到,科学方法对于理论内容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否则就不存在科学方法的相对统一性。如同推理形式对于推理来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一样,不同的推理内容可以

73、有共同的推理形式。但是,科学方法相对于理论内容的独立性并不是绝对的。科学方法作为不同理论内容的一般形式(逻辑关系),并不是什么先天的东西,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与科学理论一起产生的。如畏没有科学的理论,自然也就不会有作为不同理论的一般形式(逻辑关系)的科学方法。随着科学研究实践的历史发展,不同历史时期的科学理论将具有不同的水平和不同向的特征。因而,作为科学理论的一般形式(逻辑关系)的科学方法也是历史发展的。如果以为现代科学理论比古代科学理论大有进步,水平高超,而现代科学方法还是古代的老一套,毫无发展,那是非常荒谬的。因而,切不可抱有这种幻想,以为科学方法是固定不移的,只要把它全部发现了,则一劳

74、永逸,以为科学逻辑将会成为一门永恒不变的“经典科学”。 科学方法的发展并不是个神秘的不可理解的过程,它是在科学实践的历史发展中进行的。人们在科学实践中继承传统的科学方法,同时,也在科学实践中改进传统的科学方法。前者表现为 科学方法的“遗传性”,后者表现为科学方法的“变异性。然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一点:并不是科学方法的任何一种“变异”都能保存下来,人们通过科学实践对它们进行选择。如果科学方法出现的某种“变异”,在科学实践中是富有成果的,那么这种“变异”便被保存下来如果科学方法出现的某种“变异”在科学实践中不是富有成果的,那么这种“变异”便被淘汰。所以,科学实践决定着科学方法发展的合理性,它是评判科学

75、方法发展的“元标准”。总之,科学方法的进化作为“遗传性与“变异性”的统一,它是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且科学方法的进化是“定向”的,合理的。事情既不象逻辑主义所说的那样,科学方法是永恒不变的,也不象“无政府主义认识论”所说的那样,不存在合理性,“怎么都行”。我们认为;科学方法既是相对统一的,又是历史发展的,科学逻辑既是一门描述性的学科,又是一门规范性的学科,科学理论是永无止境地发展的,科学方法也是永无止境地发展的,从科学历史实践中认识科学方法的学问科学逻辑也是永无止境地发展的。 第四节 科学研究:方法与规范科学研究方法规范,是指在研究中使用研究方法的原则和要求。遵守这些原则和要求,能够提高

76、对运用研究方法自觉性和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研究水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现代西方学术的研究方法,如自然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方法、人文科学方法传人中国,使中国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 李承贵通向学术真际之路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史论南昌:江西人民出版杜,20026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学者对科学研究方法的探讨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态势。一方面产生了丰富的研究方法成果,另一方面也极大推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人类进入到21世纪,各个学科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速度和范围日益加强,研究方法也呈现出相互融合和渗透的趋势。本章介绍与研究方法有关的概念、类型、作用、研究方法使用原则、一般注意事项和

77、各种研究方法具体使用规则。一、方法、方法论和研究方法的界说 方法与方法论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明确两者的概念,对于理解研究方法的含义很有必要。1.方法 “方法。一词,中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墨子的天志篇中,指的是度量方形之法。以后,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展和深化,成为做任何事情所需要的手段和办法。在西方国家中,方法(Method)一词源于希腊语,表示研究和认识的途径、理论和学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个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下面是几个关于“方法”的常用定义: 方法严格地说,是按照某种步骤的详细说明,这些步

78、骤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必须按规定顺利进行的。(美哲学百科全书第7卷,1972年) 方法人的一切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的调节原则所组成的体系;达到业已精确陈述目的的途径。(德哲学和自然科学辞典1978年) 方法人类为控制客体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方式。(苏简明哲学辞典1979年) 方法是关于解决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现代汉语词典,2001年) 方法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和手段。(现代汉语规范词典,2004年) 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方法进行不同的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方法的理解还会不断深入和丰富。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方法应该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途

79、径、策略手段、工具及操作程序。2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体系。它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总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探讨各种方法、性质和作用以及方法间的联系,概括出关于方法的规律性知识。“方法论”一词是由英国哲学家培根首创的,他第一个提出要以方法体系来武装科学,并把这一思想体现在新工具一书中。此后,方法论始终是一个比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南京大学的李志才等人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整个方法论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方法论原理;第二层次是哲学方法论、思维方法论、心理科学方法论、智能科学方法论、数学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符号学方法论;第三层次是自然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

80、文艺学方法论;第四层次是各个大学科领域中的学科方法论及其分支学科的方法论;第五层次是工程技术方法论,其主要是关于科技应用、产品开发等技术方法。 李志才方法论全书()自然科学方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29-333.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这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等因素,而且研究方法本身处于一个在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结合、相

81、互转化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所以对于研究方法的分类目前很难有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 根据研究活动的特征或认识层次,可以分为经验方法和理论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规模和性质,可以分为战略研究方法和战术研究方法;以研究方法的规则性为依据,可以分为常规方法和非常规方法;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根据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表41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汇总:表41主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研究汇总研 究 人 员主要介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徐志明等选题方法、文献调查法、思维方法、系统科学方法秦伟、吴军抽样方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统计方法欧阳康、张明仓怀疑方

82、法、观测方法、定性方法、定量方法、统计方法、信息方法、黑箱方法、系统方法、过程方法、评价方法、理解方法、预测方法获取科学事实 观察方法 的基本方法 实验方法逻辑方法: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 科学思维方法 非逻辑方法:直觉方法;灵感法;创造性思维数学方法:一元回归;多元回归等假说检验与理 假说检验:逻辑分析;实践检验;证实与证伪;判决性实验论构建方法 理论构建:公理化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从抽象到具体方法技术预测方法:类比性预测、归纳性预测;演绎性预测技 术 方 法 技术评估方法:效果评估法、多目标评估法;环境评估法等技术原理构思法:实验提升法、自然模拟法;回采法等工程设计方法系统分析法信

83、息方法反馈控制法系统科学方法 黑箱方法系统规划法功能对比法自组织理论方法图41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分类一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局自然辩证法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1-3基本方法:科学观察;科学实验 逻辑思维方法:比较法、分类与类比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思维方法 数学方法非逻辑思维方法: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创造性思维科学假说与科学理论 系统方法现代综合方法 信息控制方法自组织方法一般技术方法:选题法、情报资料搜集方法、方案设计法、方法评估法等技术方法 特殊技术方法:各专业具体研究方法技术诀窍方法图4 2 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分类二 邬焜等自然辩证法新编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

84、版社,20001-4 图41、图42是两种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从这些结果来看,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各自研究的侧重点以及当时科学发展的水平等方面的不同,在分类结果上也不尽相同,但大体上从一定角度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认识。随着各种新的研究方法的出现,人们认识规律的水平的提高,对于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还会不断深入下去,还会有许多更加科学合理的结果出现。二、研究方法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研究。如果说归纳法产生经典科学,假说演绎法产生相对论,那么系统方法则产生复杂科学,恰如手工铁铲代表农业社会、蒸汽机代表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代表信息社会一样。研究方

85、法对于社会进步、学科建设和学术规范均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发展。梁启超认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明蒸汽机都与培根的归纳法有关。他指出,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中世纪社会的差异很多,但一个显著差异就是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科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成为道德、政治、技术、器物等领域的进步的基础。科学研究方法不仅是一种纯粹的学理性思维,而且有利于科学进步,有利于国计民生。因而吸收西学研究方法,推动科学研究方法的变革,对当时的中国而言是势在必行。从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也可以看出研究方法的重要作用。伽利略、培根等科学家所倡导的科学实验方法,不仅为近代自然科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

86、还在自然科学与宗教神学、经验哲学的激烈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从16世纪哥白尼的天文学革命到17世纪末牛顿经典力学的完善,建立在科学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成为人们定量表述自然规津的一种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科学观、自然观,导致了科学与工业的结合,使人类历史出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有利于各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方法的多寡优劣及其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科学研究的效果、效率、效能。不少科学家都非常重视对于研究方法的科学探讨,甚至认为,一切理论探讨都可以归结为对其研究方法的科学探讨。特定学科的研究方法的完善,某种程度上表征着该学科的完善程度。如经济理论发展是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密不

87、可分的。借助于数学方法,使经济学对经济规范的描述更加清晰、精确,逻辑性更为严密;通过使用抽样调查、谈话法等,使行为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很有生命力的分支学科。自古典经济学开始,天文学、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都对经济学的发展产生过深刻的影响。情报学的发展也借助了数学、计算机科学、认识知识科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使其研究内容更加广泛,研究问题的角度更新、更有深度。现在科学的发展正呈现出一个杂交化、整体化的发展趋势,学科间的交叉与整合日益加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方法的相互借用、相互促进。研究方法的创新,将为各学科的理论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依赖于理论的指导。 (3)

88、有利于学术规范的形成。学术规范是研究者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要遵循的一些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要求,它是人们在长期从事科学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而且在动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法是人们解决科学问题时所采取的一些基本手段、途径和规则,它对于学术规范的形成和完善有很重要的意义。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实验方法、归纳方法、实证方法都要求有严密的论证过程和对结论的检验,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解释,这其中要求研究人员有一种“求真”与“平等”精神。唯物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要求科学研究人员有整体的、变动的眼光和“批判”的精神。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则要求关注人的生命与权利,肯定人的价值,它有助于培育

89、科学研究者的主体性、原创性和独立性,培养其“独立”精神。研究方法对于学术争鸣中的“平等”规范和学术评论中的“量性统一”同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这些都是学术规范的重要组成内容。我们应该努力把研究方法应用于科学研究中,并且注意把研究方法中所蕴含的积极精神转换成科学研究的规范。三、研究方法的使用原则与注意事项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方法的支撑。没有研究方法的科学研究是不存在的,没有研究方法,其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不是真正的研究。培根用实验法最早发现了热的运动本质;笛卡儿用他提出的直觉演绎创立了解析几何学;伽利略用实验数学方法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运用理想实验出现了惯性定律,开创了动力学研究的先

90、河;牛顿用公理化的方法、归纳与演罕的方法完成了经典力学体系;汤姆生、卢瑟福、玻尔等用模型化的方法揭开了物质微观粒子的结构,建立了各种原子结构模型;爱因斯坦运用理想实验方法、演绎方法和各种非理性的直觉、顿悟方法创立了相对论;康德和拉普拉斯运用思辨的方法与假说方法提出了天体演化学说;拉瓦锡用定量方法、理论思维方法创立了氧化学说;凯库勒以基本灵感与想象发现了苯的环状结构式;门捷列夫用分类、比较法发现了元素周期表;海特勒与伦敦等把量子力学的理论引入了化学研究,创立了量子化学。达尔文用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提出了进化论。从中不难发现,这些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各种

91、各样的方法来实现的。吴文俊的数学、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最新研究成果也都是采用新的方法取得的,因此,要想做好研究工作,取得一定研究成果,必须使用一定的研究方法。1 应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中明确提及使用何种研究方法在研究计划、研究报告、学位论文等研究成果中,明确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来,这样做至少有两个作用。其一,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利于读者审核、检验;其二,可以为以后做相关课题或项目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进而有利于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无论论文还是研究报告,或者是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在论文的摘要中都要用一定的篇幅来对自己的研究方法进行描述,清楚地表达对研究数据的处理过程、

92、对论证材料的组织和加工、对理论运用和实践活动的思考。可以说,没有研究方法的论文是不符合要求的,没有明确提到使用何种研究方法的论文是不完整的。2 应根据各学科,各课题的特点、性质、对象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方法是有层次性的,不同层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对象。在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时,研究人员首先要了解所在学科及研究课题的特点、性质和研究对象,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如在物理学领域,理论物理和实验物理的研究方法在选择上是有一定区别的。简单来说,实验物理首先要考虑的是运用观察法和实验法,获得相关数据后再借助数学方法、统计方法进行加工整理,最后再分析数据,通过模

93、型法、比较法等来提出一个科学结论。而理论物理则通常是建立假说,设计模型,然后通过动手实验、理想实验来验证假说当然在研究过程中,还会大量用到形象思维、直觉或灵感等的逻辑思维方法和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系统科学方法等。再如在社会学的具体实践研究中,通常会用到抽样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等来进行相关调查获得相关资料,然后利用统计方法、分类方法等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借助数学方法推出模型或者得出实质哇的结论。外语研究当中,由于研究的对象不同,而相应采取的研究方法上也有所侧重。在语言系统研究中多采用演绎法、推理法;语言使用和语言教学的研究方面多用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做定性研究、比较研究或描述性研究。哲学研究

94、则是采用抽象与具体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的方法和比较法等。3 应根据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功能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选择研究方法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各种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功能。比如,假说既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和思维方式,又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假说经过实践的验证可以上升为理论。假说包括基础事实、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推演出的预言和预见等基本要素,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在科技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假说,如数学中的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物理学中的普朗克能量量子假说、爱因斯坦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假说等等,人们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运用假说这种方法取得

95、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黑箱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控制论方法,它是在研究对象内部情况还不清楚的情况下,通过外部观测和试验来考察其输入和输出情况,进而认识其功能和特性的系统。它比较适合从整体上、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上研究问题。如可以通过社会系统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研究中,考察和认识社会现象,对社会系统作整体上的探讨。4 应根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一致性程度选择、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人们从大量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当中形成的,特别是直接产生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活动中所获得的结果知识。因此,研究方法通常是要与一定的研究内容相适应的,也就是与研究内容有一致性的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关系可以比拟成主观与

96、客观的关系,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以实践为基础上形成的主观意识,而研究内容是客观存在的。在一种具体方法使用的过程中,研究者既要对研究方法的“性能”有充分的认识,也要对研究内容的特点有所把握,以避免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的“互斥”。如社会观测方法是以社会为其研究内容的,而自然观测方法则是以自然界为其研究对象。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如都有其客观感性形式和客观规律可寻。但由于社会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的人组成的,而自然界则 由无意识的自然存在物构成,两者不能简单等同。从介入程度来看,观测者只能从外部来观测自然现象;而在社会观测过程中,观测者从事社会调查,往往要深入到观测对象中。从时态特点来看,自然观测大多是在共

97、时态意义上进行的;而社会观测除了做共时态的静态观测外,还需要进行历时态的动态观察。从价值特性来看自然观测中,观测主体容易保持价值中立;而社会观测中,主客观双方互相缠绕,观测活动往往具有非中立价值性。从环境调控角度看,在自然观测中,实验的条件往往可以严格控制;而社会观测中,试验具有非完全受控性。5.使用研究方法的一般注意事项 学术创新,往往会伴随产生许多新的研究方法,而新的研究方法同时会推动学术更大的发展。民国时期的许多学者,如梁启超、严复、胡适、王国维、冯友兰等都十分重视方法的作用。他们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大量使用西方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有别于通过传统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现代学者继承前人

98、的研究传统,也十分注重新方法的使用。如李宗桂用协同学法、相似理论法研究董仲舒哲学思想,为人们研究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刘青峰等人用系统论的方法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结构,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由政治上的宗法制度、小农经济和儒家思想为三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和作用机制,形成了一个超稳定的结构系统;中国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用“古证复原、古为今用”的方法创立了数学机械化理论的研究。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系统科学方法、信息方法和自组织方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它们的出现为人们更科学、更理性地解决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导致许多新的理论和实践产生。如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来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孟德尔的遗传学说,它

99、现在被大量应用于网络的学习、网络结构的设计和网络分析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很多新的成果。(1) 注意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各种研究方法可相互补充,也便于新成果的产生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一个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趋势,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各种不同的方法既有其优点,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只有使用多种研究方法,才能从多个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才能得到科学的结论。如分析法是对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并加以认识的思维方法。它的优点是可以深入事物的内部,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研究各个细节,为从整体上认识事物积累材料。但分析法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它割裂事物的联系而局

100、限于要素或部分的研究,其结果往往使人们形成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习惯,缺乏对事物整体的认识。正如黑格尔所说:“用分析方法来研究对象就好像剥葱一样,将葱一层层地剥掉,但原葱已不存在了。”综合法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一定部分、单元、环节、要素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 时客观事物统一整体认识的思维方法。它是从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的具体,从已知推广到未知的科学发现方法;它的不足是无法认识事物的各个细节。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发展和提高,所以人们在使用时通常将两种方法共同使用,取得比单独使用一种方法更好的效果。(2) 注意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选择、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通常是分

101、阶段进行的,在不同的阶段应该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来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选题阶段通过可以借观察法、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等来获取相关的数据,进而保持所选课题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等。调研文献阶段可以借助问卷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从各种期刊、图书、档案等传统文献和现代的光盘、网络等新型资源当中,查找相关的学术信息,研究成果。在提出假说和构建理论阶段,可以借助公理化方法、从抽象到具体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法等,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通过符号化而成为显性信息。在推出研究成果阶段,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或统计方法把相关的数据或理论以文字、图表甚至是影像的方式实现成果的表现。为了进行一项科学实验,在酝酿科学思想和设计实验方案的准备阶段,往往需要非常规的直觉、想象或猜测;而付诸实施时,就要运用常规的实验方法。 但在常规的实验过程中,又可能发现偶然的新现象,此时则需要运用非常规的方法进行捕捉和运用常规的方法进行深入的追踪研究。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