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畅志诗》论文廷式前期思想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022508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畅志诗》论文廷式前期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畅志诗》论文廷式前期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畅志诗》论文廷式前期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畅志诗》论文廷式前期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畅志诗》论文廷式前期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畅志诗》论文廷式前期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畅志诗》论文廷式前期思想(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廷式诗歌风格特色初探艺术是艺术家个体生命体验的转换状态,艺术的心灵性实则为艺术家生命体验的审美表现。六朝时的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言“情者文之经”,艺术家总是从自己的命运、遭遇以及全部的文化的情感的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最终生成一种新的更深刻的情感,表现于艺术作品中。所以人的情感体验对艺术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文廷式正是在生命体验中赋予对象物于诗的意义。文廷式,我国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关心国运危艰,直言敢谏,是帝党重要人物。然究其一生,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见李鸿章全集奏稿卷M.引自曾文斌.选注.文道希遗诗选注M.岳麓书社,2006年.第1页,经历了中国内忧

2、外患的屈辱过程,身为忠烈世家,胸怀壮志希望能为国尽忠效力,仕途却悲喜无常,志不得意。内心郁积的情感迅而凝聚笔端,或迸感为诗,或寓情为词,卓然成为晚清诗词一大家。其自负的个性与禀赋,“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其尊师挚友等的影响,种种因素糅合一起,造就了文氏诗词独特的艺术气息。其词作被誉美为“清词末期之擎天玉柱” .沈轶刘 富寿荪.合编.清词菁华M.引自刘梦芙.论文廷式云起轩词A:赣文化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第164页,其诗更是别具一格,不遵蹊径,是晚清历史的见证,是诗人心灵嬗变的写照,浸润着诗人满怀的雄才、猛气、深情与积愤。以下即从三个方面探究文诗

3、的风格特色。1.合政客、学人、诗人之诗三而一之文廷式的诗作,是在涉猎百家、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继承和创新的。近代诗中,宋诗派和同光体在理论上和创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创造了独特的境界,对清代和近代诗坛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文氏更是发生了直接的影响。他继承了前人的理论主张,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讲求修身养气,讲究气节和人格,把性情、学问、阅历看作是做人的根本,亦是作诗的根本。在“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的基础上,文氏拓宽门径,将政治家的元素注入诗中,三位一体。其意图并非是从政治需要角度出发,为种族革命和政治斗争服务,而是基于文人敏感的情愫,有感于时势,需要借诗遣怀,以诗言志,发胸中所欲言。先看

4、其畅志诗其一:微生多忧患,髫冠实初肇。逶迤兵刃间,得活竟分秒。集枯不羡莞,习苦已甘蓼。家风重名节,十世清德绍。岂敢爱微躬,夙夜思悄悄。上稽黄虞世,旁瞩垓埏表。逝者无停留,枨触空中鸟。(其一)这首诗中,“思”是诗眼,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文氏的一生,充斥着自身的价值追求与现实的巨大矛盾,其徘徊于两者之间渴求找到一个平衡点。诗中前半部回忆自己坎坷的家世经历,两代先人“重名节”的身教,让其终生恪守着“国家有难,匹夫之责”的气节操守。这种潜意识的荣耀感和优越感,甚至使他自始至终认定自己是信国公文天祥的后裔。在登江心屿谒先信国公一诗中有言“同揆耿在昔,谅节轸重绍”,文氏认为文天祥与其祖父文晟有一脉相承的“

5、清德”,应该深切怀念,重新继承。正是由于这种家世观,形成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自觉担负起拯世救民的重任。这是一种动力,更是一种压力。“岂敢爱微躬,夙夜思悄悄。”超负荷的诗人日夜都在思考如何实现他的这种人生价值,如何去改变国破家危的悲惨局面。畅志诗的后九首,即为诗人在这时期不断思考探索的过程的再现。文氏有政治家敏锐的眼光和学者的气质,对周围的一切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其对当前时局的剖析,“大风激海水,层云暗重闉”,“鸾凤不复鸣,千载何悠悠”;对学术的剖析,“经术与师儒 ,各以风气因。何必分汉宋?力行贵近仁”;对经验世界的剖析,“所以五千言,卑下实要诀。受生自有分,吾意终稍别”;对自身志趣、抱负的剖析

6、,“持己力威仪,补衮仗名节”,“长啸气若云,宁知世所诃”,“抗怀在三代,万象穷幽探”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清泉出岩阿,漱之誓芳洁”,诗人驰骋才情,字里行间时刻表露着他谨记古人之“君子三立”: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为生存之道,其气节和人格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却苦觅无果。文氏虽是政治家、学者,但其更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存在诗人身上的共性:天真。他素来以“活国手”(乙未元日口占)自负,可是时光匆匆,仕途不顺,“鼎鼎年华百不成,回看天地二毛生”(途中见新雁),现实的背道而驰令其陷入失意的惆怅中,伤时感物的情怀发展成为对有限人世的无尽喟叹。正是为着一切矛盾的不能解决,空虚和

7、幻灭最终令文氏亦走向对幻境的追求。凉秋三日霖,庭潦不得干。孤灯焰转薄,落叶粲以繁。昔我同怀友,或已归桐棺;宿草虽早列,遗书终不刊。或沉百僚底,或宿云岩端。趋舍各异路,盟心共艰难。往往青霞气,夜逼星斗寒。漂摇风雨间,何处求巢安?良时会可待,微禄不愿干。庶凭弥天网,用回大海澜。(其十)这是整个组诗的最后一首,全诗情调低沉凄郁,哀怨苍凉,以“凉秋”、“孤灯”、“薄焰”、“落叶”渲染悲凉的氛围,寓于深意。相比前面九首,在这文氏更集中全力去总结昔日历程,去抒发内心的真情实感。面对风雨飘摇的朝廷,千疮百孔的社会,身在朝中却难有作为,自己坚持素志,却“四顾无匹俦”(畅志诗其七),落入孤独无助的境地。功业难就

8、、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让文氏禁不住产生了山河之异的预感和前途渺茫的“穷途哀”(相逢行,酬曾重伯孝廉),流露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悲怆之感。痛苦的体验刺激了诗人敏感的心灵,使其对空虚和幻灭的感觉特别敏锐,感慨现实残酷,生命苦短,唯有寄希望于幻想。“庶凭弥天网,用回大海澜”,但愿可以凭借一种外在的超人类的力量,力挽狂澜,结束动荡不安的局面。这是文氏也是众多文人政客无奈的选择和必然结局,时代没有赋予他们解决同一问题的可能性。 2.合史、学、情三而一之文氏博通经、史、子各学派学术,是晚清著名的学者,邃于学问,富于见闻,于清流首脑、学者名流中极推崇曾国藩。他曾高度评述曾国藩的事功和

9、匡扶王室的地位,“君家丞相挥天戈,独擒猰犭俞诛虎豺。洗濯日月奉明主,远掩耿、贾追伊、莱”(相逢行,酬曾重伯孝廉),颂扬曾国藩在事功、德行和学问方面都可以媲美古代名臣将相。在学问上,文氏肯定曾国藩“文章与世变相因”的观念,强调文学发展与时代变迁的关系。综合各家,权衡利病,较其得失,文氏开创“合政客学人诗人之诗三而一之”的诗学理念,这也就决定了其诗别具个性和时代性,呈现出浓厚的学者风貌,永远贯穿着一股诗人的气息。 文廷式以史入诗,其诗作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用诗叙写的晚清时代巨变的风云史,也是诗人自我心灵嬗变的思想史” .曾文斌.选注.文道希遗诗选注M.岳麓书社,2006年.第3-4页,具有强烈的现实

10、性。诗人生于“数千年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见李鸿章全集奏稿卷M.引自曾文斌.选注.文道希遗诗选注M.岳麓书社,2006年.第1页中,一生“萍踪漂泊”(萍踪),遭逢“结网感悬蛛”“瞋目黑似漆”(和杜写怀二首其二)的朝廷,大起大落的仕途,便以“文献笔”(己丑岁暮寄怀梁大节闇)写其胸臆,将内心勃抑的悲愤之气一泻成诗。故其诗中既有史实,更充斥着感情,又不乏诗意。畅志诗十首、落花诗十二首和病中读黄漳浦七夕洗心篇慨然有作十二首正是文氏依附时势,在思想发展不同阶段的三组经典组诗。举和杜写怀二首其一:儒生亦何知,南北问方俗。路遥鸟翮倦,书重牛腰束。中原经乱后,十室尠丰足。羯羠商贾叹,斫削羸老哭。司

11、农算琐屑,幽隐殊未烛。四郊况多垒,志夺卿士辱。倾国营骄军,刮血嗜莺粟。起徒送骊山,征兵戍函谷。譬如伐条枚,不及待荑绿。小人竟利禄,达士媚幽独。治外气转虚,求迳道逾曲。代斫非所怀,何人为司牧?这首诗是光绪十三年(1887)所作。前半部分诗人先叙述自己汲取功名,“十年南北劳车马”(望庐山),往返京粤,兼游湘赣浙沪,一路奔波时的所见所闻,体察到战乱后民生凋敝,而朝廷命官却视之不理,只“算琐屑”。祸不单行,自光绪十年来,周边列强虎视耽耽伺机侵略,中国边境一直兵连祸结,危机四伏。这是诗人面对的现实。身为爱国志士,诗人对此内忧外患触目生怀,旋而结束前面叙述,以慷慨沉酣之笔直抒胸臆。是什么导致一个泱泱大国面

12、临如此屈辱的局面?诗人激昂陈词,列数其因:其一,军队不振。当时社会鸦片泛滥,清兵“一日战则一日失瘾,非歇息两日不能补瘾” .文廷式.知过轩随笔M. 引自曾文斌.文道希遗诗选注M.岳麓书社,2006年.第14页,无心抗战,不堪一击;其二,朝廷腐败。统治者“耽荒乐”,“以威遐陬”(畅志诗其七)。慈禧专横跋扈, 一意孤行,于国于民不顾,挪用军用经费和军饷,大兴园林工程,本应“征兵戍函谷”,驻兵抵御外敌侵略,反而却“起徒送骊山”,滥用民力、财力、物力,使国库亏空,国势濒危,民不聊生。朝廷恶人当道,“交侵之危古未有,三公袖手方欢咍”(相逢行,酬曾重伯孝廉)。当时手握重权的大臣多对亡国之祸熟视无睹,更迫害

13、清流志士,急功近利,无耻钻营。诗中所述句句属实,字字中肯,一针见血,掷地有声。最后一个反问,是现实的束缚和诗人心灵自由的绝对碰撞后擦出的火花,委婉地道出诗人渴望干预时政,拯世救民的情怀:舍我其谁?!这既有躁动、伤感、反嘲的心境,更有自负的豪迈感及“知白但守黑”(畅志诗其六)的处世态度之自然流露。文诗大多是结合史实,情由境生,且感情真挚,毫无雕琢掩饰。读其诗如见其人,洞明其志。这些对于研究近代史和文氏思想都是极丰富和鲜活的史学资料,谓之“晚清诗史”,甚不为过。除了史料丰富,文诗还蕴含着丰富的学问。文氏一生博览群书,海纳百川,更是深得其师陈澧的真传。文氏曾在纯常子枝语中引挚友沈曾植言:“兰圃先生有

14、所不言,无所不知,盖汇乾嘉文儒之总也。 .文廷式.专著.纯常子枝语卷二M.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0年.第七页”他的不少诗都赞颂其师节操清正的君子风度和融通汉宋醇厚的学术功底。菊坡精舍谒先师陈兰甫京卿祠有“先生有道堪千载”,“再传定有真儒出,百卷曾无一字偏”,畅志诗其二中有“吾师陈京卿,履蹈清且醇。浓哜康成胾,清挹紫阳芬。匪徒作调人,盖为君子群”。陈澧是粤地大儒、通才,其主要抱着学术传世济天下的理想,“以为政治由于人才,人才由于学术。吾之书专明学术,幸而传于世,庶几读书明理之人多,其出而从政者,必有济于天下。” .陈澧.与胡伯蓟书.钱钟书、朱维铮主编.近代中国学术名著精选M.引自曾文斌.期刊

15、.庶凭弥天网 用回大海澜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第15页文氏“十年依函丈”(畅志诗其二),“日迈月征怀古训”(菊坡精舍谒先师陈兰甫京卿祠),孜孜不倦地学习,继承和发展了其师的高洁人格和学术追求。而且文氏“从乐奏钧天”,“书求宛委前”(望庐山),汲取同门俊彦尤其是同光体诗派的创作理念,以议论入诗,以才学入诗,再加之其自身的禀赋、气质、才情,使其诗充满深邃的内涵,就像一部中国文学大百科全书,博综载籍,折衷古今。诗作中词语多有出处,对前人经典旁征博引,运用自如。当然,广泛用典难免有冲淡诗情、词语偏于艰涩之弊,但基于文氏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及怀才自负的个性,就可知用典是完全契合作诗需

16、要的,使其只言片语的诗歌,首首精髓,耐人咀嚼。文氏不仅是一个有独特见解的政治家,有着渊博知识的学者,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品其诗作,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鉴于本文已偏重表述文诗中表现时局艰危,发抒政治忧郁,格调高昂激亢之作,在这就不冗繁复述,偶举此外两三首品读其真性情。如萍踪: 萍踪漂泊意萧疏,不向文君问酒垆。一种江南春雨夜,绛笺银蜡自钞书。该诗别有一番风味,格调清缓悠长。首句开门见山,直奔旨意,喟叹自己一生如浮萍漂泊,浪迹江湖“意萧疏”。如此愁闷,诗人不是去借酒消愁,寻欢作乐,而是在教人产生缱绻慵懒之意的“江南春雨夜”,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在若明若暗的烛光下夜读,以排遣孤寂,掩饰平静外衣下躁动不安的内心。反常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