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9021805 上传时间:2019-0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邑大学舞蹈鉴赏论文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春秋战国纵观春秋战国时期音乐思想的这场论争,儒家学派对音乐的见解最为积极。它否定了商周以来把音乐从属于“神”的传统观念和种种否定音乐存在的见解,肯定了音乐与现实人生的联系,奠定了我国音乐的现实主义传统。但过分强调音乐的实用功利,往往会束缚艺术和审美的发展,使音乐失去美感和动人心魄的力量。这方面,道家“有无相生”的思想则成为它的对立和补充。它以超脱一切的力量(想象、情感、美,还有较晚出现的传神、意境等等,都是这种思想的延伸与发展),给中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总之,春秋战国儒、道两家已经初步奠定了我国音乐美学的思想体系,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对我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宫廷乐舞吸收了不少民间乐舞

2、成分,产生了 郑声、楚舞、楚音、宋音、卫音、齐音等等带有浓厚民间乐舞色彩的宫廷乐舞。从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看,战国时代宫廷乐舞活动的规模是很大的,从曾侯乙墓出土数十件成套的编钟、编磬来看,不仅规模大,而且乐器功能也相当先进,解决了音乐史上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当时除用于祭祀的乐舞外,用于祈福祛邪的宗教舞蹈很发达,如蜡祭、傩仪,从宫廷到民间都很流行。楚音和楚舞,以屈原的九歌为代表。秦汉秦汉乐舞傩舞和角抵舞 汉舞蹈巴渝舞和盘鼓舞秦汉建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国力渐增,出现“文景之治”和汉武帝时期的鼎盛局面。汉初的统治者对内削弱旧贵族的割据势力,对外和亲安抚,汉族的封建经济

3、和文化影响了周边地区,而边境各族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构成当时的文化景观。俗乐舞的兴盛 汉代乐舞是一个广收并蓄、融合众技的时代,舞蹈受杂技、幻术、角抵、俳优的影响向高难度发展,丰富了传情达意的手段,扩大了舞蹈的表现能力。一、角抵戏秦代已有了乐府,秦二世曾在甘泉宫“作角抵俳优之观”。汉代为了政治上的需要,还演出大角抵招待外国宾客。角抵不断发展变化,内容日趋丰富,后来称为百戏。秦代讲武为角抵戏,把民间流传的角抵戏引入宫廷。角抵原是两个人角力以强弱定胜负的技艺表演,当时的艺人力图用角抵的技艺去表现生活故事。这样就促使角抵向戏剧转化,成为角抵戏。角抵戏东海黄公演的是秦朝末年,一个能施法术的黄公到东海去

4、降服白虎,可惜法术失灵,自己被虎所杀的故事。表演中的两个人,都有与扮演对象相适应的装扮,黄公头裹红绸,身佩赤金刀,白虎是人装成的虎形。东海黄公这个故事在表演中已有人物、情节、冲突、结局,不属于两两相角、以力的强弱裁定胜负的角抵竞技,而是衍化为表演既定故事内容的戏剧表演。另一出总会仙倡有虎、豹假形,有神人、仙女,是巫舞的进一步发展。角抵戏到汉代就成为乐舞杂技节目中的一部分,也就是百戏中的一员。百戏中,杂技类的有:找鼎、寻橦、跳丸、走索、倒立、冲狭、车上缘杆、顶竿等;幻术类的有吞刀、吐火、易牛马头等;武打类的有弄剑、刀舞、对打等;假形舞蹈有鱼龙漫延、戏狮、舞巨兽、耍大雀等;舞蹈类的有巾舞、长袖舞、

5、盘鼓舞、建鼓舞;歌舞戏类的有东海黄公、总会仙倡等。南北朝后称百戏为“散乐”。唐代和北宋时百戏也十分流行,北宋汴梁(今河南开封)每逢节日,举行歌舞百戏盛会。元代以后,百戏节目有所发展,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只是后来百戏这个词逐渐少用。 汉代的“百戏”又称散乐,与宫廷中的“雅乐”相对应。汉武帝时,设置乐府,收集巷陌歌谣,推动乐舞的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又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各民族的艺术融合。汉武帝为了展示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举办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百戏乐舞节目,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

6、)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这些活动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以达到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目的。这种年年增添内容的杂技汇演大会,持续演出达64年之久,直到汉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3年)才停止。三国时代,曹操统治的北方,杂技百戏仍盛行不衰,“鱼龙曼衍,弄马倒骑”,曹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三国志魏志)。他还要求去铜雀台为他演出的歌舞伎人,在他死后向陵墓表演歌舞。这些歌舞者称“铜雀伎”。铜雀台的歌舞即是清商乐的开端,是来自民间经宫廷加工整理的乐舞。曹丕称帝建立魏国(220年)后设立了“清商署”。此后魏晋、南朝的俗乐总称之为清商乐。吴国的乐舞也相当繁盛,西晋武帝平

7、吴之后,收纳乐伎3000人,足见吴国歌舞伎人为数之多歌舞之盛。特别是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所作的白纻舞一直盛行不衰,很多诗歌都曾赞美过这个舞蹈。舞伎着江南白纻制成的舞衣,质轻如云,色洁如银,广袖长裙。晋白纻舞歌:“轻躯徐起何洋洋,高举两手白鹄翔。”白纻舞后收入清商乐一直留传到隋唐。蜀国流行着前代的巾舞,只是巾和东汉的巾一样,非常窄小,约有33厘米长,舞者手握中间飘然起舞。四川忠县三国崖墓出土的舞人陶俑,着宽袖斜裙,头戴冠簪花,或戴花冠,右手执短巾而舞。持棍对舞的小儿盘也堪称三国舞蹈文物中的珍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廷舞蹈,不仅继承了先秦和汉代留下来的宫廷舞蹈,同时又融合了自己的风格特色,从而彻底改变

8、了舞蹈发展的总体风貌,为后来隋唐乐舞的空前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魏晋南朝皇帝对于能够娱情的事物大多感兴趣,在歌舞上的用心自然不少。被追认为魏武帝的曹操和魏文帝还对诗歌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们所作的诗大多是乐府诗,用以配唱。曹魏宫庭将汉代流传的相和歌改编增删为十三曲,大部分用曹氏父子创作的乐府诗歌唱。采中原旧曲和吴、荆楚民歌作为宫庭音乐的清商三调中,曹氏父子和魏明帝的歌词占了绝大部分。曹丕用诗表现乐人演唱乐府新诗的情景:弦歌奏新诗,游响拂丹梁。繁音赴促节,慷慨时激扬。2、旧曲换新名 每一个王朝在继承前一个王朝的乐曲时,往往改换曲目名称和曲辞,以适应于本朝并标明新的朝代有新的一套。例如南梁将汉曲朱鹭

9、改名为本纪谢,思悲翁改为贤首山,艾如张改为桐柏山上陵改为昏主恣淫慝,上邪改为惟大梁,用以歌颂梁师的战功,渲染齐东昏侯的丧道以衬托大梁的德业。3、南朝艳歌 梁武帝是南朝皇帝中最懂音律的,他曾按十二律制十二笛以写通声,较古钟玉律并周代古钟皆不差。他主持制定了梁王朝的礼乐,由于笃敬佛法,又制成述佛法的十篇乐章,为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在欲断尘念的同时,梁武帝又创作了许多以闺情为主题的艳歌,这是南朝宫廷诗歌的一种风尚,梁武帝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在春歌中咏道: 阶上歌入怀,庭中花照眼。 春心一如此,情来不可限。4、轻浮绮靡之歌 他的儿子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

10、纲都是艳歌的热心创作者,轻浮绮靡的阴软之歌中了亡国之音的圣贤判断。继之的短命王朝南陈,又被陈后主的软歌送掉。陈后主也擅长诗歌、音乐,创作了玉树后庭花、堂 堂黄鹂、留金钗、两臂垂,玉树后庭花的曲子似应是陈后主亲自谱写,也可能是采自江南歌调,极其哀婉,其辞有: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大臣何胥也奉命从事艳曲的创作和配制,教习宫女们歌唱。 南齐的东昏侯整日溺于欢歌之中而不知祸将临头,当萧衍(梁武帝)起兵进攻建康,宫廷侍卫叛变,欲捕捉东昏侯时,东昏侯却在含德殿吹笙歌作女儿子。5、饮宴歌舞 南北朝皇帝在饮宴上自娱性的歌舞属于常事。宋武帝曾在宴席上酒酣意适,对范晔说:我想唱歌,你来弹奏。宋武帝乃引喉高歌,范

11、晔弹琵琶伴奏。宋武帝很想单独听范晔弹琵琶,然而范晔不肯献艺,范晔此时不得已奉旨伴奏,武帝的歌声一止,他的弹琵琶的手指也停住了,未免显得不够尊重。宴乐时起舞是允许也是应该的,但在一次宴席上不宜屡次起舞,起舞时一般属(邀请)他人一起跳舞。孙权曾设宴款待顾雍父子及孙顾谭,顾谭当时很受孙权重用,任选曹尚书。君臣欢宴,顾谭酒醉,三次起舞并且舞的时间很长。顾雍在席上一团恼怒,回去后斥责孙子:君王以忍让为美德,臣子以恭敬为礼节,你怎么舞了三次还不停止?虽然是有些酒醉,也还是有些恃宠。将来祸害我家的肯定是你。6、北魏高歌 北魏孝文帝在大飨群臣的宴席上,为表示对冯太后的尊敬,离席起舞于太后前,群臣全部离席,随皇

12、帝一起欢舞。孝文帝且舞且歌,向冯太后拜寿。 孝文帝是位贤明、崇尚风雅的君主,他在酒宴上与群臣高歌,文辞雄浑、雅致。孝文帝唱道:日月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兮独未照。彭城王元勰接唱:愿从圣主兮登衡,会万国兮驰诚。郑懿接唱:云电大振兮天地辟,率土来宾兮一正历。邢峦接唱:舜舞隋唐在乐舞方面,唐朝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胸怀博大,兼蓄并收,形成了继西周、西汉之后的第三个高峰时期。唐代宫廷乐舞(唐宫乐舞)分为五大类,一是享宴乐舞,二是清商乐舞,三是周边少数民族乐舞,四是散乐百戏,五是祭祀所用的雅乐。享宴乐舞中,一部分是前代所留,一部分是唐代所作。清商乐舞是南朝旧乐,隋平天下,集其大成,遗留于唐。周边少数民族乐舞

13、,隋时已很完备,至唐时只加一部乐。散乐百戏为历代散乐之集合。祭祀乐舞,亦称雅乐,只在祭祀时用,歌词固定,曲高和寡。兹约略介绍享宴乐舞,清商乐舞和周边少数民族乐舞三类按舞蹈风格特点可分为“软舞”、“健舞”两类。软舞优美婉柔,节奏舒缓;健舞动作矫健,节奏明快。两种舞蹈的规模不大,多是独舞或双人舞,但是动作技巧水平较高。如:唐明皇创作、杨贵妃表演的霓裳羽衣舞属于“软舞”,该舞的内容和美丽绰约的月宫仙子有关,充满了道教请调;西域舞蹈胡旋舞则属于“健舞”,该舞蹈以快速轻捷的旋转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以弹拨乐器和鼓笛伴奏。这两类舞蹈广泛流传于宫廷,为贵族与士大夫所喜爱。 唐代乐舞娱乐性很强的是坐、立部伎。“

14、坐部伎”在堂上演奏,规模较小,但是艺人水平最高。唐代乐舞的发达繁荣不仅体现在小型乐舞的技巧上,还体现在大型舞蹈的编排整理方面。“立部伎”舞蹈人数众多,上百人表演. 唐代秦王破阵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宫廷歌舞。原是唐初军歌,主要是歌颂秦王李世民统一中国、以武功定天下的英勇战绩。李世民当皇帝后,亲自绘制了破阵乐舞,由宫廷乐官吕才照图编舞,排练成盛大的舞蹈节目。舞者达120人,披甲执戟而舞。队形左圆右方,交错屈伸,有种种变化。舞分三段,每段四变其阵。演出时大鼓震天响,传声上百里,气势雄浑,感天动地。这个歌舞有强烈的战斗气息和粗犷的阳刚之气。当时,百官看了都激动不已,兴奋异常;就是现在,歌舞团表演这个舞

15、蹈的时候,外国的宾客也禁不住纷纷跟着手舞足蹈。宋代北宋后期和南宋时,国势衰弱,宫廷无力维持庞大的乐舞机构。每逢朝贺大典,就临时到民间去雇请艺人来参加演出,称为“和顾”。在南宋乾道、淳熙年间(11651189年),教坊乐部所列各种艺人名单,临时雇佣的人数很多。瓦舍舞蹈是指在瓦舍里演出的舞蹈或舞蹈节目,瓦舍舞蹈带有很强的娱乐功能。宋代的瓦舍舞蹈并非是纯粹的舞蹈艺术,它往往和杂技、戏曲、武术、军阵队列等掺合在一起。所以,宋代瓦舍舞蹈不能当作独立的、纯粹的舞蹈艺术,宋代的“社火”在民间已经是非常普遍的。宋范成大曾说:“民间鼓乐,谓之社火”。“社火”的民间舞队,并不是只演歌舞,而是包括多种技艺的表演。人们一面游行,一面表演,特别是在元宵节期间,元宵节民间舞队活动的盛况,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争和战乱频繁的年代,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得以彻底改观。但是,由于战乱持续多年,社会文化特别是舞蹈艺术的发展受到了较多的打击,在宋代建立之初期,舞蹈呈现出并不景气的情况。气势恢宏、开明而又绚丽的唐代舞蹈艺术,以众多的舞蹈精品和许多杰出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而著称于世。唐代舞蹈还上承隋代的文化积淀,更加广泛地吸收了西域和外国舞蹈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