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987195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总结“高师历史专业综合教学改革”( 立项时题为“高师历史学专业(本科)一元化多层面教学改革方案”),1998年4月被聊城师范学院批为院级教研课题,1999年11月被山东省教委批准为“山东省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项目”,2003年10月最终完成该项目。下面将该课题的有关情况予以总结。一、本项目的研究对象及目标该课题主要对高师历史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进行分析研究,以消除传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中的弊端,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对现行高师历史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根本改革,以学生为本,注重基础,突出特色,拓宽专业口径,

2、以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统一为目标,推进教学整体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基础扎实、视野开阔、专业面广、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二、本项目的主要内容(1)对高师历史专业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所存在的问题;(2)确定面向21世纪高师历史专业的培养目标;(3)编制高师历史专业的新教学方案;(4)探索完善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5)研制CAI课件、创建教学网站;(6)淡化学年制,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三、研究的基本思路人类历史迈入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传统的高师历史教育很难适应这一要求。本项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伟大思想为指导,坚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向

3、,根据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关于“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培养能力、因材施教、提高质量”的总体要求,以及“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介绍”和山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对高师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手段进行了重新研究和定位。通过改革,使高师历史专业培养的人才既具有本学科宽广厚实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得心应手地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又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的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素质,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为应对21世纪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四、研究计划1、1998年5月,对高师历

4、史专业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改革目标、工作思路及项目的参加者。2、1998年9月至1999年5月,到各兄弟院校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搜集资料。3、1998年10月至1999年6月,探索完善导读式教学法,1999级新生入学后开始全面推广。4、1999年春,研究编制新的教学方案,1999级新生入学后开始使用。5、1998年1月1999年6月,编撰核心主干课程教材中国通史教程、世界通史教程并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新教材已于1999年9月新学期开始投入使用。随后在2001和2004年对教材进行了两次大幅度修订。6、1999年9月至2002年10月,研制开发多媒体课件。7、2002年11月,创建中国

5、世界古代史研究网;2004年1月,创建中国现代史教学网。8、2003年9月,实行学分制和导师制。五、研究计划变动的说明该课题的研究开始后,我们计划在4年内完成该项目的设计研究及相关配套工作。在此过程中,1998年10月,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齐涛教授组织人员着手对高师历史教材进行重新编写,新教材中国通史教程和世界通史教程于1999年6月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课题组大部分成员都参加了新教材的编写,课题组成员李泉和曹胜强教授还担任了其中两册的主编。为配合新教材的使用,我们修改了原来的研究方案,将计划中的学科课程由一门“世界大通史”改为三门课程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通史”。为解决学生

6、阅读资源不足的问题,我们还编写了与中国通史教程和世界通史教程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这套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六、研究所解决的主要问题1、解决了高师历史专业现行课程体系与21世纪对本专业高素质创新性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2、解决了高师历史专业各主干课程内容与体例陈旧、僵化且与现实脱节问题。3、解决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既难以与中学教学接轨,也无法满足学生要求的问题。七、背景与现状分析世纪之交,我国高师院校历史学专业既面临严峻的挑战,也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适应21世纪初社会、经济、科技特别是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跨世纪历史教育专门人才,必须对现行高师历史学专业课程体

7、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全面改革。历史学是我国的传统学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和发展的要求,高等院校历史专业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教改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就实质而言,目前现行高师历史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仍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以往的更新损益,并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框架和思路,难以适“三个面向”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成熟,以及新世纪的临近,其弊端与缺陷已显露无遗。1、现行课程体系僵化、散乱。从原始社会开始,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呈现多姿多彩的发展图式,它既不是以欧洲为中心,也不是以其他地区为中心

8、。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角色和作用,关键是我们在课程体系中如何把握这一问题。目前中国传统的教学方案将历史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八大块,即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共和国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从中国历史的划分来看,现行体系更为注重的是朝代的更替、社会形态的演变,即注重所谓“断”;从世界历史的划分来看,现行体系注重的是国别和地区史,即所谓“国”,这种状况很难展现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大势,难以阐明世界各国历史发展的共性和特性,以及中国历史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当然也更难揭示中国与世界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在一体化潮流风靡全球的今天,这种僵化

9、、脱节的课程体系,难以从新的高度和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轨迹。现行课程体系还造成了学时分配上的困难。目前,高师完成8门主干课的时间一般需要个学期,在时间上排挤了选修课的开设,在内容上形成了不专不博的缺陷,同时也于无形中缩短了学生自学和提高的时间。因此,必须调整与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必要的条件。1997年11月,国家教委提出了高校历史学科优化课程体系的意见,虽然没有提出具体的方案,但至少说明课程体系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2、现行课程内容陈旧、结构单一。上述八门主干课的教学内容,世界史实为国别史和地区史的总汇,中国史实为断代史的人为衔接,这使大学本科高年级选修课中的中国断代史

10、、世界国别史与该八门课的内容大同小异甚至在是低层次的重复。某些内容在相关课程中不是都讲,就是都不讲;有些内容在纵深课程中没有反映出层次,既无突破,也无提高。其原因主要是现行课程及教材的体例框架过于呆板僵化,千人一面,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几乎完全一样。与中学历史课相比,现行主干课程的讲授仅是史料的增加和史实的扩展,在总体结构和主要内容上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似曾相识”的印象,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钝化了学生解释历史的能力。历史观念相对陈旧,落后于历史研究的发展水平,诸如社会形态的演进、社会矛盾的叙述等大都是传统观念。具体而言,目前教学内容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弱”。所谓“弱

11、”,就是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观念影响,存在非理论、轻基础的倾向,导致课程设置的短期行为,基础理论课的地位被弱化,课时被减少,有些课程甚至未能开设;二是“散”。所谓“散”,就是在基础理论课被弱化的同时,想起什么就开什么,因人设课,随意性较大,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显得零散而不系统;三是“泛”。所谓“泛”,就是相当一部分课程内容显得宽泛单薄,既无理论深度,又严重脱离学术前沿,对学科发展前景和学术讨论的热点问题很少及时反映;四是“窄”。所谓“窄”,就是课程设置面狭窄,专业课程多,综合课程少。这种课程结构,致使学生基本理论素养普遍不高,知识结构不合理,能力系统不完善,综合素质较差,很难适应未来社会对复

12、合型人才的需要。 3、现行教学手段板滞、落后。目前,全国各高校历史专业都比较重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部分课程甚至实现了跨越式突破。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历史专业各主干课程的课堂教学手段的改革却严重滞后,国内各高校历史专业普遍对此重视不够,广大教师仍沿袭着“黑板+粉笔+教材+讲稿”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使历史这门原本是最精彩、最生动、最丰富的学科却因为教学手段的贫乏、单调而变得呆板、枯燥、乏味,历史专业的教学就像它所传授的内容一样散发着陈旧的气息。与此同时,相当多的中等学校已大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包括CAI课件。高校的这种状况既不适

13、应新世纪对历史专业课堂教学的要求,也很难与中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接轨,更制约着教学改革前进的总体步伐。开发与研制适合高校历史专业应用的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实现高校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也已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根据我们的改革方案,将对现行主干课程的八大块进行合并,使之成为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两门课程。我们认为这一改革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首先,中外学者已经在通史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海斯、穆恩、韦兰的世界史,伯恩斯、拉尔夫的世界文明史,吴于廑、齐世荣的世界史(高教版),陈隆波等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夏诚的近代世界整体观。这些著作和教材的面

14、世使我们构思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课程时有所依据,有所借鉴,并为我们开设该两门通史课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资料。其次,符合国家教育部新公布的历史专业(师范类)目录及主干课程的规定。原来国家教委规定历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为上述八大块,去年教育部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及主要课程中,将主干课程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通史三门,对原来的主干课程进行了整合。我们的改革思路基本上和国家教育部的设课原则相一致,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将主干课程分为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门。齐涛教授主编的、由本系大部分教师参与编写的中国通史教程和世界通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以清晰的纲、线,突出的重点和最新的学术信息

15、为高师历史教学带来一股新鲜的空气。全省各高校历史专业从99级新生开始已经按新教材组织教学,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第三,从师资力量看,我系参与该项目的教师既有教授、副教授,也有讲师、助教,既有博士、硕士,也有省、院级拔尖人才和学术骨干,不少教师多年来致力于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贯彻了中西比较的原则,注意中外历史的相互影响,积累了不少经验。从师资的知识储备、职称结构、学历层次上看已具备了进行主干课程整合和进行上述教学改革的。八、改革的主要内容1、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调整、新增部分课程,将高师历史学专业所有课程分为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活动课程、辅修课程七个层面,每一层面由

16、数量不等的课程板块和具体课程组合而成。(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公共外语课及思政教育课、体育课等。除公共外语课继续加强外,其他公共课均进行适当合并,以压缩课时,或更多地结合社会实践进行,以行之有效的方式和生动活泼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2)专业基础课程分为教育类课程和学科课程两类。教育类课程旨在突出师范性,培养学生未来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技能。除原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外,增设或调整了部分新课程,如教师职业技能、历史教学论和电教技术概论等。学科课程,取消了原有的中外通史八门主干课程,代之以“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门核心课程,并大大压缩学科课程所占的时间,要求教师在讲授时必须在轻重去取之间、在脉络贯通之间下工夫。(3)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第一系列选修课(中国史系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