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心理学概括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982296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71 大小:2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德勒心理学概括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阿德勒心理学概括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阿德勒心理学概括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阿德勒心理学概括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阿德勒心理学概括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德勒心理学概括》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德勒心理学概括(7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德勒心理学概括干国祥(这个概括肯定是不完整的,因为我只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章。)昨天参与专业发展群相约星期五,讨论阿德勒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章。阿德勒的著作我没怎么阅读,因为精神分析方面的书籍读得不少,自己认为,通过概括介绍,自己还是能理解阿德勒的方面及理论构架的。但第一章阅读中,事实上遭遇一些困难。我发现,一方面,阿德勒由于亲近实践,所以他确实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阿德勒没有很好地援用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些传统的关键术语,如潜意识等,所以导致他的假设中,有许多并不清晰的地方。以下是我昨天的发言,是对第一章的重新梳理,里面也有一些对阿德勒学说中断裂的地方进行弥补的成分;【】插入部分,是我

2、今天加上去的,是对我发言本身的一个解释:儿童生而自卑,因自卑而求超越。现在,自卑的儿童想超越自卑。【“自卑”,只是阿德勒对儿童原初生存状态、心理状态的一种描述,严格地讲,这里的生而自卑,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状态和一般意义上的自卑虽然这二者有关联,而且也相似;这自卑也不完全等同于哲学意义上的“有限性”的认识,因为这种自卑是一种生存感觉,而不是对存在状态的清醒的认识。而“超越”,其实指的就是脱离这种生存的无能感。自卑超越,于是成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一对核心概念,成了阿德勒心理学说中的动力学,相当于爱欲之于弗洛伊德,需要及其层次对于马斯洛,把握环境的能力之于皮亚杰。】于是,儿童有了生活目标,他想变得伟大、完

3、善和优越。【不知道是阿德勒在德语中原义如此,还是翻译所导致的缘故,这里的两组词语,都容易导致误解。“生活目标”,依据阿德勒的整个学说框架,应该是一种无意识形成的生活方向感,一种想要摆脱无能感的愿望,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实现对象,如成为某种人,实现某件事。我再重申一下,依据整个学说的逻辑,它只能被认为首先是一种摆脱无能感(超越自卑)的愿望,一种朝向某种状态的方向感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整个人格体系的不断调整、形成、定型,最终,儿童会拥有明确的目标,以及明确的方向。同样,依据学说的逻辑,这里所指的“伟大、完善和优越”,同样只是儿童意愿中的伟大、完善和优越,即变得强大的意思,而并不是社会标

4、准上的伟大、完善和优越。事实上,阿德勒希望这两个意思是先天同一的,但是,这样就给他的整个学说留下致命硬伤,所以他含混地使用了这些词语,这严格来说,是个错误。小结一下:儿童想要变得伟大、完善、优越,但他并不知道什么是这个社会许可的、一致的伟大、完善和优越。】 所以,他的生活目标只是一种尝试,一种想实现超越的尝试。这种尝试成败的可能,首先不取决于他自己,而是取决于他的选择,有没有与社会准则保持一致但儿童这时候,并不十分清楚什么是社会许可的,什么是不许可的。【阿德勒在后面用了“社会情感”这个术语,想要表达儿童与社会的关系,但是,这个术语用得比较含混,至少没有清晰地讲吸这个社会情感如何形成,如何发挥作

5、用。阿德勒只强调了母亲要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这意味着,社会情感是后天培养起来的,但如何培养及形成,阿德勒却悬而未解。所以,以上事实上是我援引皮亚杰理论,对阿德勒理论的一个断裂处,进行一次缝补。我使用了“尝试”这个词语,这个词语表示,儿童在受潜意识的生活目标的指导,在实现超越的过程中,会作出中性于道德标准的各种行动,因为这时候儿童没有道德感,所以他的所有行动,都只有一个方向:把握环境,成为强者。这些尝试,有些是符合既定的社会标准的,有些是不符合社会标准的。这时候,早期家庭教育就起到了培养社会观念、社会情感的作用。也就是说,正确的早期教育,应该给儿童的尝试行为,在不打击儿童探索勇气的前提下,依据社

6、会标准给予一个评价,从而让儿童形成正确的社会观念与情感,即我昨天说的: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依据社会标准,加以引导,剪其错误,催其正确,以形成亲近社会的情感,这样,他就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包括在学校中,在社会中,形成社会许可的处事态度(生活风格)。】同时,在谋求超越时,有些儿童信心不足,过度自卑;有些儿童野心膨胀;有些儿童萌生雄心但是,事实上,这个过度自卑、野心、雄心,都无关乎儿童的道德,而主要是与社会准则有没有相吻合。【儿童的这些不同的生活风格,或者说性格,是先天基因所致,还是后天环境所塑?其实,更合理的解释,是二者的合力。对于先天气质(心理上先天的性格倾向)、智能,任何一种理论,都在勾勒出

7、几个基本类型的同时,事实上还是遮蔽了心理质地的丰富多样性。比较有名的先天的类型,一是气质学说上的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一是多元智能中的七种智能。事实上,先天的心理倾向是如此复杂与多样,而且这些倾向,必定顽固地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永久性地起着作用。但是,我们仍然应该认为,儿童的人格的塑造,最主要的因素是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所以,我们可以追问,为什么儿童会形成这些不同的生活风格、性格?事实上,它们既是前面人生探索获得反馈后的“果”,又是后面所有人生探索方向的“因”。】但儿童的这种尝试,在父母与儿童的早期交往,即家庭教育中,却有着决定儿童一生的深远影响。因为儿童这种不带道德倾向的尝试,需要父母

8、在家庭教育中,依据社会标准,加以引导,剪其错误,催其正确,以形成亲近社会的情感,这样,他就能够在未来的生活中,包括在学校中,在社会中,形成社会许可的处事态度(生活风格)。【这是昨天我简略的概括,今天已经在上面加以更详细地分说。也就是说,儿童的人格,是一个持久建构的结果,是一个持久书写(并且包括修改)的结果,一方面,所有发生的都不可能消失,另一方面,它始终有改写(即改变方向与生活策略、风格)的可能。从结构的角度讲,越早期的经验,越成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越后面的经验,越难以动摇前面已经形成的结构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后面的生活,永远是用前面形成的人格结构去理解、应对的,前面的正确与错误,都已经

9、成为他生命中不能彻底抹去的一部分。理解这一点,会让我们对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如果家庭教育没有正确培养儿童的亲社会生活风格,那么他自我中心的生活风格就会在学校中遭遇挫折。学校,因此成了家庭教育的危险的检验因为挫折所带来的自尊感的丧失,将危及儿童的一生。(破折号后的一句不是阿德勒的)【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包括生活目标、生活风格、社会情感等所有元素,以上面只提社会生活风格,是会导致一定的误解的。在这里我强调的是儿童的整个人格是一个统一体,它在持久的形成过程中,越来越明确,越来越牢固,也因此,它同时变得越来越难以改变。也因此,一个人后面的行为,往往需要从他早期形成的人格结构的某些要素

10、中去找,而心理学还要求我们更进一步,去理解这个独特的人格结构形成的过程。】在儿童寻求超越的尝试中,在反反复复的尝试中,在家长和老师给予的反馈中,儿童逐渐形成一套比较固定的应对问题的程序,这种有固定倾向的生活程序,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风格。【上面已经充分论述。后面一段,昨天匆忙,我今天已经作了修改。】生活风格,是追求生活目标时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倾向,一种较固定的策略、程序。也就是说,生活目标、生活风格、超越方式,这三者要结合起来理解,生活目标是较笼统的方向,超越自卑的方式是较具体采取的策略,生活风格是对方向感、策略路子的一种描述。其中一种错误的超越自卑的方式叫“心理调适”,即我们所说的阿Q精神胜利

11、法,或者说白日梦。它用心理上的实现,来替代现实的改变。【从哲学意义上讲,道与佛的思想,也是一种改变内心而不改变环境的心理调适。】另外错误的生活风格还有诸如逃避、野心过度、自我主义文章中重点讲的一种错误的生活应对是选择“错误捷径”实现对自卑的超越。【“捷径”是对成人指定的大道的一种逃避,但是,它仍然试图自己来解决问题,实现对自卑状态的超越。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染发,奇服,参与街头暴力,形成某种小团队,这些都是让自己感觉到有力量的“捷径”也就是说,它们既让儿童感觉舒服,又不同程度地不容于社会标准。社会标准本身也是依据环境而不一致的,就像唱摇滚和打篮球,在美国是一条大道,在今天的中国却被视为“捷径”

12、。】在教育学意义上,这事实上是告诉我们,儿童的许多行为,只是在探索超越自卑的道路,问题在于,他自己甚至不明白怎样的道路才是对的,所以,事实上他是在自发探索,这种探索是有可能偏离社会标准的;另外当成人告知的道路行不通的时候,他仍然不得不探索新的奇怪的道路。譬如成人告知努力学习才能成功,而当他努力了若干时间没有取得成功的时候,就有可能寻求新的自己的超越之道,而这种道路,往往不被社会认可。【我这里仍然是援引了其他心理学,来缝补阿德勒心理学说中的某些裂缝。】社会标准,即弗洛姆心理学中的“父性之爱”;溺爱,则与“母性之爱”相关联。出现溺爱,是因为不能解决母爱之爱阶段中“安全”与“自由”的悖论,即它只偏向

13、“安全”一端,而没有指向“自由”(发展);而父性之爱中,同样存在着“自由”与“纪律”的悖论,过度强调纪律会影响个体的自主性、创造力,过度强强自由发展,会导致把纪律视为有害物。但这两种发展趋势,应该都是超越母性之爱(安全为其起点)的父性之爱的指向。【我这里是希望将几个新教育心理学关键词联系一下,打通一点。】阿德勒讲有三种儿童(残疾、受溺爱、童年无爱)容易感受到自卑,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儿童会形成不健康的生活目标与生活风格。例如,有疾病的孩子,也可能因疾病而变得异常出色阿德勒本人也是一个例子。他只是说,因为强烈感受到自卑,所以,在他们身上,最能够看出所有儿童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的“自卑与超越”的现象。同

14、时他还提醒我们,受溺爱的儿童容易在社会标准面前退却,没有爱而生活在专横中的儿童,容易冷酷无情,对社会和他人怀有敌意。这里的容易退却或怀有敌意、冷酷无情,都是前面所说的“生活风格”。而生活风格,则主要体现在人处理三种关系上:处理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处理自己的职业问题,处理和异性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我们能够感觉到一个人一贯的生活风格,诸如专横武断善解人意、积极向上消极应对、贪婪索取无私分享、专注专一变化多端这些风格,有些只是中性的不同应对策略,其实相当于性格;有些则是社会标准大力赞同或极力反对的,与社会情感相关。【我这里是在试图打通社会情感与生活风格的问题。】儿童的人格教育第一章 引言阿德

15、勒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问题对成人来说,可以归结为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这对儿童也一样。不过,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儿童尚未成年,给予他们指导就异常重要。其实,成年人有时也需要指导。如果我们愿意,我们完全可以放任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而且,如果他们有万年的时间,且在恰当的环境下发展的话,他们也许最终可以适应现代文明的成年人的行为规范。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生有限。因此,成年人必须关注并引导儿童的成长。但是,这里最大的困难莫过于对儿童的无知。如果说成年人要认识自己及其情感和爱憎的原因,即认识自己,本身就已相当困难,那么,了解儿童,并在掌握丰富知识的基础上去指导和引导他们就更是加倍的

16、难事了。个体心理学专门研究儿童的心理,这不仅因为这个领域本身的重要性,同时还因为我们能够借以认识成年人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个体心理学有别于其他的心理学,它不能容忍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个体心理学集中研究整体人格,并将自己的科学目光投向整体人格对其发展和可能表现的充满活力的追求。从这一立场出发,个体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就是实践知识,因为所谓知识也就是源于对错误和谬误的认识;不论是心理学家、父母、朋友还是个体自己,谁要是拥有这样的知识,谁就马上懂得实际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人格的发展。个体心理学所采用的这种研究方法,使得它的所有论述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按照个体心理学的理解,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的整体人格发动和指引的,因此,个体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的所有陈述都精确地体现了这些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体的行为反映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在引言部分,我试图对个体心理学的观点作一总体性的论述,并在以后各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