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

上传人:自*** 文档编号:78810450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石潭记教学案及设计思路灌云高级中学城西分校 白 卓设计思路:我所设计的教案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做到读通文章,解释字词,疏通文意。鉴于这一目标,我在网上下载了小石潭记的朗读,同时,给学生提供了一些作者柳宗元的常识背景,以便学生初步领会其感情。字词句疏通这一块,考虑到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所以先让学生思考常见文言文知识考察点,学生可能不是很清楚,这一块答案老师可帮助他们归纳。有了这一平台,学生在疏通文意时,就有了把手,知道向哪个方向发展,效果应该较好。第二课时,学生在掌握了文意的基础上,主要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和学生一起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

2、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采用朗诵法、问答法、点拨法结合进行。教学案设计:第一课时小石潭记 柳宗元【点拨导学】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读通文章;2疏通文意,积累常用文言字词。教学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任务探究】背景链接:柳宗元参加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永州,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了其中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记事,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自学

3、质疑1柳宗元 代文学家,字 ,世称 。我们七年级学过他的作品 2利用工具书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隔篁竹 水尤清冽 卷石底以出 为坻 佁然不动 往来翕忽 俶尔远逝 犬牙差互 悄怆幽邃 寂寥 龚古 恕己3.疏通文意4结合语境,解释画线词语: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皆若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 俶尔远逝 潭中鱼可百许头 以其境过清5翻译下列句子: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合作探究归纳文中出现的实词、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现象提示:1) 通假字:下见小潭

4、“见”通“现”2) 一词多义:卷石底以出 “以”:相当与“而”,表承接 以其境过清 “以”:因为 全石以为底 “以”:把3) 古今异义:乃记之而去 4) 词类活用: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凄神寒骨【限时作业】20分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4分篁竹: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犬牙差互: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全石以为底( )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为坻,为屿( ) 明灭可见 ( )卷石底以出( ) 乃记之而去 ( )以其境过清( ) 心乐之 ( )3.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古今异义4分乃记之而去(古: ;今: )小生(古: ;今: )4.翻译句子:4分潭

5、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第二课时小石潭记 柳宗元【点拨导学】教学目标: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任务探究】自学质疑1.文中写了哪些景?找出相关语句。2.文中哪些句子抒了情,请找出相关语句。3.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点拔: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

6、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4.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点拔:“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淑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合作探究1.文中的“动”与“静”。点拨:游鱼的“怡然不动”及“椒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小溪。就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

7、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2.文中的“对比”和“烘托”。点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椒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 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3.文中的“景”与“情”。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遇,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周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

8、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荚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4.文中的“镜头”与“画面”。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用了四十个字,就栩栩如生的描写出了潭中游鱼的美景。 【限时作业】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

9、面的问题。(16分) 小石潭记(节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2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 3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句子: 理由: 4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职业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