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用

上传人:xiao****1972 文档编号:78737141 上传时间:2019-02-15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应用(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章,本章学习内容简介,第二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部分,其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的本质和规律、真理和价值、认识和实践关系的阐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世界观(第一章)在思维领域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关于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即思维领域的观点,它的认识论同历史观一样,始终贯穿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它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真理和价值的客观性等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观点;它从认识的辩证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真理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以及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教学目的和

2、要求:,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的关系。坚持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断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不断增强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素质和能力。,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的本质及规律,真理与价值,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认识的基础,认识运动的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认识和改造世界,实践,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第二章知识结构图示,第一节 认识

3、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关系,价值关系,改造被改造,有用性 效益性,基本的 首要的,(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客体,认识关系,审美关系,认识被认识,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决定,能动的 反作用,(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决定,指导,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4、进。 恩格斯,“鸟 巢”,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三)能动反映论与被动反映论的对立,二、认识的本质,(一)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认识本质上),2、唯心主义先验论 “从思想和感觉到物”,1、唯物主义反映论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反映论:是指确认认识的本质是

5、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认识能力上),世界 不可认识,世界 可认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只有尚未被认识之物,不存在不能被认识之物。,(三)能动反映论与直观被动反映论的对立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直观、被动的反映论,亚理士多德的“蜡块说” 肯定了人类的知识起源于外部世界,约翰洛克的“白板说” 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缺陷 (1)脱离实践考察认识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 辩证

6、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特点 (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 (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三、认识的运动规律,实践,认识,实践,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案例: 科学有多大 法布尔的一次顿悟,一生致力于昆虫研究的法布尔在52岁时举家迁住在一个偏僻的荒石园,为的是最终完成活态昆虫研究的项目。穷困潦倒,眼看一天天衰老,但还有很多研究计划没有开始的法布尔,心中感到难言的痛苦。然而,在一个凉风习习的夜晚,65岁的法布尔手提一盏小灯走出他的“荒石

7、园”时,他看到的情景给了他一个极大的震动。 法布尔挺直身子向暗夜里望去,景物怎么也看不清。小灯的光线向四处散开,几步之外又黑了下来,再远处就是漆黑一团。他看着地上的一块小方砖,为了再看清旁边的一块,他移动着自己的位置,每次移动后,周围仍是一圈狭窄的弱光带,仍然只是隐隐约约地看到眼前的些许景物。这些小方砖究竟是按照怎样的规律一个挨一个组合成整体画面的?无法看清 ,案 例(续),忽然,他心里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震动,这些天来闷在心中的痛苦似乎有了一个清晰的答案。如果整个自然界就是这大片的方砖地,他法布尔不就是这方砖地上的提灯人吗?看清整个方砖地的整体画面的规律,并不是他一个人能办到的事情,一个提灯人办

8、到的只是看清庞大未知体系中的一个点或几个点,并把这些许的发现指给他人。科学,和庞大的未知世界一样大,是没边没沿的东西,没有人能终结和中断科学的伸展。,思 考 题,法布尔的这次顿悟有什么哲学寓意?他的这次顿悟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案 例 点 评,法布尔这次顿悟的问题是“科学究竟有多大?”他感觉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就像在黑夜里那盏小提灯一样,只能照亮一个很小的有限范围,但随着一代代人的继承和发展,人类必定会不断扩充自己的已知领域,说明了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极其有限的,但整个人类的认识能力却是无限的。它让我们保持一种存在的勇气和人生的自信,它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沿着攀

9、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道勇敢地前行 而不能躺在前人的研究成果里安享其成。科学事业需要我们一代代人的无限的努力,科学需要无限的伸展。,案例:“大陆飘移说”的启示,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统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海洋和大陆的产生、变化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直到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德国科学家魏格纳躺在病床上百无聊赖时,被墙上的一副世界地图所吸引。他越看越觉得欧洲、非洲、南北美洲四块大陆可以拼凑成一块,特别是非洲西海岸和南美洲东海岸简直就像一张撕成两半的报纸。之后他就开始搜集资料试图验证自己的设想。于1912年他首次提出大胆的假说“大陆漂移说”。直到1928年他的假说仍被斥为“荒诞的怪论”、“

10、积木游戏”。两年后,他为了继续寻找证据,第4次率领探险队登上格陵兰岛考察,结果死在冰天雪地之中。他的假说也因此销声匿迹。,案 例(续),可是,进入20世纪50年代,沉寂了20多年的“大陆漂移说”因古地磁学的发现而峥嵘再现。利用“大陆漂移说”为基础,采用声呐观测海底地形,利用海洋磁场仪探测海底磁场得出“海底扩张学说”。1965年,在此基础上,“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这一见解的提出,使很长时间被视为待解之谜的“大陆漂移说”的原动力问题迎刃而解。,思 考 题,“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知识“链接”给人以怎样的启示?,案 例 点 评,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启

11、示是认识的反复性。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过程,说明了人的认识是从生动的直观开始,进而达到抽象思维,也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但是对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获得的,“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这一知识“链接”揭示了认识是复杂的,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一)从实践到认识,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58),(1)区别,定义不同,特征不同,形式不同,感觉:硬!红!甜!,知觉 苹果=红+甜+硬+,表象 再现,感性认识的形式:,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水果,推理:,(个性),(共性),(个性),(共性),感性认识,理性认识,通过感官得到,通过思维抽象得到,表面

12、的、外部的,内部的、本质的,直接性、生动性,间接性、单纯性,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低级阶段,高级阶段,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来源于,(2)联系,这花是红的,感 觉,判断,相互渗透,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60),笫二次飞跃是理论联系实际、改造 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 程,它比笫一次飞跃更重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无限发展,(三)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性(61),1、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2、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受主观条件的限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

13、性和相对性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一、真理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内涵,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观上的唯物论),2、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本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实践。,日心说,地心说,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错误反映。真理和谬误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4-77),(真理观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 是指人类认识按其本性和任务

14、来说,是能够 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真理的发展是无限的、绝对的。 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就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1)真理的绝对性(无条件性、无限性),真理的绝对性:真理内容具有确定性,发展具有无限性,(2)真理的相对性(有条件性、有限性),认识的广度有限,认识的深度有限,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承认认识有待扩展),a2+b2=c2,a2+b2c2,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承认认识有待深化),真理,确定性、 无条件

15、性,绝对性,近似性、 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3)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相对真理包含绝对真理的因素和颗粒,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相对真理处于向绝对真理的辩证转化之中,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每个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此,真理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发展过程,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人类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决定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性认识由相对走向绝对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活动无限向前延伸的过程。,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思考,如何正确

16、对待马克思主义?,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 1.“权威”标准; 2.众人标准; 3.“实用”标准; 4.实践标准。,孔子,亚里斯多德,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权威标准,众人标准,实用标准,胡适,实践标准,马克思,(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从真理的本性上来看 2、从实践的特点上来看,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任何时候的实践都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当时的一切认识。,(二)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只有实践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我的矛无坚不摧!,!?,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如何?,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不能证实或驳倒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