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小卷叶蛾的识别与防治

上传人:极*** 文档编号:78427 上传时间:2016-11-2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豆小卷叶蛾的识别与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豆小卷叶蛾的识别与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豆小卷叶蛾的识别与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豆小卷叶蛾的识别与防治(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豆小卷叶蛾的识别与防治近年来,菜用大豆在长江流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并呈规模化种植趋势,为害大豆害虫种类较多,豆小卷叶蛾就是其中之一。豆小卷叶蛾属鳞翅目小卷蛾科,寄主作物有大豆、豌豆、绿豆、小豆等豆科植物及苜蓿、草木樨等。文献记载该虫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东、台湾等地,而目前在武汉等长江流域地区为害也较为严重。1 害特点豆小卷叶蛾以幼虫食害大豆的叶、花簇、顶梢。初孵幼虫在嫩芽与茸毛间结成丝质隧道出入为害,3 龄幼虫可把豆叶缀合成饺子状,老龄幼虫将顶梢数叶卷成团状,在内为害,最后致顶梢干枯死亡。态特征豆小卷叶蛾成虫体长 6-7 展 14小型蛾类。呈雌雄异型现象,雌蛾前翅棕褐色,斑纹不明显,前缘近

2、顶角处灰白色,外缘顶角下有凹陷;雄蛾前翅淡褐灰色,基斑褐色,中室外侧有一褐色斑,其上方具一大褐斑与基斑断续相连,前缘有 18白色钩状纹。臀角内上方有 3 个小黑点呈直线排列,顶角附近亦有 2 个小黑点。外缘前方稍凹入,后翅灰色。卵椭圆形,中央隆起,具网纹,初产黄白色,孵化前变为黄褐色。老熟幼虫体长 11浅黄色,头部、前胸背板淡褐色,两侧后方各具一黑色楔状纹,腹足趾钩双序全环,臀足趾钩双序缺环。第 10 腹节末端有黑褐色臀栉,上具齿 5。蛹黄褐色,腹部第 2背面各生两列齿,腹末端有臀刺 8 根。活习性在武汉地区 6为田间幼虫为害盛期,成虫有趋光性,昼伏夜出,夜间活动,以晚上 7:000 最盛。成

3、虫有趋化性,喜食花蜜。成虫羽化后立即产卵,单雌产卵量为 105,卵多产在豆叶背面,在豆苗上以第一对真叶产卵最多。卵期 6。幼虫具 5 个龄期,2 龄前不活泼,3 龄后受惊多迅速后退,幼虫历期 11;蛹期 8。在重庆市,越冬代成虫可在蚕豆上产卵为害,4 月下旬发现第一代成虫,6 月上旬发现第二代成虫,可在紫穗槐、刺槐、春大豆和花生上产卵为害。陕西一年发生 4,以幼虫或蛹在豆田 10 右深的土层中越冬,翌年 3月越冬幼虫开始化蛹,4 月上旬发现成虫,由于此时春播大豆还未出苗,故而成虫飞到苜蓿、草木樨等上产卵,并发生第一代幼虫。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发生第一代成虫,迁飞到春大豆田中产卵为害。第二代

4、成虫发生在 7 月中旬至 8月中下旬,为害夏大豆,11 月后全部越冬。豆小卷叶蛾的发生与气候和栽培制度关系密切,多雨年份发生重,夏季干旱少雨发生轻。豆田周围如有豆科的绿肥植物或刺槐、紫穗槐等,可为该虫的发生提供丰富的食料,同时为害也重。2 防治方法农业防治 选用抗虫品种。一般多毛或有限结荚的品种有耐虫或抗虫性。物理防治 利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对有明显为害状的叶片进行人工摘除。化学防治 在幼虫孵化盛期或低龄幼虫为害期用药,隔 10 天 1 次,可控制为害。选用 效氯氰菊酯乳油 2000 倍液、10联苯菊酯乳油 1 500 倍液、氰菊醋乳油 1 500 倍液、氟氯氰菊酯乳油 3 000 倍液、20杀灭菊酯乳油 2000 倍液、地乐乳油 2000 倍液、48%毒死蜱乳油 1 000 倍液、5%氟虫腈乳油 2000 倍液等进行喷雾处理,药液要注意全面周到,特别要喷到叶背面。专利查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农作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