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绘画比较导学案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806172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绘画比较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西绘画比较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西绘画比较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西绘画比较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西绘画比较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绘画比较导学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西绘画比较导学案-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教 学 目 标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山水画以及西方风景画性质、画法、各种艺术风格和独特的艺术传统,有所了解,有所认识,掌握中西描绘景物体裁美术作品时的审美理想与创作手法的不同,从而更进一步理解中西文化的特点, 达到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艺术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目的。 教学重点:中国画家在表现自然风光景物时空间处理上所采取的不同的观察和表现手法。教学难点: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之美。【知识结构】中西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比较点【助学资料】【 透 视 】 是 绘 画 和 其 他 造 型 艺 术 的 专 用 术 语 。 画 家 在 作

2、画 的 时 候 , 把 客 观 物 象 在 平 面 上 正 确 地 表现 出 来 , 使 它 们 具 有 立 体 感 和 远 近 空 间 感 , 这 种 方 法 叫 透 视 法 。【 视 点 】 画 者 眼 睛 所 处 的 位 置 。【 散 点 透 视 】 散 点 透 视 也 叫 “移 动 透 视 ”是 中 国 画 的 透 视 原 理 。 散 点 透 视 的 视 点 是 移 动 的 。可 以 是 多 个 , 画 家 观 察 点 不 是 固 定 在 一 个 地 方 , 也 不 受 视 域 的 限 制 , 而 是 根 据 需 要 突 破 时 间 空 间限 制 , 移 动 着 立 足 点 进 行 观

3、 察 , , 是 一 种 组 织 再 创 造 的 过 程 。【 焦 点 透 视 】 焦 点 透 视 : 是 一 种 单 视 觉 的 观 察 方 法 , 在 观 者 眼 中 , 视 野 中 的 景 物 因 不 同 的 角 度和 距 离 而 变 形 , 愈 远 愈 小 , 借 助 焦 点 透 视 , 画 家 可 以 在 平 面 的 画 布 上 获 得 如 真 如 幻 的 视 觉 效 果 。正 方 体 的 透 视 图 :看 -观察方式画 -表现手法想 -审美追求【 三 远 法 】“高 远 ”, 并 不 是 拘 泥 于 字 面 的 “居 高 望 远 ”。 而 是 : “自 山 下 而 仰 山 巅 ,

4、谓 之 高 远 。 ”也 有 一 种 说 法叫 作 “虫 视 ”, 倒 有 些 故 意 把 自 己 放 在 低 处 的 意 思 , 看 什 么 都 是 高 大 雄 伟 、 气 势 磅 礴 , 视 平 线 也 基 本 上处 在 画 面 的 下 端 , 用 来 描 摹 崇 山 峻 岭 再 合 适 不 过 了 。 北 宋 范 宽 的 溪 山 行 旅 图 就 是 运 用 高 远 法的 典 型 佳 作 。 “深 远 ”则 是 “自 山 前 而 窥 山 后 , 谓 之 深 远 。 ”意 思 就 是 借 给 观 众 一 双 千 里 眼 , 看 得 到 万 水 千 山 , 丘 丘 壑壑 都 浓 缩 在 画 面

5、 的 尺 寸 之 间 。 至 于 视 平 线 则 多 处 于 画 作 的 上 端 , 类 似 于 现 在 说 的 “鸟 瞰 ”。 元 代 黄公 望 的 九 峰 雪 霁 图 , 一 派 群 山 莽 莽 、 溪 涧 回 转 的 无 限 风 光 , 无 疑 都 是 拜 深 远 法 所 赐 。 “平 远 ”的 视 平 线 则 处 在 画 面 的 中 间 或 者 是 中 部 偏 上 的 位 置 , 即 : “自 近 山 而 望 远 山 , 谓 之 平 远 。 ”元代 倪 瓒 的 作 品 多 呈 现 出 这 样 的 视 觉 效 果 , 像 他 的 渔 庄 秋 霁 图 , 三 段 式 构 图 , 表 现 出

6、 太 湖 的 云 水朦 胧 , 精 致 悠 闲 的 小 景 山 水 。 平 远 的 优 势 正 在 于 能 把 南 方 山 水 的 钟 灵 神 秀 和 雅 逸 平 和 , 搬 到 画 面 上 来 。【 西 方 色 彩 学 】原色、间色、复色色彩三要素色彩的冷暖构成物象色彩关系的因素色相明度纯度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色彩基础西方色彩学【青绿山水】山水画的一种,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钩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浅绛山水】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钩勒皴染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浅绛山水画法特点是素雅青淡,明快

7、透澈。【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一个分支,主要是由文人画发展起来的,全部用墨色来画,以用笔,用墨的技法为技巧,墨分五色,浓、淡、焦、干、湿。【 意 境】 追求意境的表现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常以意境美取悦于人。 所谓“意境” ,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中国传统绘画意境的产生,说到底是画面气与势的营造,笔与墨的经营,实与空的置换,心与物的交融。 中国画的意境,就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 意境在中国传统绘画中被称为“画之灵魂” 。 .

8、对意境美的普遍关注和仲爱, 使得中国画升华为艺术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脱离了对意境美的多方面探究, 中国的绘画就只能停留在技术的或者是对自然的简单模写上.一幅画如果没有意境,就不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使人产生共鸣意境是人与自然、物与人、情与景的统一。综合阅读:中西方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中国艺术追求写意性,意在表达其神韵,以线条和水墨作为基本的造型手段,而西方艺术追求写实性,也就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再现,主要以块、面、明、暗和色彩为造型手段。中国古代山水画区别于西方风景画的就是它的写意性,这也是中国绘画艺术最根本的特点。所谓写意,就是偏重于意韵与情趣的表达,并

9、不拘泥于客观对象本质的外貌形态,强调创作者的主观情感的融入。“或强调哲理性的显现,或重视抒情的表达” ,但这种“抒情的表达” 又并不是无本之源,并不是作者的随心所欲,而是在观察客观对象的基础上完成的。当然,中国绘画表现出来的这种偏重主观情感的表达,强调写意性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哲学思想及宇宙人生观紧密相连。西方艺术因为受到基督教的影响,认为: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目的是向上帝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所以西方画家非常注重绘画的写实性。写实性与写意性是相对的。所谓写实,顾名思义即艺术家偏重于客观描写对象的外在特征,把客观对象的色彩、外貌及其所受的光影关系都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

10、西方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关注内容所不同的方面主要在于是否较真实地模仿再现对象,而不是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体验。所以,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可能地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甚至寻找科学的方法,试图更形象、更直接地表现自然。中国画因为使用的是最富有弹力的毛笔和对笔触、水分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所以形成了中国画笔墨不易塑形,笔触变化无究的特点。同时中国山水画主要是依靠水墨和毛笔用“线” 造型,用“线”和毛笔的各式各样的皴擦来塑造各种山石及流水的特性。因此,“线” 在中国山水画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元素。对“线” 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幅山水作品的成功与否。所以想要画好中国画并非一日之功,

11、它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摸索与练习笔墨和线条,以达到十分娴熟,这样才能得心应手地画好一幅画作。因为,每一个画家对生命的领悟都不一样,中国画家把这种对人生的认识与感悟渗透到线条与笔墨之中,最后形成具备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风。西方绘画使用的是与中国画完全不同的油画笔、油性颜料与画布,因为工具与表达媒介的差别,就必然导致中西绘画表现手法的不同。上面说到西方艺术强调写实性,真实的摹写对象,而绘画是二维空间艺术,要想在平面的二维空间中塑造出三维空间来,必须用块面和明暗来表现对象。所以西方风景画不同于中国山水画的“线条”,它用油画笔和颜料表现形体的块面和明暗,加之以色彩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段。西方艺术家认为,必须通过一

12、个个小的块面,才能塑造出接近现实事物具有立体感的对象来,因此西方风景画中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个的“面 ”组成的,加之光影与色彩,来增强画的体积感与真实感。所以我们看到的西方风景画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中国山水画是一种自由的流动式的空间观念,这种空间观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没有固定的视点,可以将不同视点观察到的对象同时组合在画幅中。正如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可见中国画的这种空间观念不是一般的物理空间观念,而是一种置于天地间非常自由灵活的空间表现,所以中国古代山水画,大多山下农舍掩映于群山林野之中、

13、行旅之人漫步于溪桥湖畔边,画中充满着诗情画意,毫不拘泥于现实的空间环境。这就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特殊的透视方法“散点透视法” 。再来看看西方风景画画家力图在平面上塑造出一种立体空间感,逼真的再现对象所处的空间环境,他只是在自然和风景画的空间转化中充当了一个载体的角色。他运用的是带理性的科学分析的焦点透视法,他的这种空间观念是建立在其科学和理性思想的指导下的,是用明暗和透视来表现的。中西艺术的确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审美思想和表现手法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作为人类艺术精神的表现,它们又有着共同之处,完全可以互为借鉴,共同创新协调发展。【巩固练习】作品比较观察方式不同 千里江山图与乡间村道表现手法不同 雪景图与干草车审美追求不同 渔庄秋霁图 干草车【活学活用】2011 年高考基本能力题型(见课件)【本课小结】学生总结本课教师补充(见课件)【拓展延伸】绘画标准讨论,为学习下节课中国花鸟画与西方静物画做好课前准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