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805366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中西习语的相同点在文化中的体现首先,思维与语言的关系犹如母与子的关系。先有人类思维后有语言、图画、音乐等外在表现形式。Language serves as dress of thoughtThoughts are always expressed by words Without thinking, language would be meaningless? 那么,思维又是如何作用在语言形式上的呢?通过研究可知:思维-表现法- 语言具体形式。 现在,我们就来简单分析一下中国人与西方人由历史渊源、地域特性及哲学与文化心理不同而导致的思维的根本差异。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即所谓“靠

2、天吃饭 ”。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The Taoist notion Of following nature is closed related,as in other naturalistic movements,to the idea of fate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行于自然;不违天命、顺其自然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即 Let things remain as they are而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则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美国人说这是

3、moving in endless circles and repeating it over and over again。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 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比如在语言表现法中有回环式: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及递进式表达: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这种思维模式可称为具体一般型表达(Particular-General Pattern)。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它

4、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 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 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从美国前总统里根 (Ronald Reagan)说过的一句话之中我们就可见一斑: I do not believe in fate that falls on us no matter what we do,but,1 do believe in fate that will fall on us if we do nothing(我不相信,无论我们做什么,我们的命运都一样

5、;但是我相 信,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我们的命运是一样的。) 也就是说,He wants us to believe in the struggle,not in the fate诸多此类象美国人热衷于 job-hopping(跳槽),美国人的梦想便是 being a self-made man from rags to riches。再比如,从东方人与西方人做事的动因也可以发现: The Chinese is always described a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 been done beforeAnd the Americ

6、ans a person who does things because they havent been done before(中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有人做过;美国人做一件事是因为这件事以前从未有人做过。)Americans love to try something new mostly because of a belief that newer maybe better( 美国人喜欢尝试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因为他们认为更新的可能是更好的。) 通过研究可知,英语自莎士比亚时代以来有很大发展。英语被誉为理性语言,这与欧美哲学较早与改造、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培根和洛克等一

7、代启蒙哲学家恪守的客观形式化方法(即逻辑论证 )很有关系。British people lo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cause these fields of study bring the excitement of new discovery (英国人热爱科学技术因为它能带来新发现,是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最有力武器。) The love of change is closely tied to faith in improvement培根思维精深周密;洛克的哲理明豁通达,对英语影响极深。 “哲学思辩”(Speculative Philosophy)使他们将英

8、语化为对人类经验 (物理变化经验、2感觉经验、价值经验)理性构建的精辟描述。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培根和洛克等一代理性主义哲学家实质上为英语作了科学规范,以至被称为: “Kings English。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具体型思维,擅长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由果到因、由小到大等。众所周知,地名的叙述便为一例。 由于中西思维模式的迥异,说话的语序就存在很大区别,所以中国式英语频繁出现。举例说明: 我原先打算七月一日去香港旅游,后来不得不取消,这使我很扫兴。 中国学生就常按中文语序脱口而出,使语义重心落在后面。实际上,按英语思维习

9、惯应先概括,将语义重心放在前面,然后分解开来,所以应翻译成 It was keen disappointment that I had to cancel the visit l had intended to pay to Hong Kong On July 1St 再看下面典型的例句:“在全球经济事务中,中国应继续保持一个积极而充满活力的力量,我坚信这是符合我国利益的。 ” 让我们看英语的语序:I strongly believe that its in the interests Of my countrymen that China should remain an active an

10、d energetic power in global economic matters 由此可见,汉语是按时间顺序和逻辑发展关系由先到后、由因到果、由假设到推论、由事实到论证,而英语则相反。 简单句中英汉语序的对比: 中文:主语+时间状语+ 地点状语+ 方式状语+谓语+宾语 我每天早上在室外高声朗读英语 英文:主语+谓语+ 宾语+ 方式状语+地点状语+时间状语 I read English loudly in the open词是语句的基本单位,通常所说的话都是由一个个词构成(陆国强,1983 年) 。在某些人看来,学语言,如英语,就是把一个个的词、词组、短句学好,掌握其读音、拼写及意思,同

11、时掌握一些基本语法,知道如何把一个个的词、词组及短语连接起来。掌握了这些,英语就学得差不多了。其实不然,如果我们只是把单词按字面意义串起来,而丝毫不懂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实际运用中是行不通的。例如: (1)英语中 green with envy 是什么意思?人们忌妒或羡慕时脸色真的变绿或发青吗? (2)英语中说 Paul was in blue mood; Paul(保尔)是什么情绪?高兴、激动、悲哀,还 是什么? 在上列两句中,green (绿)和 blue(兰)都不是指颜色,两个词都有别的意思- 某种文化方面的联想- 从字面上看这种意思不明显。在词典上, green 这个词有“(脸色)变绿

12、”的意思,但 green with envy 是个固定词组,不过表示 “十分妒忌”而已。blue 这个词与mood 之类的词连用表现某种情绪时,表示“沮丧的” 、 “忧郁的 ”,例 2 之意为“保尔情绪低落”。以上两个例子就涉及词的字面意义和联想内涵意义,这就是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目的语(target language)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由此可见,在词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化因素的对比显得尤为重要。二、语言与文化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词汇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在教学中,

13、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 文化 culture 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 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 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3(邓炎昌,刘润清 1989 年)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和折射镜。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窥见该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英语词汇作为英语中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组成部分,最能反映英美文化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学习英语词汇,实际上也是学习西方文化。对于在母语环境下学英语的中国人来说,应该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

14、景影响下,英汉词语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从另一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例如: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 “东风 ”即是“春天的风” ,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 “赤日炎炎似火烧”、 “骄阳似火” 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 、 “温和” 、 “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

15、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学生能体会到莎翁的“爱” 吗? 关于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 、 “狗急跳墙”、 “狼心狗肺”、 “狗腿子”等,尽管近些年来养庞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 地位 ”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

16、来比喻人的行为。如 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 ,Old dog will not learn new 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 ”用 as 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 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宗教信仰有关的习语也大量地出在在英汉语言中。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习语很多,如 “借花献佛”、 “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在西方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美,人们信奉基督教,相关的习语如Go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也有 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英汉两种语言中还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习语,这些习语结构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