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刚** 文档编号:77439427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8.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庆市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庆市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庆市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庆市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等七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精校Word版含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七校联考高一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上。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卷交回。第卷 选择题(60分)一、单选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杨宁一认为:“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

2、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这表明西周政治(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C实现了家国一体 D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2“我们民族由于有了严密的继承制度,从而避免了内部的争斗和战争。一些游牧民族本来很强盛,但往往在关键的时候闹分裂。父亲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或者三个儿子抢父亲位子。”材料评论的是(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3有学者认为,秦朝的郡县政府具有中央性,中央指挥郡县如“运诸掌然”(像放在手心里摆弄一样)。以下说法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A郡县机构仿照秦代中央官制设置 B郡县制下中央增强了对地方的控制C郡县制始终适应封建国家治理需要D郡县制彻底根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4据

3、南齐书记载:在凭“世资”取官的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凭借家世获得官位,甚至成为公卿一类的高官。这说明九品中正制( )A为新生政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 B为平民入仕开辟了一条便捷途径C不利于社会各阶层之间合理流动 D使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5某朝一官员通过贿赂企图任宰相,皇帝同意了某官员的请求,并下诏“某可任宰”。时任某部门的给事中行使职权,驳回诏书,依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门下省B宋朝参知政事C明朝内阁 D清朝军机大臣6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派文臣任知州”“设置通判”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 )A汉朝

4、B明朝 C唐朝D北宋7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天子理万物,不能独为,责之中书,中书,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其事权不可不专。”这反映了元代( )A皇权与相权的平衡 B分割相权加强君权C君主专制制度强化 D宰相权力相对扩张8王其榘认为:“明代的内阁,不过是皇帝御用的一个拟定朝廷政令文件的文书房阁臣是皇帝选用的代言侍臣”。材料表明( )A内阁是中央一级的决策机构 B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C内阁首辅与宰相地位一致 D内阁拥有批红决策的权力9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雍正时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军机处的设置 B

5、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南书房的制约 D宰相制度的重建10汉、魏时,州郡长官可以自行选用僚佐(协助办事的官吏);北周、北齐以来,州郡僚佐已归吏部选授,隋更确立制度,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这说明( )A官员素质日渐提升 B行政效率日益提高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官僚机构渐趋膨胀11柏拉图说:“社会中没有知识、没有教养、没有政治智慧的下层群众掌握政治权力,政治生活的狂热使得他们很容易丧失理性,进而做出草率的、不合理的政治决策。”作者意在说明雅典民主制度( )A使得妇女能够参与政事 B具有直接民主制的弊端C破坏了公民参政积极性 D导致城邦多数人的暴政12罗马法规定:“被继承人死亡时,财产由最近的继承人

6、所有,凡是权利相等的人,包括妇女都可均分。死者有权在生前指定朋友作为遗产分割人。”这体现了罗马法()A保护公民的财产所有权 B打破贵族对法律的垄断C保留了原始野蛮的习俗 D规定妇女享有政治权利13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当时英国首相艾登联合法国、以色列,准备用武力赶走纳赛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并不支持动武,但她只是问:“你们确定这样做明智吗?”最终,英国还是卷入了战争。这说明英国女王()A仍可制约首相B已经统而不治C拥有外交大权 D主张和平外交 141841年,墨尔本首相在内阁会议上说:“我们还有一件事情没有达成共识,就是我们对外说什么?到底是降低农作物的价格好,还是

7、保持价格不变好呢?我实际上不在乎哪一个好,我在乎的是,不管我们对外说什么,我们要说同样的话。”这番话表明英国内阁( )A需要对议会负责B成员间没有分歧C掌握国家行政权D实行集体负责制15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以来,白宫核心政治圈一直处于高调频繁的人事变动之中。如上任仅23天的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被总统免职。特朗普总统此举( )A违背了1787年宪法 B会受到国会的弹劾C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D破坏三权分立体制16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总统有权召开两院的特别会议。在会议的闭会期间,如果两院有绝对多数要求开会,总统也必须召集两院。这说明( )A总统控制议会 B总统没有实权C总统与议会相互制约 D总统权力

8、受到议会的限制17德意志帝国皇帝有权任命帝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材料反映了1871年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B政治制度的严重倒退 C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D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18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都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这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获得水久居住权B获取巨额战争赔款C要打开中国市场D扭转对华贸易逆差191856年常住上海的外国人总数为200多人,但当年仅英国领事处理的刑事案件就有503起,共有630名英国人涉案。这种处理案件的方式,是因为英国具有( )A领事裁判权B片面

9、最惠国待遇C居住和租地权D军舰“巡查贸易”权20传教土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1资政新篇批判重农抑商,尊重科学技术,提倡兴办企业,主张工商牟利,鼓励私人资本。这说明资政新篇( )A符合太平天国实际B顺应历史发展潮流C继承天朝田亩制度D注重农民阶级需求22“是役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

10、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铃制。中国乃不国矣。”与此役相关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3历史学家蒋廷黻认为: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因此,它的“惨败是极自然的。”这表明义和团运动( )A不具有爱国性B具有时代先进性C目标不太清晰D指导思想不科学24某学者认为,“这场革命,以近代的西方政体模式,取代中国古老的政体。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国会(或称议会)、总统、内阁、法院行使国家权力。”这场革命是指(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国民大革命D新民主主义革命25“巴黎的和会,各国都重本国的权利,什么公理,什么永久和平,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

11、都成了一文不值的空话”。为此,五四运动提出了(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 B“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C“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口号 D“公理战胜强权”的口号26“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后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瞻仰中共一大会址引起热烈反响。下列关于中共“一大”的表述,正确的是( )A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B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C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D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27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B

12、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D抗日战争28下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表(据王奇生的党员、整理而成),这一现象( ) A促使孙中山改组国民党B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C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D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29某学生进行了抗日战争期间有关日军暴行的研究性学习,在众多的材料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当年受害者的控诉材料B历史专著中对“南京大屠杀”的描写C侵华日军撰写的回忆录D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拍的新闻照片30刘伯承曾说:“我军深入到敌人(国民党)的战略纵深地带,在无后方依托的条件下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壮举。”此次“壮举”()A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上消灭国民党的主力D完成了收复失地的任务第卷 非选择题(40分)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