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77439123 上传时间:2019-02-08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冯骥才),你知道中国哪些 传统节日?,春节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春节的来历,在我国大约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 http:/ 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 五代时,西蜀的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提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

2、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春风送福 喜气临门 春回大地 日暖人间 门门喜气 户户春风 人勤春来早 家和喜事多,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 芝兰绕阶 黄牛耕地 翠柳迎春 桃李满目 千里绿 春绣锦 座凝香 万山金 新春对联 教师办公室对联,爆竹 唐朝,鞭炮又被人们称为“爆竿”,大概是将一支较长的竹竿逐节燃烧,连续发出爆破之声。后来,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试验,发现硝石、硫黄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北宋时,民间已经出现了用卷纸裹着火药的燃放物,改名“爆仗”,后又改为“鞭炮”。,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

3、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宋)欧阳修,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在西汉就存在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灯谜,即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

4、。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代,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和狐狸猫狗仿佛,既非家禽又非野兽; 诗也有,词也有,论语上也有,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却是妙文.,梅超风(食物品牌) 邮筒坏了(成语) 中国谜语大会 http:/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 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杜牧,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

5、村。 清明节雨,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清明雨,人断魂。 酒何处?杏花村。,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起源?,2005年10月,韩国率先申报“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佩香囊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为什么丽水人端午吃卷饼 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时候,一开始招募的兵勇都是处州人和绍兴人(至今丽水仍有两条街,一条叫继光街一条叫大猷街,是纪念戚继光和俞大猷的)。那时为了不影响行军速度,一边行军一边可以吃饭。于是为将士准备了卷饼。到后来丽水为了纪念戚继光端午就有

6、了吃卷饼的风俗了。,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 唐高祖李渊曾于中秋之夜设宴,与群臣赏月,并一起分享吐蕃商人进献的美食一种有馅且表面刻着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图案的圆形甜饼。这便是后世“月饼”的始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

7、,也叫重九.,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醉花荫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冬至,冬至俗称“冬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

8、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这“九九”之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湖南) 冬至是头九,两手藏袖口; 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 三九二十七,见火亲如蜜; 四九三十六,关住房门把炉守; 五九四事务,开门寻暖处。 六九五十四,杨柳树上发青绦; 七九六十三,行人脱衣衫; 八九七十二,柳絮满地飞; 九九八十一,穿起

9、蓑衣戴斗笠。,九九消寒图是中国北方的一项民俗,与数九的民俗密切相关。九九消寒图由明代开始出现过很多种形式,其中一种是双钩描红的书法“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均为繁体字,而且各是九划,从冬至开始每天填写一划,直到数九结束春回大地,,画九就是从冬至这天气,画一枝素梅,枝上画梅花九朵,每朵梅花九个花瓣,共八十一瓣,代表“数九天”的八十一天,每朵花代表一个“九”,每瓣代表一天,每过一天就用颜色染上一瓣,染完九瓣,就过了一个“九”,九朵染完,就出了“九”。,二月二,龙抬头 青龙节中和节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 每逢农历的二月初二,主管云雨的神龙王就会“抬头”;从那天往后,雨水会

10、逐渐增多起来。,三月三,汉族及多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时在农历三月初三。 古称上巳节。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王羲之鼎鼎大名的兰亭集序就是写的一次文人雅士从事禊的活动。,景宁三月三,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 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

11、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惟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七夕节 中国情人节?,七夕节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日本七夕节,明治维新后改为7月7日。 韩国七夕最具代表性的风俗就是祈求织女星,希望自己也跟织女一样有着灵巧的手、织布织得更好。当天早晨妇女们把香瓜、黄瓜等瓜果放在桌子上磕头祈求,让女人们织布的手艺越来越好。韩国七夕的另一个重要事宜就是祭祀,祭祀可分为家庭祭祀和集体祭祀两种。,古诗十九首

12、之一 (汉)佚名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中国四大传说故事 牛郎织女 白蛇传 孟姜女哭长城 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元节 在梁武帝时已有,至宋代定型成熟。 在20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人们传承着以家为单位的祭祖习俗,祭祖先、荐时食的古老习俗直至民国时期仍然是乡村中元节俗的首要内容。抗战胜利后,各寺庙还增加祈

13、请佛力普渡“抗战阵亡将士“英灵。20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现代女作家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来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

14、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材料一:现在,在青少年当中,很多人没看过龙舟,没听过唢呐,不认识艾草、菖蒲,对清明节的祭奠也不以为然;然而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 材料二:西风东进,洋节流行,奉为时尚。据调查,在中国人喜欢的洋节中,排名前几位的是:圣诞节、母亲节、情人节、愚人节。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其动机大致如下:表达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凑凑热闹,轻松一下;为了“赶时

15、髦”,在世界多元文化不断交汇的今天,你觉得洋节在中国是应该摒弃,还是应该保留?请发表你的看法。,传统节日是家庭、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如何过好传统节日推动文化传承?怎样踩准现代人的心理预期 ,让中国传统节日“味道”浓郁,甚至变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时尚? 大多数人认为应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并罗列出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各个节日的魅力所在。而一些评论指出,我们的传统节日其实不缺少吸引力 ,只是缺少一件“时尚马甲”,缺少“包装”。,传统节日只剩下放假和吃饭?,春节甚至还成为了美国纽约的法定节日,是纽约州公共节日中唯一的亚裔节日。,我们的传统节日基本是农耕社会时期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比如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都是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过节时都会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年轻人要礼拜老人,要举家团聚共吃团圆饭,走亲串友也都是亲人关系。而西方国家则是一群陌生人在一起狂欢。此外,我们的节日还体现着一个“食文化”的习俗,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比如吃饺子、粽子、月饼、元宵等。,西方的节日则更多的表现出互动性、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的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都是如此。这与我们中国节日的封闭性、家族性恰好相反。至于吃的方面,西方节日也没有太严格的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