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害三叶草菌核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害三叶草菌核病(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病害 三叶草菌核病菌核病是三叶草上重要病害,各种植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牧草产量。症状在秋季表现为地上部的叶片、叶柄和茎上出现褐色病斑,很快软腐。次年春天,三叶草萌发时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病株生长缓慢,叶片卷曲,色淡并带有淡紫色。茎基、根颈及根部变褐、腐烂,潮湿条件病株很快死亡,病部出现白色絮状霉层。当土温升高、湿度减少时,病组织表皮脱落或表现为干腐,其上霉层变致密,并逐渐形成白色团块,后转为黑色粒状物,即菌核。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可形成于病组织表面或内部,表层为黑色拟薄壁组织,内部由白色疏丝组织构成,直径约 3分布于土表至地下,7的地下器官或土壤中,也可深达20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黄褐色
2、至棕褐色,具柄,呈漏斗状,顶部初闭合,成熟后展开呈碟状或浅杯状,盘上由子囊或侧丝紧密排列构成子实层。子囊圆筒状,1602部 8 个子囊孢子排成一列或二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为 14病特点病原菌的侵染循环开始于秋季或初冬,此时存在于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的菌核萌发出子囊盘,成熟的子囊盘强力弹射出子囊孢子。一个子囊盘可形成 10 万个以上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放射可持续数周时间,射程约 4子随风传播,至寄主的叶片或叶柄进行侵染。由气孔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寄主。菌丝在寄主体的细胞内或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毒素和酶,杀死寄主组织并使之分解,造成病株软腐或萎蔫。冬季,病原菌以休眠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也
3、可以菌核越冬。雪层厚时,寄主体内的菌丝仍可活跃生长,使病害继续发展和蔓延。次年春季被害植株的病组织上便产生大量菌核,越夏。到秋季,菌核萌发,又开始下一个侵染循环。菌核萌发前,需要休眠至少 4 周。菌核还往往混于种子中传播。病害侵染也可发生于地下,由菌核直接萌发出的菌丝进行侵染。此病在凉爽潮湿气候条件下发生,流行。适宜病害发展的温度范围为 13夏季气温升至 25上,病情停止发展。菌核萌发适温为 16。土壤 最适于此菌生长,但病菌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很广。砂壤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尿素可抑制菌核的形成。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2)加强田间管理。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性;多雨季节注意排水,避免草地积水;草地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集中处理;秋季刈割后耙地或放牧,使菌核埋入土表 5下,可抑制其萌发产生子囊盘,重病草地应深犁,并在 4内不种植主要寄主植物。(3)药剂防治。及时喷药保护,常见的乙烯菌核利,能使菌核细胞破裂。市售的 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每 667量75水喷雾,每周 1 次,连用 3,基本可以控制。还可选用 25%扑海因悬浮剂,每 667量 66水喷雾,同样能收到防治效果。常用药剂乙烯菌核利、农利灵、扑海因 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