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原理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71026 上传时间:2017-05-14 格式:DOC 页数:57 大小:8.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感器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传感器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传感器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传感器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传感器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感器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感器原理(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黄 敏 姜丽波陕西科技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2012. 10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2目 录实验一 热电偶测温 8实验二 应 变 片 性 能 及 电 桥 (设计性实验) 12实验三 半导体应变片性能检测 16实验四 霍尔式传感器直流激励特性 20实验五 压电传感器动态特性实验 22实验六 差 动 变 压 器 性 能 检 测 24实验七 磁 电 式 传 感 器 性 能 检 测 27实验八 差动变面积电容传感器特性 29实验九 电 涡 流 传 感 器 静 态 性 能 检 测 31实验十 扩散硅压力传感器实验 33实验十一 光电器件特性测量(一) 36实验十二 光电器件特

2、性测量(二) 40实验十三 光纤位移传感器实验测量 45实验十四 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特性实验 49实验十五 温度变送器的校验(设计性实验) 51附录:铂电阻分度表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3实验仪简介CSY 传感器系统实验仪上采用的大部分传感器虽是教学传感器(透明结构便于教学)但其结构与线路是工业应用的基础。实验帮助广大学生加深理解课本知识,学会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具有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指导书每个实验中都有注意事项。希望学生认真阅读,谨慎操作,否则容易引起器件损坏。实验仪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传感器安装台、显示与激励源、传感器符号及引线单元、处理电路单元。传感器安装台部

3、分:装有双平行振动梁(应变片、热电偶、PN 结、热敏电阻、加热器、压电传感器、梁自由端的磁钢) 、激振线圈、双平行梁测微头、光纤传感器的光电变换座、光纤及探头、小电机、电涡流传感器及支座、电涡流传感器引线 3.插孔、霍尔传感器的二个半圆磁钢、振动平台(圆盘)测微头及支架、振动圆盘(圆盘磁钢、激振线圈、霍尔片、电涡流检测片、差动变压器的可动芯子、电容传感器的动片组、磁电传感器的可动芯子) 、半导体扩散硅压阻式差压传感器、气敏传感器及湿敏元件安装盒、热释电传感器、光电开关、硅光电池、光敏电阻元件安装盒,具体安装部位参看附录。显示及激励源部分:电机控制单元、主电源、直流稳压电源(土 2V 一土 10

4、V 分档调节) 、F/V 显示表(可作为电压表和频率表) 、动圈毫伏表(5V500V) 、音频振荡器、低频振荡器、土 15V 不可调稳压电源。实验主面板上传感器符号单元:所有传感器(包括激振线圈)的引线都从内部引到这个单元上的相应符号中,实验时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包括激励线圈引入低频激振器信号)按符号从这个单元插孔引线。处理电路单元:电桥单元、差动放大器、电容变换放大器、电压放大器、移相器、相敏检波器、电荷放大器、低通滤波器、涡流变换器等单元组成。CSY 实验仪配上一台双线(双踪)通用示波器可做几十种实验,也可以利用传感器及处理电路开发实验项目。二、主要技术参数、性能及说明(一) 传感器安装台部

5、分:双平行振动梁的自由端及振动圆盘下面各装有磁钢,通过各自测微头或激振线圈接入低频激振器 Vo 可做静态或动态测量。 应变梁:应变梁采用不锈钢片,双梁结构端部有较好的线性位移。 (或采用标准双孔悬臂梁传感器应变梁) 。传感器:1差动变压器(电感式)量程:5mm,直流电阻:5-10。由一个初级、二个次级线圈绕制而成的透明空心圈,铁芯为软磁铁氧体。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42电涡流位移传感器量程:1mm,直流电阻:1-2。多股漆包线绕制的扁平线圈与金属涡流片组成。3霍尔式传感器量程:2mm,直流电阻:激励源端口 800-1.5K;输出端口 300-500。日本 JVC 公司生产的线性半导体霍尔片

6、,它置于环形磁钢构成的梯度磁场中。4热电偶直流电阻:10 左右。由两个铜一康铜热电偶串接而成,分度号为,冷端温度为环境温度。5电容式传感器量程:土 2mm。由两组定片和一组动片组成的差动变面积式电容。6热敏电阻半导体热敏电阻 NTC:温度系数为负,25时为 10K。7光纤传感器由多模光纤、发射、接收电路组成的导光型传感器,线性范围2mm 。8半导体扩散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量程:10KPa(差压)供电: 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 MPX 型压阻式差压传感器。9压电加速度计PZT-5 压电晶片和铜质量块构成。谐振频率:10KHz,电荷灵敏度:20PC/G。10应变式传感器箔式应变片电阻值:350、应变

7、系数:2,平行梁上梁的上表面和下梁的下表面对应地贴有片应变片,横向所贴的两片为温度补偿片。11PN 结温度传感器利用半导体 PN 结良好的线性温度电压特性制成的测温传感器,能直接显示被测灵敏度:2.1mV。12磁电式传感器0.211000 直流电阻:300,由线圈和动铁(永久磁钢)组成,灵敏度 0.5/M/S13气敏传感器 MQ3(酒精):测量范围:502000PPM。14湿敏电阻高分子薄膜电阻型():几兆 一几 K;响应时间:吸湿、脱湿小于 10秒。湿度系数:0.5;测量范围:1095,工作温度为 050。15光电开关:反射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516光敏电阻:CDS 材料:几 一几

8、M17硅光电池:SI 日光型18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远红外式(二)信号及变换1电桥:用于组成直流或交流电桥,提供组桥插座,标准电阻和交、直流调平衡网络。2差动放大器:通频带 010Hz。可接成同相、反相,差动结构,增益为 1100 倍的直流放大器。3电容变换器:由高频振荡,放大和双电桥组成的处理电路。4电压放大器:增益约为倍 同相输入。通频带 010 KHz。5移相器:允许最大输入电压 10Vpp 移相范围20(5时)6相敏检波器 可检波电压频率:010KHz。允许最大输入电压:10VP-P 极性反转整形电路与电子开关构成的检波电路7电荷放大器:电容反馈型放大器,用于放大压电传感器的输出信号。8

9、低通滤波器:由 50z 陷波器和滤波器组成,转折频率 35Z 左右9涡流变换器:输出电压181(探头离开被测物) ,变频调幅式变换电路,传感器线圈是振荡电路中的电感元件10光电变换座:由红外发射、接收组成。(三)二套显示仪表数字式电压频率表:位半显示,电压范围(0V 、020V ,频率范围 3Hz-2KHz。10 Hz20KHz,灵敏度50mV。指针式毫伏表:85CL 表,分 500 mV、50 mV 、5mV 三档,精度 2.5。(四)二种振荡器音频振荡器:0.4 KHz10KHz 输出连续可调,pp 值 20V,输出连续可调,180、0 反相输出,LV 端最大功率输出电流 0.5。传感器原

10、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6低频振荡器:30Z 输出连续可调,值0V 输出连续可调,最大输出电流0.5,端可提供用做电流放大器。(五)二套悬臂梁、测微头双平行式悬臂梁二副(其中一副为应变梁,另一到副在内部与振动圆盘相连) ,梁端装有永久磁钢、激振线圈和可拆卸式螺旋测微头,可进行位移与振动实验(右边圆盘式工作台由“激振 ”带动。左边平行式悬臂梁由“激振 ”带动) 。(六)电加热器二组电热丝组成,加热时可获得高于环境温度左右的升温。(七)测速电机一组由可调的低噪声高速轴流风扇组成,与光电开关、光纤传感器配合进行测速实验。(八)二组稳压电源直流15,主要提供温度实验时的加热电源,最大激励 1.5,2V10V

11、 分五档输出,最大输出电流 1.5,提供直流激励源。(九)计算机联接与处理数据采集卡:十二位转换,采样速度 10000 点/秒,采样速度可控制,采样形式多样。标准 RS232 接口,与计算机串行工作。良好的计算机显示界面与方便实用处理软件,实验项目的选择与编辑、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分析与比较、文件存取打印。使用仪器时打开电源开关,检查交、直流信号源及显示仪表是否正常。仪器下部面板左下角处的开关为控制处理电路 15的工作电源,进行实验时请勿关掉,为保证仪器正常工作,严禁 15电源间的相互短路,建议平时将此两插口封住。指针式毫伏表工作前需对地短路调零,取掉短路线后指针有所偏转是正常现象不影响测试

12、。注意:本仪器是实验性仪器,各电路完成的实验主要目的是对各传感器测试电路做定性的验证,而非工业应用型的传感器定量测试。各电路和传感器性能建议通过以下实验检查是否正常。1应变片及差动放大器,进行单臂、半桥和全桥实验,各应变片是否正常可用万用表电阻档在应变片两端测量。各接线图两个节点间即一实验接插线,接插线可多根迭插,为保证接触良好插入插孔后请将插头稍许旋转。2热电偶,接入差动放大器,打开“加热”开关,观察随温度升高热电势的变化。3热敏式,进行“热敏传感器实验” ,电热器加热升温,观察随温度升高,电阻两端的阻值变化情况,注意热敏电阻是负温度系数。4结温度传感器,进行结温度传感器测温实验,注意电压表 2V 档显示值为绝对温度。5进行“移相器实验”用双踪示波器观察两通道波形。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76进行“相敏检波器实验” ,相敏检波器端口序数规律为从左至右,从上到下,其中端为参考电压输入端。7进行“电容式传感器特性”实验,当振动圆盘带动动片上下移动时,电容变换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