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7672257 上传时间:2017-09-2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2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享受语文,享受学习引领教师把握新课程蕴涵的先进理念,实现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的转型。一、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必须谋求所有适龄儿童平等享受高质量的教育,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充分发展。这一理念有三层含义:一是课程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所谓发展,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课程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整理的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终生

2、学习和创新的能力,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二是面向每以位学生。作为基础教育,面临的任务既要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又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因此,新课程强调面向每一位学生,既是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三是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的发展不能只是某一方面,应是全面、和谐的。那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这一理念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呢?(一) 教学目标要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着眼知识技能,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2001 年教育部颁发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九年义务教

3、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这些目标,是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力争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获得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教师的语文教学,每篇课文、每个课时都应有学生的

4、语文素养三个维度全面发展的目标意识。(二)教学实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教学要把每一位学生都看作是生动活泼的有独立人格尊严的人,既关注他们的情趣生活和情感体验,培养其学习态度,树立其学习信心,又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请看下面的教学片段:师:你们班谁读书最好?(学生推荐一位女生,该生站了起来。)师:请班理读书有困难的同学站起来。(学生的目光集中到一位男生身上,该男生难为情地低着头慢慢站起来。)师:(摸着该男生的头,问站着的一位女生)他读书一定能超过你,你信不信?女生:不信!(师带着该男生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的第一句话,读了三遍,男生读得

5、很好。)师:(问女生)他这样认真地努力下去能超过你吗?女生:(激动点点头)能!(男生充满自信的坐下)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使具有不同身心条件和背景的学生都有接受语文教育的机会,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激励,增强信心!(三)教学实施要关注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过去的教学比较重视学生说写的结论,对学生学习过程关注不够,看不到学生的发展。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是教师的提问,学生回答。题目容易,个别学生答过即过;题目难,教师像挤牙膏似的的逼问学生,直到有一位答对了便过。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没有过程,看不到发展,看不到教学的价值所在。而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应该展示学

6、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会学到会学过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爬天都峰一课,课文讲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一位素不相识的小姑娘,来到黄山风景区的天都峰下,都犹豫了,但双方都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产生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结果这一老一少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课文的 35 节,写的是这一老一少在天都峰脚下的对话,也是他们善于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的具体描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有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首先用大屏幕出示 35 节,征求同学们用什么方法学习的建议。因为三段话的突出特点是人物对话,因而同学们选择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习。接着,教师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三人一小组合作学习。之后交流评价学习的成果。此时,

7、学生分角色朗读,只达到了正确、流利,但感情没读出来。怎么读才能读出感情呢?这是应让同学们感悟的学习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知道了原来读书时应边读边想,具体到这三小节课文,即当读到人物话语时,要想想人物说这句话时是怎么想的。学生领悟到这些,再让他们小组合作学习,便发现学生会读了,也读好了。二、树立新的课程观 长期以来,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和个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更改课程,教师的任务只是按照教材教学,课程与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这样的课程是封闭的、僵化的、外在于人的,限

8、制师生生命力、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这次课程改革给课程以科学的定位,它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 ,更是“体验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是课程的主体。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观的变革必然带来教学的根本性变革,为此,教学应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语文教学落实新课程观这一理念,应该在哪方面转型呢?(一) 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有多丰富,语文学习资源就有多丰富。第一,应充分发掘教师自身的资源。

9、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教师的人格影响着学生的人格;二是教师的视野和能力影响着学生的视野。这要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第二,充分发掘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学生本身的知识与经验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重要作用,对于同伴也是一种资源。通过交流与倾听,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中整合,在交往中探索生命意义、创造人生体验和生活智慧的生命活动的目的。第三,发掘学生生活世界中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反映学生眼中自然世界的自然性资源,也有学生对社会生活认识的社会性资源。这些资源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0、因为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 和完整文化。所以,教材已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的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语文学习的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就课本教课本,扮演的不是教材的传递者、执行者。教师应当基于师生的经验,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推动课程内容持续地生成和变化。如传统的阅读教学,师生只是围绕选文本身的字、词、句、段、篇进行活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课内讲读的还是选文本身的语言,课后练习的是选文中涉及到的字、词、句基础知识。而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课本提供的选文只是教学的一种凭据,凭借选文,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

11、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过去围绕文本安排的预习,现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自主观察、调查体验,也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课内文本的解读,师生可以与课前的体验和占有的资料联系,使之自主构建。对于课后的机械练习,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练习趣味化、使知识有机械地转化为能力,使课本内容的学习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培养。(三) 课堂教学生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即: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

12、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里强调的是课程内容要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既课程生活化的问题。课程生活化的实现,离不开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应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知识为中心的,它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第一,课程内容既要关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又要关注学生的可能生活世界。德国学者卡西尔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理想与事实”“可能性与实现性”等方面。人的生活世界的根本特征就在于,他就是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中,总是向

13、可能性的方向前进。课堂教学的生活,要引导学生去构建个体的可能生活。第二,课堂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拓展课堂时空,把过去、现在、未来的有关知识浓缩在一起,供学生阅读;另一方面可以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到图书馆、大自然中去。如学习有关春天内容的课文,又正值春季,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到田野踏青,寻找春天的足迹,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课堂中的语文教学,因为其内容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所以也要将生活经验与文本发生联系。三、注重教学过程,实现语文教学转型对教学的理解,传统教学观把它看成是教师有目

14、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由此可见,交往是教学的本质。所谓交往,是主体之间进行教学的相互活动,它反映的不是人与自然或人与物之间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主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能够相互认同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

15、中相对独立和相互平等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二者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课堂上学生不能以平等、自由、自主和全面发展的主体而存在,主体与主体的关系降格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课堂教学中的交往被异化。这种异化交往的实质是一种虚假的交往。具体来说,有这几种表现:一是形式上的交往,既只有交往的形式,而无实质内容。如课堂上,一位学生对某一个问题作出了正确的解答,老师明明知道其他同学都清楚该生的回答是正确的,教师仍然追问:“他回答的对不对啊?” 学生则齐答“对” 。二是不平等的交往。一种情况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交往被少数人所独享;另一种情况是

16、教师认为自己比学生优越,对学生耳提面命。所有这些,都不是真正意义的交往,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交往双方的期望与需求,无法实现各自的利益与价值。语文教学怎样才能消除课堂交往中的不合理性,建立起合理的交往呢?笔者认为,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转型:(一)从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参与教学的过程。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课堂主角”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主探索,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是要教师行为变成学生的学习行为,而是以教师行为方式参加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照顾差异,调控教学;通过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体验到尊重;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二)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基本职能是“照本宣科” ,无视学习的主体,不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