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2982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议论文正反对比论述式结构模式【模式解读】正反对比式的基本结构:1、在序论部分提出中心论点2、在本论部分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分论点或摆去正反两方面的论据,加以论证,最后进行结论。它的特点是两种看法或论据之间为一正一反的关系,或通过正反对比明辨是非,或通过正反衬比突出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突出深化观点的作用结构常式标题:命题或制拟 引论:提出论点 本论:证明论点正面论证:论点论据小结 (两层对照)反面论证:论点论据小结结论:简评照应【例文引路】学然后知不足河水来到浩瀚的大海,就会望洋兴叹,感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井底之蛙跳出井底,看到无垠的天宇,就会自惭孤陋寡闻;我们通过学习

2、,就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学习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加谦虚地去学习。不断的学习过程就是对知识领域不断开拓的过程,每开拓出一片知识的荒地,就可以种下一片智慧的种子,以努力作阳光,把汗水作基肥,智慧的种子就会生出智慧之芽,开出智慧之花,结出智慧之果。随着知识的逐渐积累、增多,就会发生从量到质的变化,从狭小的知识境界到更广阔的知识境界的升华。人们常说,“登高”便可以“远望”,远望才能够开阔视野。在知识的海洋里,知识境界愈高,视野就愈开阔;视野愈开阔,就愈觉得自己掌握的知识不过“大海之一滴”而已,于是便愈知己之不足;愈知己之不足,

3、便愈是谦逊虚心,学习起来便愈是勤苦,所以他达到的知识境界就愈高。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总是自高自大,不可一世。其实,这种人的知识太浅薄不过了,任何博学多才的人都不会自满自足。学习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这种人即便有满腹的才学,也会像高空中洋洋自得、自做美梦的云雀一样,从虚幻的云雾中坠落下来,摔在现实的岩石上。不是吗?夜郎自大的清王朝,以“天朝”自居,不愿意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闭关自守,结果使中国变成一个匍匐在洋人铁蹄之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不学无术,自高自大,同样是我们做学问的劲敌。由此看来,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谦自励,才能在探求知识的道路上

4、永不知足,永远进取。(本文作者张明厚,考入北京大学)( 本文结构)标题:学然后知不足引论:类比引论法类比体河水望洋兴叹 井蛙自惭孤陋本论: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学习能使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正面说理比喻论证以拓荒比学习层进论证八个“愈”字 正面举例 (无)反面论证反面提出论点不学习的人看不到自己的不足而自高自大 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云雀之喻反面举例清王朝闭关自守结论:我们只有在学习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自谦自励,永远进取学然后知不足雄鹰只有当它搏击蓝天时,才知道天空是多么辽阔,而自己又是多么的渺小;小溪只有在奔入大海时,才知道海洋是多么宽广,而自己又是多么微不足道;同样,一个人只有当他学得愈多时

5、,才知道学海无涯,而自己学到的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罢了,他才懂得要永无止境地进取,用句古人的话说,就是“学然后知不足”。有些人往往不愿意学习,不愿学习当然就与未知领域接触得少,也就不知道未知领域是多么深远奥妙,自然不会感到自己的不足,反而以为自己还很有知识。这正如井底之蛙,不愿跳出井口,不知天高地厚而自鸣得意。我国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早年以文章著名,被誉为“江南才子”,后来他不思进取,不愿继续学习,最后留下了“江郎才尽”的笑话。我国古代还有这样一则寓言,讲的是一个楚国人学习驾船的故事。起初他的师傅在平静的水面教他,不几日,他便能操舟自如。于是他以为自己“尽操舟之术”,不愿继续学习,就辞别了师傅

6、。后来他驾舟到江里去,江里浪涛翻滚,他只落得“四顾胆落,坠桨失舵”。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深入学习就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就不能真正掌握一门知识。相反,学习就能使人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学得愈多,就愈感到不足。著名科学家芝诺曾经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他用一个圆的内部来表示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而用圆的外部表示未知的知识,他说一个人知识越多,这个圆就越大,这个圆的周长也就越大,与未知域的接触也越大。因此,他对他的学生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不知道的东西比你们多些。”这位科学家正是始终不满足,不断地进取,才在科学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学然后知不足,首先必须学,而且要不断地学,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较多

7、的知识,才能更感到自己的不足,也只有永不满足,才能促使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鲁迅先生说:“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列宁说:“最有害的,就是自以为我们总还懂得一点什么。”巴甫洛夫说:“你们在任何时候也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管别人怎样器重你们,你们总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没有知识。”这些教诲,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要不断进取,永不满足。朱熹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把知识比作那渠中的清水,那么学习就是知识源泉的源头。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永远流出清澈的泉水,浇灌出智慧的花朵,结出丰收的硕果。(本文作者田绪红,考入清华大学)本文思路结构:引论类比引论

8、法类比体雄鹰搏击蓝天小溪奔入大海本论反面论证反面提出论点不学习也就不会感到不足反面说理比喻论证井底之蛙反面举例江郎才尽楚人学舟正面论证正面提出论点学然后知不足正面举例芝诺的言行正面说理鲁迅语列宁语巴甫洛夫语结论引用:朱熹诗比喻:只有永不满足地学习,才能使知识的源泉永不干涸【小试牛刀】习 惯这是一条千百年来束缚着中国人的枷锁! 这是一头吞噬了亿万个生灵的猛兽!然而,这又是为许许多多人所信仰的至理。劈开他们的头颅,清晰可见的雕刻着两个大字习惯!读书便是“四书五经”,重病便依本草纲目。要出门嘛,好,老规矩,请祭祀祖宗。习惯嘛,这便是习惯,便是信条,根本不必问什么,你所供奉的祖宗是这样过的,你的祖父和

9、父亲是这样过的,至于你自己嘛,好了,不必想了,你的早已成为一堆白骨的大仁大智的祖先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一切循例也就是了。自然,你会心宽体胖,这就是祖宗所赐予的福吧!也许你的祖先们俱已消散,那么,也不妨为自己保持了长久的习惯沾沾自喜:饭前一支烟,饭后百步走。办事则可以翻翻以前的记录,照这样办,是不会出错了。这样也好,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在牌局上施展,而大可不必学傻瓜那样,吃力不讨好,人财两空。这样的生活不知经历了多少年。如同一双魔爪,吞噬了无数人的心灵,养了一群“似太上之忘情”的废物。然而死水也不会没有波澜,总是不断的会有人对这习惯产生疑问,想冲破这以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无数人失败了,被吞食干

10、净。但也终于有些人勇敢地劈开荆棘,历尽千辛万苦,他们留下的,有鲜血和泪,然而也有喜悦开拓者的沾着眼泪的喜悦。千百年来,地球总被认为是方的,是平的,那么那些忠于习惯的人将永远也领略不到哥伦布到达美洲,麦哲伦环航地球的豪情。同样,要是没有达尔文的数十年艰苦的探索,没有他对上帝造人的怀疑,恐怕就将在教堂中手捧圣经来领悟生物的起源了吧!再设想一下,要是没有本世纪初胡适之、陈独秀、周树人、郭沫若等许许多多有志之士冲破旧中国数千年来传统的文言文的束缚,没有他们对新文化、新思想坚定的探索,现在中国的文学又会成为什么样子呢?然而要抛弃旧的习惯,就不免会有牺牲。如第一个打破人心脏禁区的塞尔维斯,一心要向人们揭示

11、行星运行奥秘的布鲁诺,以及为了探索放射性而过早逝去的波兰的玛丽居里,丹麦的罗兹,美国的沃森。但这与那些为习惯所埋葬的人们不同,这些先驱者的英名将永远长存,他们的墓碑将永不磨灭!眼前,我仿佛看见:一盘巨磨碾着一颗颗心脏,在周而复始地转着,转着;一条崎岖蜿蜒的山道,盘旋着通向山顶,两旁却尽是先人留下的鲜血。我愿保存我的心脏,以我的身去攀登,留下那血肉与先驱者相伴。我愿“习惯”这个词永不存在!【答案示例】本文在论证过程中,对照分析了对待“千百个习惯织成的巨网”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对立的行动和不同的结局。正是这种对照式分层论述的方法,使得本文猛烈抨击传统陋习,热情歌颂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的中心论点显得

12、既鲜明突出,又充分有力。【训练提高】题目 1:苦难是一种财富要求:1、任选其中一个题目,完成作文。2、文体:议论文。3、结构模式:正反对比式。4、800 字左右。答案示例:引论:中心论点:苦难是一种财富。本论:正面:人需要苦难,需要苦难的磨练。(勾践卧薪尝胆)反面:温室的幼苗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材料)总结:苦难能磨练出坚强的毅力的超人的勇气。题目 2:说“思”要求:1、任选其中一个题目,完成作文。2、文体:议论文。3、结构模式:正反对比式。4、800 字左右。引论:生活中的两种人:勤于动脑的人;懒于动脑的人。(态度对比本论:不同态度的不同结果(结果对比)不同态度的不同思想根源(思想根源对比)总结:应学习第一种态度,做勤于思考的人(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