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62314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选取氮化硅和二氧化硅作为薄膜材料,借助膜系设计软件对膜系结构进行优化,采用中频脉冲磁控溅射技术进行薄膜制备。利用高反膜透射曲线拟合方法调整薄膜的实际沉积速率,减少膜厚控制误差,在树脂镜片 CR39 基底的凸面和凹面上分别镀制了符合设计要求的红外防护膜和可见光减反膜。镀膜后树脂镜片在420680 nm 的平均透过率大于 95%,在近红外8001400 nm 波段的平均透过率小于 60%,薄膜性能稳定,能够满足红外防护树脂镜片的日常使用需要1)热固性材料 1)普通 树脂材料:(CR-39 ) 学名碳本酸丙 烯 乙酸,或称烯丙基二甘醇酸脂(Dially GlycolCarbonates),是应用最广

2、泛的生产普通树脂镜片的材料。它于四十年代被美国哥伦比亚公司的化学家发现,是美国空军 所研制的一系列聚合物中的第 39 号材料,因此,被称为 CR-39(哥 伦比亚树脂第 39 号)。CR-39 被用于生产眼用矫正镜片是在 19551960 年,是第一代的超轻、抗冲击的树脂镜片。CR-39作为一种热 固性材料, 单体呈液态,在加热和加入催化剂的条件下聚合固化。聚合是一个化学反应,即由几个相同分子结构的单体组成的一个新的聚合体分子,具有不同的长度和性质。作为光学镜片, CR-39 材料性质的参数十分适宜:折射率为 1.5(接近普通玻璃 镜片)、密度 1.32(几乎是玻璃的一半)、阿贝数为5859(

3、只有很少的色射)、抗冲高透光率,可以进行染色和镀膜处理。 它主要的缺点是耐磨性不及玻璃,需要镀抗磨损膜处理。树脂镜片可采用模式压法加工镜片表面的曲率,因此很适用于非球面镜片的生产。 2)中高折射率树脂材料:今天大部分的中折射率和高折射率材料都是 热固性树脂,其发展非常迅速。它们的折射率可以使用以下任意一种技术来增加:改变原分子中电子的结构,例如:引入苯 环结构;在原分子中加入重原子,诸如卤素(氯、溴等)或硫。与 传统 CR-39 相比,用中高折射率 树脂材料制造的镜片更轻 、更薄。它 们的比重与 CR-39 大体一致(在 1.20 到 1.40 之间 ),但色散 较大(阿 贝数 45),抗 热

4、性能 较差,然而抗紫外线较佳,同 时也可以染色和 进行各种系统的表面镀膜处理。使用这些材料的 镜片制造工艺 与 CR-39 的制造原理大体一致。现在 1.67的树脂材料已广泛流行,而且象 1.7 的树脂材料也已在市场上有销售。 视光业的专业人员正不断研制开发新材料,改良原有材料,以期树脂材料在将来获得更好的性能。 3)染色树脂材料:用于制造太阳眼镜镜片的基本上都是聚合前加入染料而制成的,特别适合大批量制造各色平光太阳镜片,同时在材料中加入可吸收紫外线的物质。 现在的一项技术即是使用浸泡在溶有有机色素的热水中,常用的染料有红色、绿色、黄色、蓝色、灰色、和棕色,根据需求可任意调染,颜色的深浅也可以

5、控制,可以将整片镜片染色成一种颜色,也可以染成逐 渐变化的颜色,例如镜片上部深色,往下逐渐减浅,即俗称的双色或渐进色。有机材料的出现,解决了屈光不正者配戴太阳眼镜的问题。 4)光致变色树脂材料:第一代光致变色树 脂镜片大约出现在1986 年,但是直到 1990 年第一代 Transi-tion 镜片面市后,它才真正开始普及。光致 变色效果是在材料中加入了感光的混合物而获得的,在特殊波段的紫外线辐射作用下,这些感光物质的结构发生变化,改 变了材料的吸收能力。这些混合物与的结合主要有两种方法:在聚合前与液态单体混合,或在聚合后渗入材料中(Transition 镜片就采用后一种方法)。光致 变色树脂

6、镜片采用几种光致变色物 质,在最后的制造中使这些不同的 变色效果 结合起来,这使得镜片变色不但迅速,而且不完全受温度的控制。 一种新型的光致 变色树脂镜片已于 1993 年投放市场,这种 镜 片采用树脂材料作片基,用渗透法在镜片的凸面渗透了一层光致变色材料,然后再 镀上一层抗磨损膜,起保护和而磨作用。这项 工艺技术可以使 镜片的变色不会随屈光度数的加深而出现镜片中央与周 围深浅不一的情况,弥补了玻璃变色的不足。再加上片基是树 脂材料,轻且抗冲击,所以这种镜片特别适合用于各种屈光不正者使用。 (2)热 塑性材料(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简称 PC) 热塑性材料如 PMMA 早在五十

7、年代就被首次用于制造镜 片,但是由于受热易变形及耐磨性较差的缺点,很快就被CR39 所替代。然而今天,聚碳酸酯的 发展将热塑性材料带回了镜片领域,并被 视 光业专业人士认可为 21 世纪的主导镜片材料。实际上,聚碳酸酯也不是一种新材料,它大 约在 1995 年就被发现了,但真正在视光领域的使用仅仅是近几年,它在历经了数年的研制和多次的改 进之后尤其是应用于 CD 产业,其光学质量已其它镜片材料相媲美。 聚碳酸酯是直线形无定型结构的热塑聚合体,具有许多光学方面的优点:出色的抗冲 击性(是 CR39 的 10 倍以上),高折射率(ne=1.591,nd=1.586), 非常轻 (比重1.20g/

8、立方厘米),100%抗紫外线(385nm),耐高温(软化点为 140 C/280 F)。聚碳酸酯材料也可 进行系统的镀膜处理。它的阿贝数较低(Ve=31,Vd=30),但在 实际中对配戴者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在染色方面,由于聚碳酸酯材料本身不易着色,所以大多通过可染色的抗磨损膜吸收颜色树脂镜片镀膜三post 三镜片镀膜 一、 耐磨损膜(硬膜) 无论是无机材料还是有机材料制成的眼镜片,在日常的使用中,由于与灰 尘 或砂砾(氧化硅)的摩擦都会造成镜片磨损,在镜 片表面产生划痕。与玻璃片相比, 有机材料制成的硬性度比较低,更易产生划痕。通过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镜片表面的划痕主要分为二种,一是由于砂砾

9、产生的划痕,浅而细小,戴镜者不容易察觉;另一种是由较大砂砾产生的划痕,深且周边粗糙,处于中心区域则会影响视力。 (1)技术特征 1)第一代抗磨损膜技 术 抗磨损膜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当时认为玻璃镜片不易磨制是因 为其硬度高,而有机镜片则太软所以容易磨损。因此将石英材料于真空条件下镀在有机镜片表面,形成一层非常硬的抗磨损膜,但由于其热胀系数与片基材料的不匹配,很容易脱膜和膜层 脆裂,因此抗磨损效果不理想。 2)第二代抗磨损膜技 术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研究人员从理论上发现磨损产生的机理不仅仅与硬度相关,膜层材料具有“硬度/形变”的双重特性,即有些材料的硬度较高,但变形较小,而

10、有些材料硬度较低,但变 形较大。第二代的抗磨损膜技术就是通过浸泡工艺法在有机镜片的表面镀上一种硬度高且不易脆裂的材料。 3)第三代抗磨损膜技 术 第三代的抗磨损膜技术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是 为了解决有机镜片镀上减反射膜层后的耐磨性问题。由于有机镜片片基的硬度和减反射膜层的硬度有很大的差别,新的理论认为在两者之 间需要有一层抗磨损膜层,使镜片在受到砂砾磨擦时能起 缓冲作用,并而不容易产生划痕。第三代抗磨损膜层 材料的硬度介于减反射膜和镜片片基的硬度之间,其磨擦系数低且不易脆裂。 4)第四代抗磨损膜技 术 第四代的抗膜技术是采用了硅原子,例如法国依视路公司的帝 镀斯( T

11、ITUS)加硬液中既含有有机基 质,又含有包括硅元素的无机超微粒物,使抗磨损膜具备韧性的同时又提高了硬度。现 代的镀抗磨损膜技 术最主要的是采用浸泡法,即镜片经过多道清洗后,浸入加硬液中,一定时间后,以一定的速度提起。这一速度与加硬液的黏度有关,并对抗磨损膜层的厚度起决定作用。提起后在 100 C 左右的烘箱中聚合 45 小时,镀层厚约 35 微米。 (2)测试方法 判断和测试抗磨损膜耐磨性的最根本的方法是 临床使用,让戴镜者配戴一段时间,然后用显微镜观察并比镜片的磨损情况。当然, 这通常是在这 一新技术正式推广前所采用的方法,目前我们常用的 较迅速、直观的测试方法是: 1)磨砂试验 将镜片置

12、于盛有砂砾的宣传品内(规 定了砂砾的粒度和硬度) ,在一定的控制下作来回磨擦。结束后用雾度计测试镜片磨擦前后的光 线 漫反射量,并且与标准镜片作比较。 2)钢丝绒试验 用一种规定的钢丝绒,在一定的压力和速度下,在镜片表面上磨擦一珲的次数,然后用雾度计测试镜片磨擦前后的光线漫反射量,并且与 标准 镜片作比较。当然,我们也可以手工操作,对二片镜片用同样的压力磨擦同样的次数,然后用肉眼观察和比较。上述两种测试方法的结果与戴镜者长 期配戴的临床结果比较接近。 3)减反射膜和抗磨损膜的关系 镜片表面的减反射膜层是一种非常薄的无机金属氧化物材料(厚度低于 1 微米),硬且脆。当镀于玻璃镜片上时,由于片基比

13、较硬,砂 砾在其上面划过,膜层相对不容易产生划痕;但是减反射膜镀于有机镜片上时,由于片基较软,砂砾在膜层上划过,膜层很容易产生划痕。 因此有机镜片在镀减反射膜前必须要镀抗磨损膜,而且两种膜层的硬度必须相匹配。 二、 减反射膜 (1)为什么需要镀减反射膜? 1)镜面反射 光 线通过镜片的前后表面时,不但会 产生折射, 还会产生反射。这种在镜片前表面产生的反射光会使别人看戴镜者眼睛时,看到的却是 镜片表面一片白光。拍照时,这种反光还会严重影响戴镜者的美观。 2)鬼影 眼镜光学理论认为眼镜片屈光力会使所 视物体在戴镜者的 远 点形成一个清晰的像,也可以解释为所视物的光线通过镜片发生偏折并聚集于 视

14、网膜上,形成像点。但是由于屈光镜片的前后表面的曲率不同,并且存在一定量的反射光,它们之间会产生内反射光。内反射光会在远点球面附近产生虚像,也就是在视网膜的像点附近产生虚像点。这些虚像点会影响视物的清晰度和舒适性。 3)眩光 象所有光学系统一样,眼睛并不完美,在视网膜上所成的像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模糊圈。因此,二个相邻点的感觉是由二个并列的或多或少重叠的模糊圈产生的。只要二点之间的距离足够大,在 视网膜上的成像就会产生二点的感觉,但是如果二点太接近,那么二个模糊圈会趋向与重合,被误认为是一个点。 对 比度可以用来反映这种现象,表达 视力的清晰度。 对比值必须大于某一确定值(察觉阈,相当于 12

15、)才能够确保眼睛辨别二个邻近点。 对比度的计算公式为:D(a-b)/(a+b) 其中 C 为对比度,二个相邻物点在视网膜上所成像的感觉最高值为 a,相邻部份的最低值为 b。如果 对比度 C 值越高,说明视觉系 统对该二点的分辨率越高,感觉越清晰;如果二个物点非常接近,它们的相邻部分的最低 值比较接近于最高值,则 C 值低,说明视觉 系统对该二点感到不清晰,或不能清晰分辨。 让我们来模拟这样一个场景产:夜晚,一位戴眼镜的驾车者清晰地看见对面远处有二辆自行车正冲着他的车骑过来。此时,尾随其后的汽车的前灯在驾车者镜片后表面上产生反射:该反射光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增加了二个被观察点的强度(自行车车灯)。

16、所以,a 段和 b 段的长度增加,即然分母 (a+b)增加,而分子(a-b)保持不 变 ,于是就引起了 C 值的减少。 对比减小的结果会令驾驶员最初产生的存在二个骑车人的感觉重合成为单一的像,就好比区分它们的角度被突然减小! 4)透过量 反射光占入射光的百分比取决于镜片材料的折射率,可通过 反射量的公式进行计算。 反射量公式:R(n-1) 平方 /(n+1)平方 R:镜片的单面反射量 n:镜片材料的折射率 例如普通树脂材料的折射率为 1.50,反射光R(1.501)平方/(1.501 )平方0.044%。 镜片有两个表面,如果 R1 为镜片前表面的量,R2 为镜片后表面的反射量, 则镜片的总反射量 RR1 R2。(计算 R2的反射量 时,入射光 为 100%R1)。镜 片的透光量 T100%-R1-R2。 由此可见,高折射率的镜片如果没有减反射膜,反射光会对戴镜 者带来的不适感比较强烈。 (2)原理 减反射膜是以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