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43873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解析版】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解析版】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解析版】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解析版】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福建省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三明一中2018-2019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总分50分)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1.据史载,夏后启讨伐有扈氏时说自己是“恭行天罚”,对部下们则说:“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戳于社”。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子畏上帝,不敢不征”。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该材料表明夏、商、周时期的中国A. 集权政治制度已形成B. 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C. 占卜和迷信活动盛行D. 宗法等级观日渐凸显【答案】B【解析】【详解】“恭行天罚”“天命殛之”“子畏上帝”“天命诛之”

2、这里都体现出借用上天意愿来加强统治的思想。体现出神权与王权有机结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借助神权思想加强统治,不是迷信活动盛行,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宗法等级的信息观念,故D项错误。【点睛】商周的政治制度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在复习时把握一个“主体”、注意两个“角度”、理解三个“特点”。一个“主体”:分封制与宗法制的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体。两个“角度”:一是纵向认识早期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二是横向与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比较,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三个“特点”:一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

3、治结构;二是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三是具有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2.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燕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A. 周王B. 燕国国君C. 卿大夫D. 士【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土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依此类推。因此,在鲁国宗法系统中,鲁国国君即为大宗。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B。3.西周时期,分封的

4、齐、鲁、燕、楚、秦等国,基本都是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的地区;到春秋时期,这些地区的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水平。这表明分封制A. 有利于少数民族发展经济B. 加强了周王对地方的管理C. 促进了边远地区经济开发D. 导致了王室附近地区衰落【答案】C【解析】由“地广人稀、土地尚未开发”到“农业和手工业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周王室附近地区”说明由于分封制的实施促进了边远地区的开发,故C项正确;受分封的地方并不都是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周王室对于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周边地区开发,并不是说周王室附近地区衰落,故D项错误。中外朝制度4.史记周本纪记载:“懿

5、王崩,共王弟辟方(懿王之权)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是为夷王。”这一做法A. 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B. 反映了分封制走向瓦解C. 体现了周王室血缘关系的松驰D. 说明了周王室威信扫地【答案】A【解析】材料中的“诸侯复立懿王太子變”表明仍然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兄终弟及只是对宗法继承制度的补充。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宗法继承制度,不是分封制,排除B项;从材料反映的信息来看仍然根据血缘关系继承,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点睛:解答文言文材料选择题需要注意:(1)重要的虚词,如则、非等,这些词后的语句一般就是解答题目的核心句。(2)重要的历史人物信息,如称谓、官职、人名等

6、。(3)时间信息,既包括文言文材料中的时间描述,也包括引文出处的时间等等。(4)所选文献的出处、名称、作者等等。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小题要抓住核心句词、时间信息等。5.西周推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而西汉实行郡国并行制,这说明A. 历史制度总是重复循环B. 西汉的制度最优C. 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D. 郡县制存在弊端【答案】C【解析】郡国并行制是对郡县制的继承和创新,所以材料说明了制度的革新具有渐进性,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历史制度不是简单的重复循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西汉的制度也不是最优的,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没有说郡

7、县制存在弊端的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6.关于秦汉一统,黄仁宇认为统一的地理基础也不容忽视。他在中国大历史一书中专辟一章“土壤风向雨量”,指出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下面与他的观点相呼应的看法是A. 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走向B. 战国诸侯以农立国、相互竞争C. 气象因素无法解释民族国家形成D. 古代文明都以大河为中心,推行重农政策【答案】B【解析】A中的“决定”一词太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从材料“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看出B与题干中的观点一致、相符,故选B;题干中的“风向和雨量”属于气象因素,

8、黄仁宇的观点也是在解释自然因素对政治的影响,故C与题意不符, D中的“都”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故排除。 点睛:根据材料信息“黄土、黄河、风向和雨量等都是支持中央集权化大一统的要素”可知黄仁宇指出的是农业和政治的关系,而B项中的“以农立国”与此呼应。7.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官员职能奉常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典客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皇室事务治粟内史国家财政少府皇室财政A. 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B. 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C. 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 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

9、现了家国同治,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没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之类的信息,所以选项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8. 杨师群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说:“皇帝(始皇)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根据上述材料不能看出秦始皇A. 握有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威严B. 承担了思想文化导师的角色C. 通过立威和表率实现了对民众的绝对控制D. 把专制王权的范

10、畴扩展到新的领域【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中关键信息“的威权还表现在为民立极,他不但是天下的道德表率、人向的行为楷模,而且要对臣民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作出详尽的规定因为皇帝不仅是天下最有权势和威严的统治者,还是最聪明、最伟大的圣主”可以判断A、和均符合材料中主旨,项不能得出答案,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政治秦汉时期政治皇帝制度特点【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一个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主义体现在决策方式上,中央集权体现在管理方式上。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三大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

11、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选官趋势逐渐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9.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宋代死刑案件必须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这种变化反映了A. 司法机构逐渐独立B. 中央集权不断加强C. 专制皇权趋于顶峰D.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内容反映了地方司法权不断削弱,不等同于司法机构的独立,故A项错误;从汉代到明清地方司法权的削弱源于中央集权的增强,故B项正确;内阁、军机处等机构的出现说明专制皇权趋于顶峰,材料未涉及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地方享有司法

12、权,不能说明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故D项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汉代可以处死罪犯。宋代由州和朝廷审理核定。到明清两代,知州、知府、知县的刑罚权仅剩行使鞭笞”,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代到明清中央集权的增强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0.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采取“废分封,立郡县”的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A. 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B.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 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政策的措施,解题时紧扣“废分封、立郡县”与“主要目的”等关键信息,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维护皇权的至高

13、无上主要是通过界定君臣权限来实现,“废分封,立郡县”是把地方权利集中到中央,便于国家的统一,而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本身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措施之一,故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废分封、立郡县11.三国时期学者孟康解释“中朝”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汉朝实行中外朝A. 有利于中央权力加强B. 旨在终结丞相制度C. 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D. 加速了西汉的灭亡【答案】C【解析】中外朝制度主要是分割宰相的行政权,以加强皇权的集中,故C项正确;中外朝的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目的

14、是分割丞相权力,不是终结丞相制度,故B项错误;该措施有利于君主专制集权加强,并不是导致西汉灭亡的原因,故D项错误。12.钱穆说:“隋唐后通过科举考试来选拔人才,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而非专断独占的作风”。据此可知钱穆认为科举制()A. 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B. 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C. 重视官员的综合素质 D. 抑制了世族门阀势力【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以德行和学识为依据”“体现了平等的原则”可知,科举制选拔标准的公平公正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门阀势力,故D项正确;钱穆提及科举制的选拔标准和原则,未提及对君主集权的作用,故A项错误;德行和学识成为科举的主要依据,但并未体现出思

15、想文化的控制,故B项错误;德行和学识只是官员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故C项错误。13.李治安教授认为:“行省性质具有两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各地,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双重性是指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B. 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既中央集权,同时又体现出地方分权C. 对行省的有效监督及行省内部分权制衡,避免行省过于专权D. 在权力结构上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的权力结构【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行省制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权力大而不专;行省制既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A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行省制在职能和权力行使方面既中央集权,同时又体现出地方分权,B项正确,但不符合设问;C项对行省的有效监督及行省内部分权制衡,避免行省过于专权,正确,但不符合设问;行省制不是实行集体领导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的权力结构,D项错误,符合设问,所以选D。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行省制”的相关内容,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