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76138888 上传时间:2019-02-0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山西省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201810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5题,每道2分,共70分)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一主张出自A. 墨家学派B. 儒家学派C. 道家学派D. 法家学派【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水能攻坚代表着以柔克刚,这是典型的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不去刻意的追求,而是顺其自然。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2. “法是事物的性质中产生出来的必然联系。所有存在之物都有自己的法”下列表述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天地之阴气

2、起,而人之阴气应之而起B.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 表明国家政权机关已变为“社会公仆”D. 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法”是自然规律,A、C、D三项都含有“人”的因素,与遵循自然规律不相符,皆排除。“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意指社会发展有自然的规律,它不会因为尧的圣明而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的暴虐而就消失。 故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3.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A. 理气一体,理先气后B. 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C. 纲常伦纪,即为天理D. 内心反省,心致良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

3、的能力。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共同点。“心外无物,心即是理也”和“内心反省,心致良知”属于心学内容,因此B项和D项较容易排除。关键是A项较难排除,理是精神,气是物质,“理先气后”是两者的共同点,但“理气一体”即理存在于万物之中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了,因此A项错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纲常伦纪,即为天理”,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理学和心学比较4.朱子曰:“天下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隔。若不得见,则虽生于天地间,而不知以为天地之理,虽有人之形貌,而亦不知所以为人之理矣。天命之性,处处皆是,但之寻时,先从自己身上寻起。”上述材料所阐述的核

4、心内容是A. 强调“理在气中”B. 人性与天理一致C. 格物致知是探究“理”的根本手段D. 主张自我内心反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叙述,朱子的“理”是一种绝对的精神,不是存在于某一事物中,A项不选,C项是王阳阴的陆王心学观点,D不能完整的反映材料。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C. 破除

5、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李贽的思想特点是离经叛道,猛烈抨击儒家经典、正统思想和伦理纲常。李贽的上述言论是和“以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唱反调,故答案为B。A项表述不全面,材料所述李贽的观点并非仅此一点,排除A;材料中李贽的观点并非仅仅针对孔子,排除C;材料中李贽表达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的看法,并非只是为了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的思想6.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A.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 三种主张都与当

6、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C.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答案】B【解析】【详解】孟子并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A项错误。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是从战国时期诸侯统治思想角度出发,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是适应汉武帝时期君主专制统治需要,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是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思想上体现,故B项正确。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故C项错误。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思想体现,故D项错误。7.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

7、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上述材料表明A. 朱熹主张恢复三代制度B. 李贽与梁启超谭嗣同主张民权共和C. 王阳明思想主观激进D. 黄宗羲为晚清思想巨变奠定基础【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的不是讲朱熹,而是顾炎武,排除A;材料中的民权共和只是梁启超和谭嗣同的观点,并不是李贽的观点,排除B;王阳明的思想是属于理学体系,材料反映的是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阳明的思想不属于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末清初活跃的儒家思想为梁启超谭嗣同的民主思想发展奠定了基础,D正确。8.西欧有一古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

8、下列选项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B. 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C. 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改进新技术D.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的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人的头”指的是中国人民依靠智慧,创造了世界领先的科技成就,诸如四大发明;“阿拉伯人的口”是指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桥梁的作用;“法兰西人的手”是指欧洲人吸收和借鉴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ABD三项说法符合史实

9、和题意,正确。C.欧洲人善于使用但不会创造新技术,表述错误,不符合史实。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中外科技对比9.据爱日斋丛抄载:“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特未能盛行,遂以为始于蜀也。当五季乱离之际,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信矣!”这说明A. 唐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B. 活字印刷的书籍逐渐得到了推广C. 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 雕版印刷术的进步促进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据材料“大概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天之不绝斯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雕版印刷术促进了“经籍流布”,即文化的发展传播,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唐

10、代雕版印刷术已得到“普遍使用”,故A项错误;活字印刷属于宋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学术文化的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故C项错误。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唐末渐有印书经籍方有托而流布于四方”,学生应该结合唐代雕版印刷术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同时注意区分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不同。10.下列“考”字,最有可能出现在秦朝官方文献中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题中的“考”字,A项是象形字,B想是行书,C想是楷书,D想是篆书。象形字是在殷商甲骨之前出现,草书、楷书是东晋之后,只有篆书是秦朝的官方文字,故选D。11.陈衡恪曾评价某类中国画:“不但意趣高尚

11、,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非仅画之范图内用功便可了事,尚须从他种方面研究,始能出色颇占势力,盖其有各种素养、各种学问凑合得来。”下列作品符合其主旨的是()A. B. C. D. 【答案】D【解析】从“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可以看出他描述的绘画艺术属于文人写意画,洛神赋图是人物画,步辇图也是人物画,清明上河图是宋朝的风俗画,墨兰图是文人写意画,故选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不但意趣高尚,而且寓书法于画法,使画中更觉不简单”,结合所学元明清时期文人写意画的艺术特征来分析解答。12.普罗泰格拉等称自己为智者或“有知识的人”,苏格拉底则称“自知自己无知”。这种差异

12、反映出A. 前者的文化素养更高B. 后者兼顾知识与美德C. 两者受教育程度不同D. 两者对知识认识不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历史事物,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根据题干信息,本题考查西方人文精神起源相关内容。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C两项的表述明显具有片面性;D项“对知识认识不同”,不符合史实和题意。B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本题正确答案选B。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苏格拉底思想主张13.柏拉图说:“所有这一切总起来使得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 束,他们就会觉得

13、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这表明他( )A. 排斥人文主义 B. 注意到人文主义的局限C. 宗教意识浓厚 D.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不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柏拉图认为雅典民主政治存在一定的弊端,雅典直接民主忽视公民的政治素养,容易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体现了雅典政治受到人性的负面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是指出人文主义思想弊端,并不是排斥人文主义,故A项错误。材料中思想不具有宗教意识,故C项错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不满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14.1490年,米开朗基罗为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创作了大理石群雕像哀悼基督。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

14、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利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作品表明作者意在( )A. 歌颂真实自然的人性 B. 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C. 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 D. 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耶稣基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后,圣母玛丽亚抱着死去的儿子无比悲痛”反映了作者将没有感情的神人性化了,歌颂了真实的人性,体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故A项正确。刻画耶稣的英雄形象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宣扬上帝的精神权威不符合文艺复兴画家特点,故C项错误。呈现人间的母子亲情不是材料主旨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人文主义是古希腊时期起源的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潮。这种思潮

15、在中世纪受到埋没,但是在14世纪开始复兴,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作品借助宗教的题材歌颂了自然的人性。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得到进一发展,17、18世纪发展到成熟阶段。15.16世纪,马丁路德说:“善功不能造就善人,但是善人行善功。邪恶之行不能制造邪恶之人,但是邪恶之人行邪恶之事善功不是凭借着上帝之言,也不是出自人的内心,只有信仰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马丁路德此话的主旨是A. 肯定基督教礼拜仪式的作用B. 强调善功对于灵魂救赎的意义C. 善功是信仰的前提而非结果D. 灵魂救赎的关键是自我的信仰【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善功不能造就善人”“只有信仰与上帝之言才能对人的内心加以改造”可以看出,马丁路德认为,善功的功效甚微,只有自己的信仰才能使人的内心得救。符合此意的选项为D。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马丁路德16.卢梭提出:“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