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定位【调查报告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职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定位【调查报告论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调查报告论文-浅谈中职教育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定位中国改革杂志社大学生支农调研报告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宏观评论,从观察分析江西信丰县的中等职业教育(本文中简称中职教育)发展状况及农村进城务工者对中职教育的需求状况入手,来探讨中职教育在转移农村乘余劳动力过程中如何定位,以及如何改革中职教育,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以适应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中职教育 农村进城务工者 定位 改革 随着转轨期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农村的土地价值(在出产农产品方面)含量有降低的趋势,农民出现“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同时,相当部分农民在农村的就业不充分状况日渐显露。农民要求进城,改变原来生活
2、状况的愿望强烈起来,并且已有了大量的实践表现,形成农村进城务工者。 此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显得很突出。有经济学家指出:解决农村问题的关健在于转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那在转移过程中,农村进城务工者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水平占有多重要的地位呢?又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水平呢?就有必要研究目前我国中职教育在其中的定位问题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大量农村进城务工者增加。这些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对接受更多的教育与培训有十分强烈的愿望。国家也决定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校)要面向农村进城务工者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然而由于种种问题,中职教育招生遇到了前
3、所未有的困难,尢其在农村市场开发上也陷入僵局。 这便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是广大进城务工者对职业技能和文化教育的强烈愿望需求;一方面是一些中职学校的门庭冷落。到底是中职教育本身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无力帮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还是其原有体制问题和社会观念问题?若为后者,又如何为中职教育定位?如何改革现有中职学校的不合理运行机制,以满足广大农村进城务工者对职业技能和文化教育的强烈需求,从而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在思索上述问题的同时,决定从我的家乡江西省信丰县入手,通过观察本县的中职教育发展状况和对农民朋友的采访,来作一些发现,从而以点及面来浅谈些关于上述问题的一些认识。 为此
4、,我和同学,一行两人在约半个月时间里走访了县计划委员会、劳动就业局、教育局等行政部门及县里的五所中职学校,同时前往了本县的万隆乡和农民谈心,并在那里的田龙里村从村委书记处了解了些情况。 调查过后,让我有了新的感触,这是先前光阅读资料所无法体会的,也大大增强了我写本文的决心。 那在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上,中职教育路在何方呢?让我们一起探讨。 一、直面中职教育严峻形势。 江西省信丰县作为赣州市的一个劳务人员输出大县,近年来农民外出务工人员数目呈上升趋势。据县统计局、县劳动就业局和交通部门的统计,至 2001年底,全县常年外出(离乡)的乡村人数已有 86202 人,比 2000 年增加 2224
5、人,增长率为 2、65%,其中常年在省外务工的人数为 78605 人,比 2000 年增加 4914 人,增长率为 6、67%,这些农村进城务工者,也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1 年全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收入为 30972 万元,比 2000 年增加了 794 万元,其增长率为 2、48% 并且我们了解到目前信丰县农村劳动力进城的途径基本上有三条。其一,依托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即通过亲戚介绍或主动找亲戚朋友的自发组织外出打工。例如一深圳某制鞋厂信丰籍员工便受老板委托在本乡招了十几位亲戚去打工。其三,由有关部门如劳动就业局、侨办、工会主办的职业介绍所有组织地转移;其三,就是在中职学校接受
6、培训,毕业后出外打工。农民选择第一种方式的最多,占至少七成,因为此种所需中介成本最低,并且农民认为这也最具可信度?当他们对某种制度产生信任危机时,他们相信的往往还是人际关系。而第二种次之,约占两成,此法不仅交易成本较高,且付出时间代价也不低(即你往往等很久才能等来一条你需要的招工信息),那选第三种的则最少,不到一成。 从上可知,本县农民九成的人不愿意选择接受中职教育,这从中职学校招收生源情况也能看出。现在信丰县的中专业学校有县教师进修学校;还有一些拥有某方面技术经验的人开办的民间职业学校,有震威武术学院(教授驾驶、射击、文秘),白云服装技术学院,铁英服装培训中心,华得来时装电车培训,这些学校在
7、招生方面大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困顿”的局面,特别是在吸收农村生源上很吃力。例如:信丰县职业技术中等专业学校,分中极班,高级班,前者招生尚可(快要到当时计划数的 3/4),后者当时却只招收到了要求的 1/3生源,形势堪忧,其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越来越难招到农村的孩子了。而另一所中职学校,白云服装技术学院,在上课时间里,我们在那,只看到七八个学生在认真地听着老师讲授技艺,。对此,一些村民们也谈到他们的想法:去打工,上中职学校干吗?去那混日子,还不如早去挣钱呢。 再看全国,由于超前的择业观念的挑战,社会转型期就业压力的挑战及人才高消费的影响,农民对于上中职学校的热情也在逐渐降低,加之自身因素,中职学校
8、近两年来也显疲态。 “九五”后期,在高中阶段总体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出现滑坡现象。由于近年高校扩大招生拉动了普高招生规模扩大,2000 年普高招生数比 1995 年增加 472.7 万,增长了 72.7%,而高中阶段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与 1995 年基本持平,2000 年比 1995 年下降了 7%,职业教育占高中阶段总招生人数的比重有 1995 年的 56.8%逐年下降,到 2000 年已下降到 46.6%,这是高中阶段在校生中职业教育所占比例在 1993 年超过 50%以下。(上面主要指中职教育、职高) 招生人数减少,尤其是农村人口方面,便大大影响了中职学校的发展,也就难以发
9、挥中职学校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中的作用。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需要选择中职教育的并不多。 这时,便有些人认为中职教育既然得不到大家承认,就应该被社会淘汰,并且它也无法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起作用了。 可事实并非如此。二、正确定位中职教育 (1)中职教育必须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服务。 这既是党“三个代表”思想的光辉体现,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来说,农村进城务工者素质普遍不高,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状况,并且他们对于提高职业技术文化素质也有着强烈的要求。 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而且呈现下降的趋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在 2001 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当年转移总量
10、的比重为 23.5%,比 2000 年上升 4.7 个 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比重为 62.9%,下降2.2 个百分点;高中和中专文化程度的比重为 10.2%下降 1.1 个百分点;大专程度及以上所占比重为 0.7%;经过专业培训的比重为 12.7%,下降 12.4 个百分点。这样素质的人员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很难找到理想工作。 作为信丰县农村进城务工者,他们当中有 85%以上仍是初中及以下的文化程度。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中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不适合技术要求高的行业,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即普遍工种),主要在广东沿海地区从事制衣、制鞋、电子、服装、金银首饰、塑料、玩具等生产加工性行业,也有从事酒
11、店、旅社、装修、交通运输等服务性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大约有 90%以上的务工人员中从事普遍工种。 农村进城务工者的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还较低,这不仅制约了他们的自身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不利于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关于这一点,农民自己也深有感触。我们在农村和他们谈心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出去打工,必须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城市中立稳脚跟,若想要有更长远的发展,则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比如:在番禺的一个制衣厂里,初学者或技术粗糙者只能做流水线和一般缝纫,工资也就每月四五百左右;而如果是高级技工,就既可做电车工又能做裁剪工,工资能达到每月一千以上。还有些农民朋友谈到其它基本素质的重要
12、性;在田龙里村,我们遇到位农民,他曾在广东莞做建筑工,有一次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公司老板侵害,可苦于自己不懂法,吃了哑巴亏。也有些农民谈到自己不高的文化素质和职业修养,感觉在大城市和它的氛围难以融合,自己也有些不自在。 既然农村进城务工者需要提高职业技能,文化素质,我们就应该按“三个代表”的要求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好中职教育。 (2)中职教育可以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作好服务。 这可从历史经验来看。 中职教育为适应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培养出成千上万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受过良好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它各种类型的城乡劳动者,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信丰县的
13、中职教育起步并不早,在改革开发以来,依托中职学校,开设家电维修、果树栽培、电脑文秘、建筑等专业,为农业经济、乡镇企业发展培育了一大批建设人才和他们当中不少人已成为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农科户、技术员,在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以及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起着积极的作用 。我从农民朋友那,也了解到过去(尤其是在九十年代初)普遍高等教育不发达甚至不普及的时候,县里的中职教育也承担了相当多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的任务。 因此,要正确定位中职教育。中职教育既不可抛弃,也不能放弃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 三惟有改革,才能求发展 然而,目前中职教育体制不合理的现状,却是中职学校对农村生源缺乏吸引力的
14、根本原因。因此,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顺应时代潮流,对中职教育进行改革。 首先,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通过统筹布局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宣传引导农民接受正规中职教育,对于中职学校建立督导评估制度进行全面监控,并制定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教学水平评估标准。在这种情况下督促中职学校加快自身改革,采取品牌优势吸引农村生源。同时针对很多农村生源无经济能力接受中职教育的情况,政府可以通过拨款或联系企业仿照高等教育设立奖学金和助学贷款,帮助贫困生源,这也可以缓解农村近几年增加困难的压力。 本县在这方面就做的不够,中职学校参差不齐,规模效应发展不起来,政府对于中职学校的不规范行为也缺乏必要的监督,对于
15、农村中转变农民不愿接受中职教育的观念问题,也宣传乏力。这主要是由于政府教育的工作重点并非在次,资金人员也有限,工作难开展,因此还要研究新思路。 其次,中职学校要加快市场化步伐,引进市场机制。 1扩大融资渠道,联合企业办学。这既可解决规模效应问题,也能建立学校生源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对于生源就业问题有帮助。同时,也对于降低学校门槛,进一步吸收农村生源有帮助。 而现在信丰的中职学校由于缺乏潜在发展能力和品牌优势,而很难吸引企业加入,也是本县中职改革的难点。 2加快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发展,提高办学效益 做好教材改革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从单一学科型向综合型转变,实现知识技能的综合,特别是注重动手
16、与动脑能力的结合。 对于专业课,不仅要在形式上还要在实质上符合学员的切身需要。对于农民学员更要针对他们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同时为他们讲授基本的法律知识和职业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修养和职业素质,切实地帮他们树立起职业道德观,注重两个文明的双丰收。这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并且为了提高办学效益,还应该拓宽办学思路,更新办学形式,比如结合自己的特点与别的学校取长补短,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可以考虑。 本县的一些中职学校尽管设立了一些热门专业,但一些农民朋友反映专业尽管热门,当学成就业时学到的东西却用的不多,这是他们很大的苦恼。也是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 3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学校信誉,建立品牌效应 在学校内部建立校长负责制,改善管理体制。尤其是建设好师资队伍,协调好教师与学员的关系,建立人性化、民主化管理。同时树立好学校良好的信誉,这既是其基本道德要求所在,也是它生存发展的需要,并建立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的生源。这些对于农民朋友们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吸引力。 本县的中职学校在这一点上做得并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