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讲ppt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957273 上传时间:2019-02-02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93.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第一讲ppt(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杨国亮 2008.4,内容安排:,第一讲 前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第三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 第二讲 第四章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第五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第三讲 第六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分配制度 第七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第四讲 第八章 社会主义对外经济关系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调节,第一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前言 第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科学预测 “社会主义”概念的历史演变(社会主义的产生),重视人的社会属性 德辛 17

2、53年 以社会为本位 爱因斯坦 人类美好的生活状态 莫尔 乌托邦 资本归公有 未来理想社会 走“联合”或“社会主义”的道路 理论、社会制度和运动,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 封建的社会主义、僧侣的社会主义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真正的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空想社会主义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 巴枯宁一书摘要 恩格斯: 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对未来社会认识的方法论及其科学意义,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的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

3、展1883年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1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序言 2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资本论,“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资本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应当说帝国主义是过渡的资本主义,或者更确切些说,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4、”,(二)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 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全球化 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 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国际垄断、全球垄断,“两个决不会”,马克思序言: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防止“左”和右,左和右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三级会议 1789年 “左”和右 “机会主义” 、“左”倾机会主义、右倾机会主义 既防“左”又反右 “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阶段” 。,二、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第一,社

5、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第二,对生产进行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 第三,由个人直接占有生活资料。 第四,阶级的划分将消灭。 第五,国家将自行消亡。 第六,人类将实现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第二节 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发展,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条件(1)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财富;(2)个人联合起来,全面占有生产力;(3

6、)从事真正自由的劳动;(4)享有充足的时间。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一个多层次的理论概念,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 发展生产力 变革生产关系制度设计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逐步深化: 变革生产关系搞“一大二公”、阶级斗争。 发展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三个有利于”。 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指

7、在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经济体制是指组织和管理经济的具体制度和形式的总和。,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体现不同层次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 计划经济体制分析 1.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之初的一些特殊历史条件 其一,生产力比较落后; 其二,容易发生教条主义错误; 其三,存在急于求成的情绪; 其四,盛行盲目崇拜的倾向。,2. 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形成 论联合政府 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发展

8、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立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混合经济”。 1953年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惟一的经济基础”。 在经济制度急速转变的基础上,建立了苏联式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3. 计划经济体制失败的原因 关键问题是: (1)计划能否反映客观实际; (2)计划能否严格准确地执行。 在实际中: (1)无法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信息

9、成本) (2)缺乏动力和压力机制。(激励成本),(二)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 1. 经典作家的论述 列宁 军事共产主义模式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2引入市场机制的论战 米塞斯、哈耶克 泰勒、兰格、勒纳 “兰格模式”,(三)中国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1. 中国学界的探讨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如何在计划经济中利用市场机制。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至90年代以前,如何把计划和市场机制结合起来。 第三阶段,90年代以来,把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2. 中国改革的实践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工作重点转移、明确提出改革 1982年,中共十二大 “计划调

10、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中共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1989年,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992年,中共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2002年,中共十六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1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 1987年,十三大系统和全面的论述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

11、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不发达 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 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动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政治保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主要内容包括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九个方面。,2007年,中共十七大,改革开放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

12、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节 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 一、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 (一)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配置 两种配置方式计划、市场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商品

13、经济的联系和区别 商品经济的发展四个阶段:简单的商品经济、发展的商品经济、发达的商品经济和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二者联系: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 二者区别:商品经济是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特征的经济形式,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对应;市场经济是一种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与计划经济相对应。,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市场经济的共同特征和一般规定性: (1)一切经济活动都被纳入市场关系之中。 (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3)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4)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一套法律法规体系的约束下进行 。

14、,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框架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 现代企业制度; 2. 市场体系; 3. 宏观调控体系; 4. 收入分配制度; 5. 社会保障制度。,“经济主体归位论 ”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第三章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论与实践,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 不发达 生产关系: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经济制度) (经济体制),第一节 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性质和道路 一、过渡问题的产生 自80年代末前苏联、东欧政治剧变和90年代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为标志,产生了过渡经济和过渡经济学。 二、过渡的性质和含义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深刻的意义在于,在同一个历史时期集中了市场化、工业化与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三、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实质与特征 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基础上的市场化。 第二节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经验 一、对中国经验的不同认识 二、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中国渐进式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 工业化、市场化与社会主义宪法制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