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NGN、IMS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91431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NGN、IMS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移动NGN、IMS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移动NGN、IMS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移动NGN、IMS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移动NGN、IMS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移动NGN、IMS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NGN、IMS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移动 NGN、IMS 网络架构及其平台的探讨经过几年的技术探讨和测试,3G 似乎已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与固定核心网络技术较成熟但投资相对乏力的现状相比,在移动通信市场强大的投资推动下,移动核心网络应该更有可能后来居上,在几年内快速打造成全国规模的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实现网络架构NGN 化,网络设备平台通用化。中国移动市场目前完美的财政状况和用户增长形势,及中长期更加竞争化的市场和 ARPU 必然下降趋势,不断督促着设备提供商和电信运营商提供和建设更有成本优势、更强大、方便未来演进的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具体来说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应达到以下要求:达到成本优化,综合考虑 CAPEX 和 OPEX 有

2、利于快速业务引入,包括网络架构和设备改造等方面符合电信/IT 技术和业务融合发展的要求,更加具有开放性同时保证网络稳定和质量,确保最终客户的满意度为满足这些要求,通信界经过十几年的技术准备和探索,已普遍认可网络架构 NGN 化的发展方向,并逐渐确定网络设备平台通用化的发展策略。两种发展方向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共同成为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的核心要素。下一代核心网络架构特点1. 移动 NGN 网络架构 NGN 化在移动界的普遍认同应该归功于 3GPP 中 R4 的电路域 NGN 和R5/R6/R7 的 IMS 规范的确定。而目前业界正广泛讨论的 NGMN 在核心网侧架构更延续和拓展了 NGN 化的趋

3、势。 图一:R4 NGN 结构图R4 电路域 NGN 的基本思想是承接 IETF 组织的承载控制分离的定义,即承载由 MGW完成、控制由 MGC(又称软交换)完成,其结构图参见图一。可以说 R4 NGN 架构的选择已经是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发展的第一步,已基本满足相应的要求,如下做一简要分析:成本优化可分为机房环境、局所数量、传输资源、维护人员等几个方面考虑。在机房环境成本方面,由于设备尤其是 MGW 普遍采用了更新的技术,占地、耗电、空调等的成本都能大大降低,估计能优化 70。在局所数量成本方面,集中控制的 MGC 可以保证更少的局所,这尤其在目前国内流行的大本地网组网方式上更能体现,估计能优

4、化 50。在传输资源成本方面,由于采用 IP 做为承载网络,成本上至少可优化 50。在维护人员成本方面,由于 NGN 设备普遍采用 IP、JAVA、CORBA 等通用 IT 技术,操作维护趋于一致、网管网络搭建趋于简化,而且 MGC 的少局所和 MGW 的维护简单等因素等都将导致维护成本的优化。快速业务引入可分为网络结构和设备改造两方面考虑。在网络架构方面,由于电路业务基本在 MGC上完成,而不影响 MGW,仅需修改少量 MGC,方便了业务的引入。在设备改造方面,部分设备提供商的 MGC 采用先进的通用平台,业务开发周期可大大加快。面向网络演进和融合考虑到 IMS 已被确认为核心网络发展的目标

5、,而 R4 NGN 设备在 IMS 阶段仍能互通,而采用通用平台的网络设备更能保证其平滑演进至 IMS,从而确保网络可演进性。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考虑到电信设备提供商普遍在研发中采用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而电信运营商在设备准入、入网测试等方面也有较高门槛,经过近两年 R4 NGN 设备在 2G 网络现网逐渐采用和运行,表明移动 NGN 设备已完全达到规模商用的能力。目前中国各大运营商在 3G 的核心网电路域已确定采用 R4 NGN,并已完成大量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各厂家设备已具备商用条件。2.IMS 网络近几年 IMS 技术在作为符合 NGN 架构的固定移动融合的电信目标网络方面,在作为对抗 SKY

6、PE、MSN 等 INTERNET 发展而来的技术架构的竞争方面,在确保或重新获得 IP化网络中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控制地位方面,已基本得到电信界的一致地认同和拥护。在规范方面 3GPP R6 和 TISPAN R1 已基本完成,包含的内容已基本满足电信设备商和运营商的研制和运营预商用及商用网络的要求。 图二:IMS 网络分层架构IMS 的架构分为业务、控制和接入三个层面(参见图二),拥有提供多媒体业务、水平型业务结构、接入无关性和采用电信“IT”协议 SIP 等诸多特点。 IMS 架构是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的架构目标,已很好地满足相应的要求:成本优化由于相对移动 R4 NGN 来说各厂商设备已更

7、普遍采用通用平台,在集成度等方面有更多的提高。在网络架构和设备实现上,部分设备厂商由于较早较好地考虑了移动 R4 NGN的演进,推行统一软交换、统一 MGW 及统一应用服务器的策略,将使网络演进成本更加优化。快速业务引入IMS 由于采用水平型业务结构,大大提高了快速业务引入能力,能提供各种多媒体业务,大大丰富了电信业务,而且还给电信运营商一个强有力控制电信业务价值链的手段。面向网络演进和融合IMS 由于具有与接入方式无关性的特点,目前已被业界确定为固网移动融合的目标架构,由 3GPP/3GPP2/TISPAN 等各大标准组织携手完成技术标准工作。目前业界也正探讨与 CABLE 等网络的基于 I

8、MS 架构的融合工作。网络稳定性和可靠性相信经过大约两年的设备研制、测试、互通、预商用的步骤,IMS 在 2008 年应能达到规模商用的要求。目前中国各大运营商均已开展 IMS 的理论研究和实验室测试工作,为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目标架构的建设开展积极的准备工作。下一代网络设备平台的通用化大家应可以注意到以上在探讨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的 NGN 网络结构的要素时,已处处体现与网络设备平台通用化的要素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可以形象地说NGN 网络结构是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的“表” ,网络设备平台通用化是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的“ 骨” 。最早的程控交换机全部硬件直至芯片都是某个厂家专有的,而目前

9、广泛使用中的程控交换机的芯片已基本采用通用芯片,但硬件板的设计和操作系统等仍是由厂家专有。由于电信设备相对地不开放性,导致电信界的技术发展相对不如 IT 界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且相对的成本较高。种种动力促使电信界加速转型,分工更加专业化。 图三:下一代电信设备的分工模式目前业界正得到广泛认可的分工模式例图见图三,从下至上分为:芯片级业界已普遍认可采用 X86 芯片。底层交换业界已普遍认可采用以太网标准做为物理、MAC 和 LLC 层完成交换功能。硬件平台目前业界较流行的是 ATCA 平台,其他并存或早期的有 CPCI,SUN NETRA, IBM BLADE SERVER 等。相对来说 ATC

10、A 最开放,普遍被业界认可。目前已有MOTO、INTEL 、CCPU 等多家硬件厂商提供商用 ATCA 硬件。操作系统目前业界趋势是 CGL(电信级 LINUX),其他并存或早期有 SUN SOLARIS, HP UNIX, VX WORKS 等。相对来说 CGL 最开放,普遍被业界认可。目前已有 REDHAT, MONTAVISTA, NOVELL 等公司提供商用 CGL 软件。中间件和协议栈在协议栈方面,已有 TRILLIUM,等公司提供各种商用电信协议栈。而目前业界对中间件的标准定义仍在进行中,正由国际组织 SA 等进行协调。近期仍由电信设备商与电信业务层软件一起提供。电信业务层各种电信

11、业务的“应用” 软件由专业的电信设备提供商研制,并同时完成整体的垂直集成工作,提供完整的电信设备。网络设备平台通用化能真正满足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的相应要求:在成本优化方面由于采用水平分工,各层面由多家更专业的公司完成,保证了效率的最大化,同时在各个层面又具有相对的规模效应,从而确保成本最大限度地优化。在快速业务引入方面也由于采用水平分工,电信设备提供商能更专注于电信业务的开发,而其他相应的改动如信令协议栈由其他专业公司完成,从而必然使新电信业务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目前业界估计可缩短至三分之一左右。在网络演进和融合方面由于采用和 IT 界类似的分工方式,下层如硬件、以至操作系统,普遍最大地继承了IT 界的最新技术,从而提供了电信、IT 网络融合良好的基础和可能。在网络稳定和质量方面由于为电信市场服务的相关各层厂家需按电信市场的要求进行从标准制定、技术设计、研发测试、现网验证和准入等电信界相关流程,而且最终的集成工作仍由对电信网络最熟悉的电信设备提供商完成,从而确保设备和网络稳定和质量。目前基于通用平台的网络设备已由大部分电信设备提供商逐步提供,并已在现网得到了验证,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几年内将逐渐淘汰专有平台的电信设备。下一代移动核心网络的“网络架构水平性特征” 和“设备制造产业水平分工、垂直整合特征” 是符合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促进电信行业顺利转型和长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