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经济其它相关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7588903 上传时间:2017-09-2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经济其它相关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经济其它相关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经济其它相关论文】(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济其它相关论文-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发展的制度经济学思考摘要块状经济在我国沿海省份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块状经济的模式也遇到了制约其继续发展的因素,遭遇发展的瓶颈。本文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沿海地区块状经济产生、成长以及将来的发展等问题进行探讨。关键词块状经济;产业集群;交易费用;制度变迁 一、块状经济的概念及其初期发展优势 所谓块状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明显地方特色,投资主体明确,产品趋同,地域相对集中,专业化生产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的企业群体,并由其带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形式。因此也可以称为区域特色经济。我国沿海各省

2、份如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和广东等的块状经济是原发性产业集群在我国的典型表现,这一带也是我国块状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块状经济的发展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以浙江为例,浙江省就是依靠这种组织形式的先行优势,一跃成为经济大省。2005 年,该省 88 个县市区中,有 85 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 个,块状经济总产值 5993 亿元,约占全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 49。块状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了浙江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块状经济之所以能够对我国沿海省份的发展起到如此大的促进作用,与这种组织形式本身的特点和特有优势分不开。首先,块状

3、经济在通过规模效应,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有特别的优势。块状经济在其产品特色上表现为趋同,也就是说整个地区生产的都是同质、类似的产品,产量高,规模大,便于形成规模效应,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第二,我国沿海各省的块状经济,一般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制造行业,一旦某个地区有生产某种产品的企业出现,很快就会被其它企业模仿,包括个别企业对产品的技术改进和更新,也很快会通过溢出效应而被其它企业采用,因而产品研发的投入成本降低,行业进入的门槛低,进入成本也低。第三,由于投入成本、生产成本低,与其它没有形成块状经济的地区相比,很多地区在某个特定行业上就有了成本上的相对优势,从而在利润相当的

4、情况下,能够以较低的价格参与市场竞争,获得竞争优势。第四,随着块状经济区域的形成和扩大,块状经济区域内部的企业数量增多,企业间的竞争出现,较之非块状经济区域的企业而言,区域内的企业面对的竞争压力更为激烈,使得区域内的产品价格进一步降低,同时也获得更大的价格优势,进一步形成该块状经济区域的整体声誉和品牌。在块状经济形成的初期,块状经济的上述特点和优势,确实成为我国沿海各地方块状经济迅猛发展的有利条件。然而,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块状经济模式却在继续发展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二、块状经济当前发展的制约因素 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块状经济模式虽然充分考虑了生产成本,却

5、忽略了交易成本的存在。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交易费用总是随之不断增长的。罗纳德科斯在 1937 年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先提出了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制度安排。由于通过利用市场来实现资源配置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发现价格、谈判、签约和监督履约等费用,而企业如果内化市场交易,通过企业内部层级结构的权威来进行资源的配置,则可以减少利用市场交易的次数,降低这些交易费用。企业是一种对市场替代并能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创新。由此可见,科斯认为“企业”这种制度存在的原因是企业能够节省市场交易费用。 然而,块状经济作为一种组织模式,在节约交易费用方面遇到了难题。块

6、状经济模式下,区域内企业的交易费用高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专业化分工协作主要集中在单一产品的纵向工艺分工领域,以降低生产成本为主,涉及的产业链太短,与上下游相关产业问的交易费用高;二是横向功能分工发育明显迟缓,区域内相关配套产业横向发展不完善,相关部门间的交易费用高。除了交易费用以外,制约我国块状经济发展的另外一个因素是产权制度问题。产权制度的发展,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需要不匹配。我国沿海地区的块状经济大多尚未形成集体创新机制,绝大多数企业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的人才、资金、体制和环境基础,大多不掌握核心技术。区域内的知识产权制度不明晰,使得个别企业的创新通过技术外溢效果被其它企业所利

7、用,这样虽然在短期内有利于降低整个区域研发成本的降低,迅速提高区域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但是从长期来看,会大大扼杀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动力,最终导致整个区域经济的技术水平驻步不前。由此可见,块状经济内部的制度原因,造成了块状经济难以继续大有发展的困境。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下,继续依赖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已经难以参与高层次的国际竞争。 三、产业集群是块状经济克服制度缺陷的必然选择 在块状经济原有的组织模式已经难以有大的发展的情形下,一种更高层级的块状经济模式产业集群,为解决块状经济原有的制度缺陷提供了思路。所谓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个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包括一批对竞

8、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和其它实体,以及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和技术支持等机构。产业集群也包含下游产业的成员(如销售渠道、顾客)、互补性产品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的供应商以及制定标准的机构。对产业集群有重大影响力的政府机关,也可视为它的一部分。最后,产业集群还包括同行业公会和其它支持产业集群成员的民间团体。它具有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协作、交易成本低、信息充分、国际营销网络及知名度等优势,特别是可以依靠自我创新优势化解不利因素而实现长期发展。与传统的块状经济模式相比,产业集群在纵向上产业链有了很大的延伸,上下游产业之间的交易内部化;在横向上,相关配套行业间的联系得到重视,横向功能分工得到充

9、分发展,相关交易行为有希望实现内部化,从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同时,注重创新机制、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有利于促进集群内部的创新动力。目前我国沿海各省的块状经济仅仅是一种原发性产业集群,处于产业集群最初始的阶段,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产业集群。与真正成型的产业集群相比,差距很大,非短期能够实现制度上的更进。但从部分块状经济表现出的同类企业高度集聚、产业链延伸、专业化服务机构逐渐发育等特点看,这些块状经济已经有向产业集群转型的可能和趋势。 四、内源型与外源型两种不同产业集群制度的比较 目前,国际上对于产业集群分类的观点很多,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集群分为内源型和外源型两种。 意大利的产业集群被公认为是世界

10、上内源型集群的典型代表。产业集群是意大利经济的显着特征。意大利现有专业集群地 199 个,意大利的经济实力和国家竞争力是由这些企业集群支撑的。例如,意大利瓷砖产品的 80(世界产量的 18)产于萨索洛和斐瑞拿两个地区,产量占全球总数的 30,出口量占全球的 60。意大利是一个自然资源高度匮乏的国家,能源和原料大多依赖于进口,就连食品也呈现入超状态。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平均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仅为 43 人,不到美国的 13,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也是位居工业化国家之末。但是,这样一个资源匮乏、企业规模小的国家,经济总量却排名世界第七,这主要归功于其特有的产业集群优势。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的形

11、成有悠久的历史。从意大利中部到北部地区农村一直是小农形态,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负担大,农民不得不从事副业生产。贵族阶层和有钱人的住房、服装、装饰品、家具、工艺品、马车便成为农民副业生产的对象,逐渐形成了手工业传统。二战以后,在手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产业。意大利中小企业集群有很强的以地域为中心的乡土文化传统,振兴家乡产业、生活在家乡是意大利人的习惯。所以,意大利地域中小企业集群留得住人才。有了人才,社区的繁荣与发展就成为可能。地域社区的基础元素是家族,意大利有很强的家族意识,与家族成员一起在故乡生活是绝大多数意大利人的共识。因此,各个地域保持着独特的传统同

12、时又构筑了以家族为基础的地域社区文化,这种社会文化要素反映在产业和企业的发展上,就产生了地域产业人的价值观,也是形成意大利式地域同业中小企业集群的基础条件之 而外源型产业集群的特点和模式则与上述内源型集群模式不同。我国台湾新竹科技园产业集群模式被认为是亚洲地区新兴外源型科技产业集群的典范。台湾新竹工业园创办于 1980 年。伴随新竹的崛起,从 80 年代起,从美国回到台湾创业的科技精英纷至沓来,形成了一个人才高地,推动了台湾 IT 产业的高速发展,成为铸就台湾经济腾飞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 20 多年后,新竹科技园却面临着重大挑战。国际 IT 大环境的影响,台湾经济环境的变化,人才的流失,大企

13、业的搬迁,制约了新竹科技园的进一步发展。 由此可以看出,作为两种不同的产业集群制度形式,内源型集群与外源型集群有很大的不同。(1)内源型集群主要依靠的是自身的资源禀赋,更讲究历史传统,它们多数都集中于有着悠久工业传统的国家及地区内,产业自然也以传统行业为主;而外源型集群因为初期都是借助于外力来发展的,限于自身的工业传统因素少,故外源型集群主要分布在新兴国家或地区中,产业体系也受外力主导,涉及产业比较广泛。(2)内源型集群强调地方的资源禀赋,但是对基础设施、高层次人才等要求并不高;但是外源型集群由于要吸引外力,与内源型集群相比,对于自身的传统工业要求不高,而对于人才素质、配套设施等要求却非常高。

14、内源型集群与外源型集群发力点是不同的。(3)内源型集群自发产生,对本地的根植性强,但是对外由于集群内整体性的企业规模偏小,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者欠发达地区发展起来的内源型集群,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时,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而外源型集群初期便是定位于外向型经济,而且多以工业园区的形式存在,规划与控制使企业规模布局比较合理,但是对内根植性弱,易发生迁移。因此,内源型集群与外源型集群需要互相借鉴。 五、我国沿海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选择与制度创新 针对我国沿海省份块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两种不同产业集群模式的优缺点,我们应该采取兼收并蓄、扬长避短的态度,选择和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集群制度模式。(1)充分挖

15、掘资源禀赋优势,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同时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构造创新机制,为传统产业注入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这样既能保持现有块状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稳定从业人员的就业,又能提升内部人才层次,促进整个行业水平的提升。(2)在产业选择上,不能盲目摒弃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也不能局限在传统产业的领域内相互厮杀,而是要两者并重,既要积极促进传统产业的升级又要培育新兴产业的发展。(3)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既要吸引人才,更要任用人才、留住人才;在对待外资方面,既要注意吸引外资、利用外资,也要注意不对外资的过度依赖。在整个产业集群的培养过程和体系构建中,要有意识地逐步降低外资的比例,将对外资的依赖

16、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4)注重产业网络和市场关联度的培育,积极发展当地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逐步降低对外来企业尤其是个别外来大企业的依赖。(5)注重产权制度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积极鼓励对外来技术的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自有品牌、商标的建立,逐步降低对外来企业在技术层面和产品品牌方面的依赖。 从上述几点入手,充分发挥内源和外源两种产业集群模式的优点,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国际资源要素为自身的产业集群发展服务,同时注重内生力量的培育,走出一条具有全球资源要素整合能力的外源内生型产业集群的新模式。 总之,充分利用国际先进要素资源,积极推动块状经济整合重组,在低成本优势基础上,逐步构建规模经济、营销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品牌等多方面国际优势,快速建立符合我国块状经济特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经济的国际竞争优势。从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的制度变迁,在原有产业集群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方法,进行制度创新,将会是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我国沿海各省块状经济行之可能、行之有效的一条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