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刑法专题讲座

上传人:Jerm****014 文档编号:75822998 上传时间:2019-02-01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1.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5A版】刑法专题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5A版】刑法专题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5A版】刑法专题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5A版】刑法专题讲座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5A版】刑法专题讲座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5A版】刑法专题讲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版】刑法专题讲座(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道德修养 与法律基础,刑 法,刑法,一、刑法的概念 二、刑法的基本原则 三、刑法的适用范围 四、犯罪 五、刑罚 六、追诉时效,一、刑法的概念,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修订颁布实施,1997年10月1日生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于2011年5月1日起施行。,二、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 2、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3、罪刑相当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2、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刑法第4条:“对任何

2、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罪刑相当原则,刑法第5条:“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思考:为了防止犯罪的发生,是否可以轻罪重罚?为什么?,?,三、刑法的适用范围,1、属地管辖 2、属人管辖 3、保护管辖 4、普遍管辖,5、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 6、外交代表刑事管辖豁免 7、溯及力,四、犯罪,1、犯罪概念 2、犯罪构成 3、排除犯罪的事由 4、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5、共同犯罪,1、犯罪概念,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

3、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是指按照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2.犯罪构成,犯罪客体,犯罪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对象:是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物和人,物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犯罪客体只能是社会关系。,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

4、我国刑法规定的构成犯罪在客观上需要具备的诸种要件的总称,包括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以及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主体,犯罪主体: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犯罪主体刑事责任年龄: 刑法第17条规定: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法第十七条之一: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

5、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刑法第18条规定: 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犯罪主体“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人的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主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

6、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它主要包括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故意犯罪,故意犯罪:刑法第14条:“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犯罪故意,间接故意,直接故意,放任结果发生,希望结果发生,过失犯罪,过失犯罪:刑法第15条:“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是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对于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或疏忽大意的过失两种。,意外事件,刑法第16条:“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

7、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3、排除犯罪的事由,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 刑法明确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正当防卫,刑法第20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无限度防卫,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

8、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刑法第21条: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紧急避险不适用的对象,刑法第21条第3款: 紧急避险中关于避免本人危险的规定,不适用于职务上、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4、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1)犯罪预备 (2)犯罪未遂 (3)犯罪中止,(1)犯罪预备,刑法第22条:“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2)犯罪未遂:,刑法第23条:“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

9、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欲达目的而不能,(3)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能达目的而不欲,5、共同犯罪,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根据共同犯罪人的地位和作用,将其分为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四种。,第一,主犯,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在犯罪集团中以及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刑法第26条第3款:“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

10、的全部罪行处罚。”,第二,从犯,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刑法第27条第2款: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第三,胁从犯,胁从犯是指被迫参加犯罪的犯罪分子。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第四,教唆犯,教唆犯是以授意、劝说和利诱等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人。 刑法第29条规定,教唆他人犯罪的,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重处罚。如果被教唆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1、主刑,(1)管制 (2)拘役 (3)有期徒刑 (4)无期徒刑 (5)死刑,五、刑罚,(1)管制,由人民

11、法院依法判决,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管束和人民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 管制期限为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得超过3年,管制期从判决执行之日算起。如果在判决前已经羁押的,羁押1日抵管制2日。,(2)拘役,短期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就近予以执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它是介于管制与有期徒刑之间的一种较轻的刑罚。主要适用于罪行较轻但仍需实行短期关押改造的犯罪分子。 拘役期限为1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数罪并罚时最高不得超过1年。拘役期限从判决执行之日算起,在执行期间,允许犯罪分子每月回家一至两天,参加劳动的,可以酌量发给报酬。,(3)有期徒刑,有期徒刑是对犯罪分子剥夺

12、一定期限的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有期徒刑的刑期为6个月以上15年以下,数罪并罚最多不得超过20年,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4)无期徒刑,无期徒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的可以减刑,符合一定条件的还可以假释,在国家发布特赦令的情况下,符合条件的也可被赦免。 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其实际执行的期限不能少于13年。,(5)死刑,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仅适用于罪行极其严重的犯罪分子。 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修正

13、案(八)】审判的时候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死亡的除外。,思考:是否应该废除死刑?阐述你的理由。,2、附加刑,(1)罚金 (2)剥夺政治权利 (3)没收财产,(1)罚金,罚金是由人民法院判处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2)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犯罪人参加国家管理和政治活动权利的刑罚方法。 主要是剥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自由权利,以及担任国家机关职务和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1年以上5年以下。 但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14、在死刑缓期执行减为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时候,应当把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改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3)没收财产,没收财产是把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 主要适用于罪行严重的危害国家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六、追诉时效,第八十七条,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时效的延长: 刑法第88条: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追诉期限的计算与中断】 刑法第89条: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