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7190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人民日报评论(1-4)目 录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放要真放,管要真管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促进公平才见水平 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别让热点成痛点别让能力不足成为阻力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某省一位厅长下基层,问了群众“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就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对诸如此类不会说话的干部,群众的批评入木三分: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不会说话,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一些干部存在“能力不足”的危险

2、。新一轮改革已经起势。要开好局、破好题,形成千帆竞发的好态势,就得解决一些突出问题,扫除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干部能力不足的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必须看到,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比,各级干部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治理能力既是一大目标,又是推进改革必须着力的问题。当前,尤其需要解决推进改革能力不足的问题。公众对信息透明期待日益强烈,有的领导仍觉得群众“给点阳光就灿烂”。面对传言流布,有的地方部门手忙脚乱、应对失当,先忙辟谣后忙证实。面对矛盾问题,有的干部首先想的是如何摆平,仍然信奉“用人民币解决”。在治理过

3、程中习惯于老思路老套路,结果,不是不对路子,就是事与愿违,甚至南辕北辙。“这就叫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去年 3 月,习近平总书记坦言, “我看这种状态,在党内相当一个范围、相当一个时期都是存在的。”以这种状态推进改革如何能攻坚克难?又怎能解决深化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新矛盾?这种状态的背后,是一些人丧失了能力不足的警惕性,失去了本领不够的危机感。以为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一辈子够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在信息时代,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就会折旧 80%,各级干部尤需砥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为政态度,强化“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

4、不及时吃透中央精神,怎么能向群众讲明白?不坚持调研不断变化的实际,怎么能拿出对症下药的改革决策?每月每年把时间泡在琐屑事务里,掷在觥筹交错中,如何担得起推进改革的重任?现在,从“铁八条”到反“四风”,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把一些干部从酒桌拉回到书桌、从“酒精考验”状态切换到思考问题状态。各级干部都应当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以前的时间都去哪了?现在富余下来的时间可以干些什么?我们说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需要啃硬骨头、涉险滩,因而在各级干部的能力储备上,就不仅要有智慧还要有勇气,充分蓄积那么一股子敢闯敢试、敢作敢当的劲头。有些群众常常疑惑:“为什么中央的好政策,到了我们这里就变样了?”造成中央的“好经”

5、念歪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懒和尚”“ 歪嘴和尚”的存在。有的人奉行 “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观念,对于己有利的改革措施加快推开,对动自己奶酪的决策就阳奉阴违,对捞不着油水而费时费力的政策就犯“拖延症”。一说淘汰落后产能,他用工人失业作挡箭牌;一说简政放权、壮士断腕,他就强调“也不能都不管吧”。说到底,是私心私利消解了一些干部的勇气和担当,使他们失去了与时俱进的治理能力,反而成为推进改革的一大阻力。在这个意义上,只有各级领导干部做到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方能为深化改革增动力、去阻力。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讲:“政善治,事善能。”今天,要把一个拥有 13

6、 亿人口的大国带入现代化,善治的难度与善能的要求,远非治理一个小国可比。我们说各级干部肩上的担子重、责任大,诚非虚言。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以“本领恐慌”的危机感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着力增强推进改革的能力,着力提升现代治理能力,我们才能“乱云飞渡仍从容”,入深水得蛟龙。(来源:人民日报2014年 3 月 31 日)放要真放,管要真管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落实改革要求、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前不久,有中央领导同志到基层调研,了

7、解大学生创业者是否需要增加“营养”。有创业者反映,股权变更登记太复杂,影响了资金引进,把投资者给吓回去了。一番对话,引发思考:政府是不是管得过多过细过死了?是否存在该管的没能完全管住管好,而该放的没有彻底放开放到位,甚至出现明放暗不放、这边减那边增的现象?简政放权要“乘胜追击”,必须时刻回答好这一命题。作为本届政府的“开门第一件大事”,去年中央政府下放取消了 416 项审批事项,力度前所未有,变化立竿见影。与之相伴的是,新注册企业增加 27.6%,其中私营企业新增30%,创下 10 多年来最高。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简政放权这门“当头炮”,成为“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的利器

8、”,“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的釜底抽薪之策”。事实证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简政放权是重要的突破口、切入点。继续解决创业难、就业难等民生问题,破解减少权力寻租、铲除腐败等改革难题,就要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调动社会创造力,更有效地发挥政府这只手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好一些环节“放没有真放、管没能管住”问题,尤为关键。对于政府来说,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割自己的肉,不简单,也不容易。现实中存在的种种“肠梗阻”现象,充分体现了这种自我革命的难度。一是放权不对位。给海岛城市下放草原经营许可,向缺煤地区下放煤炭开采类许可事项,看上去权力不少,实际上有权难用。二是放权

9、有水分。一些行政审批事项中央下放了,省市又捡起来;部委取消了,协会又如获至宝;行政审批少了,“红头文件”倒多了。三是放权不彻底。受理权放了,终审权紧攥手中;决定权放了,发证权却不放,于是出现一半环节在上级办、一半环节在县里办的“两头跑”现象。克服这种“没好处的容易放,有油水的死命攥”的苗头,是简政放权的难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今日之改革,啃的是硬骨头,涉的是险滩,戳的是痛处。如果政府部门安于现状不想改,畏首畏尾不敢改,左右观望等待改,怎么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如果“变相审批”抢滩登陆,“隐性审批”暗流涌动,“灰色地带”依然存在,企业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如何激发,群众对改革的信心又如何坚

10、定?在这个意义上,政府转变职能的实际成效,影响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节奏;而简政放权“向自己开刀”的力度,则直接来自于政府推进改革的勇气担当。这种担当,既体现在通过大力放权,“让市场更有效”;也表现为通过强化监管,“让政府更有为”。必须看到,放权的过程也是强化监管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撒欢一匹名叫效率的骏马,也要给马套上一副名叫公平的辔头。前者是市场作用,后者是政府作为。从这个角度看,简政放权绝不是让政府当甩手掌柜,玩大撒把游戏。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面对权力下放的过程,如何构建联动机制,让上面放得到位、基层接得住盘,使权能匹配、权责对等、权属清晰

11、?面对简政放权后的市场,有没有事中事后的监管能力,能不能建起横向到底的监管网络和科学有效的监管方式,进而跳出“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这些问题的回答,并不比“真放权、放真权”容易,不仅需要大公无私的勇气,更需要善于学习的智慧。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曾指出,我国目前政府体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管了太多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情。正所谓“少则得、多则惑”,把该放的权真正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切实管住管好,才能收放自如、游刃有余,真正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改革要求,从而破除沉疴积弊、释放改革红利,积微以成著,行稳而致远。(来源:人民日报2014 年 4 月 3 日)促进公平

12、才见水平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同样是挂号就医,“关系户”可以批条子加塞;同样是参加招聘,性别、身高的歧视将人分级分类;同样是市场主体,民营企业在一些领域却难以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社会生活中的这些“不平事”,未必普遍,却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公平感受。今天,追求公平已是时代的最大潮声,呵护公平则是社会的基础共识。我们无法想象,如果没有公平的高考制度,家庭贫困的孩子何以通过寒窗苦读成为大学生?如果没有公平的市场规则,小职员怎能凭借辛苦打拼变身大老板?著名作家肖洛霍夫曾说,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公平,就是希望的

13、种子。在当今中国,公平更成为一把重要的价值标尺,一种凸显的权利诉求,甚至成为衡量幸福的关键指标。为什么生活变好了、物质丰富了,还有那么多牢骚不满?为什么发展起来以后,问题依然不少?说到底,是因为人们对公平等更高层次的问题有了更多期待。当网友吐槽“我奋斗了 18 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时,我们应该思考,是否因为起点不公影响了人们奋斗的信心?当民企感叹遭遇“玻璃天花板”时,我们应该重视,是否规则不公阻碍了市场活力的迸发?权利、机会、规则方面的种种不公平,已经成为发展进步的障碍;人们对公平的朴素认知,也已经体现为对改革发展成果普惠于人的期盼。正因此,党和国家才把“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当作推进

14、改革的重要目的;把扫除公平障碍、促进人民福祉,当作推进改革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对于各级干部来说,促进公平是必须具备的能力素养,善于促进公平才见治理水平。我们常说,做大了蛋糕,还要分好蛋糕。所谓“分蛋糕”,讲的就是这个问题。在利益诉求多样、权利意识高涨的今天,能不能搞好发展已经不再是评判工作的单一标准,如何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考验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在一些地方,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因为处理不好外来群体和本地居民的关系而引发争端;一些地方建设热情很高,但在征地、拆迁的过程中却触碰到群众利益的红线。如果不公不义引发稳定问题,谈何改革发展?如果发展成果难以福泽大众,我们倾力推进改革发展又是为了什么

15、?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公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很多时候更体现在程序和制度上;公平不仅是分到多少蛋糕,也是怎么分蛋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制度出台前有没有征集民意?重大决策有没有经过论证、听证?权益受损群体有没有得到申诉机会?对程序的严格遵守,是各级领导干部尤需补上的一课。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用程序编好制度的笼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才能保证看得见、有实效的公平。倡导公平、促进公平,从来不只是口头说说那么简单。冲破各种隐形的制度壁垒和透明的“玻璃门”,常常需要与旧观念进行激烈的较量;而要清除那些吃拿卡要的权力寻租者、徇私枉法的秩序破坏者,维护社会公义,更是要触动一些人的既得利益。没有直面矛

16、盾的勇气、没有冲破藩篱的智慧、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损害公平的症结难以破除,改革的深化难以持续。篮球运动员姚明退役时曾感言,感谢这个伟大、进步的时代,使他有机会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梦想。我们相信“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正是因为我们对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有信心。这是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答题。惟有树立公平的理念,用公平的视野去决策,用公平的行动去实践,用公平的标尺去衡量,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在公平上取得突破,每个人才能共同享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进步的机会。(来源:人民日报2014 年 4 月 8 日)别让热点成痛点深化改革必须解决突出问题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口号,那么热点就是改革的重点。善于通过热点把握真实民意,勇于解决问题为改革深化破题,我们就能将社会的热点变为跃升的拐点从时有耳闻的拆迁纠纷,到多地出现的 PX 风波,近年来频发的社会热点事件,折射出转型期中国的挑战,也反映了深化改革的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