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等的奉献》ppt课件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75520062 上传时间:2019-01-31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886.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邓稼先等的奉献》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邓稼先等的奉献》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邓稼先等的奉献》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邓稼先等的奉献》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邓稼先等的奉献》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邓稼先等的奉献》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邓稼先等的奉献》ppt课件(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邓稼先的奉献,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邓稼先人称“娃娃博士”。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中国研制原子弹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尖端领域的科研人员虽有较高的粮食定量,却因缺乏油水,仍经常饥肠响如鼓。邓稼先从岳父那里能多少得到一点粮票的支援,却都用来买饼干之类,在工作紧张时与同事们分享。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日夜加班。“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

2、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邓稼先庄重地对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可靠性签了字,不知道他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邓稼先生病的时候是许鹿希与邓稼先相处的最后的日子,结婚三十三

3、年,在一起生活只有六年。,在1966年底突破氢弹原理。1967年6月17日,摆脱动乱局面的重重干扰,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而我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邓稼先他们,是一代人完成了别国五代科学家的任务,一口气从原子弹干到中子弹,到氢弹,到电脑模拟的核极限的。中国的国力,尤其经过“文革”,如果再分代的话,根本就没有时间达到现在这样的国防水平了。,1963年7月25日,美、苏、英签署了禁止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试验条约,这个条约所指十分明显,就是要妄图阻止中国成为核国家。党中央下达了更为明确的命令:作好一切准备,在 1964年年内爆响第

4、一颗原子弹。 邓稼先是知道很快就要“世界性禁核”的。如果中国不能抢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核极限实验,那么就会“被禁”,而不能成为“大国”。所以,邓稼先一直在抢这时间,他忘了自己生命的时间,忘了其他一切的时间。,杨振宁来华探亲返程之前,问邓稼先说:“在美国听人说,中国的原子弹是一个美国人帮助研制的。这是真的吗?”邓稼先请示了周恩来后,写信告诉他:“无论是原子弹,还是氢弹,都是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杨振宁看后激动得流出了泪水。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一次,航投试验时出现降落伞事故,原子弹坠地被摔裂。邓稼先深知危险,却一个人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

5、检验。身为医学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弹,在邓稼先回北京时强拉他去检查。结果发现在他的小便中带有放射性物质,肝脏被损,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随后,邓稼先仍坚持回核试验基地。在步履艰难之时,他坚持要自己去装雷管,并首次以院长的权威向周围的人下命令:“你们还年轻,你们不能去!”1985年,邓稼先最后离开罗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参加会议。,医生强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症。他无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对自己妻子以及国防部长张爱萍的安慰,平静地说:“我知道这一天会来的,但没想到它来得这样快。”中央尽了一切力量,却无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邓稼先去世前不久,组织上为他个人配备了一辆专车。他只是在家人搀扶下,坐

6、进去并转了一小圈,表示已经享受了国家所给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国庆50周年前夕,党中央、国务授予他“两弹元勋”的称号。,邓稼先的照片不多,邓稼先在去世前,嘴角出血与杨振宁合影的照片,使人感到他是一种壮志已酬,得其所哉的欣慰。他夫人许鹿希说,那时他已是全身大出血,擦也擦不干,止也止不住了。高强射线导致的不治之症。这是在他手捧核弹头走出放射区时,就心里明白的。 另一张照片,是邓稼先有一次开会在西湖,他拉着同仁在“精忠报国”那四个古意盎然的字前照了一张相片。许鹿希说,邓不爱照相,但这张照片是他自己要照的。,烈士元勋郭永怀,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举行了特别表彰大会

7、,授予23名做出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其中郭永怀以唯一烈士身份被追授勋章。此时距郭永怀逝世已经三十年零九个月。,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六时许,一架民航飞机在即将着陆时突然失事。现场惨不忍睹,十三具烧焦的尸体散落一地,面目全非,难以辨认。但是有两具抱在一起的尸体格外引人注目,当人们费力地把他们分开时,才发现两具尸体的胸部中间,一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却完好无损,前来接应的士兵当场跪地痛哭,那就是他们力学所的副所长郭永怀和他的警卫员牟方东。当时,为了保密,这份热核导弹试验数据文件没有没有备份,如果丢失,需要工作人员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在多伦多大学,郭永怀和钱伟长、

8、林家翘一起选择了应用数学系。郭永怀仅用半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 1941年5月,郭永怀来到了当时著名的国际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中心美国西岸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航空实验室继续深造,在航空大师冯卡门教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经过4年艰苦探索,获得了博士学位。,当时人类虽已实现了飞行的梦想,但飞机的飞行速度并不理想。声障是提高飞机飞行速度的难关。郭永怀和钱学森经过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惊世界的重要数论论文,首次提出了上临界马赫数概念,并得到了实验证实,为解决跨声速飞行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此后,名声大振的郭永怀应聘参加了美国数学学会,并被加州理工学院特聘为研究员。不久,他便成为康乃尔大学航空

9、研究院的三个著名攻关课题主持人之一。,1949年,郭永怀为解决跨声速气体动力学的一个难题,探索开创了一种计算简便、实用性强的数学方法奇异摄动理论,在许多学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在跨声速流与应用数学方面所取得的两项重大成果,郭永怀由此驰名世界。,在郭永怀的倡议和积极指导下,我国第一个有关爆炸力学的科学规划迅速制定出台,从而引导力学走上了与核武器试验相结合的道路。在对核装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争取高的,准备低的,以先进的内爆法为主攻研究方向。”,为确立核武器装置的结构设计,郭永怀提出了“两路并进,最后择优”的办法,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确定最佳方案,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0、。这一方案不仅为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为整个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所一直沿用。 在核武器研究只争朝夕的进程中,郭永怀既是一线科学家,又是科研活动的组织者。,“两弹”研制基地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区,气候变化无常,冬季寒气逼人,经常飞沙走石,最低温度零下40多度。一年中有八九个月要穿棉衣。试验现场寂寞荒凉,寸草不生 。高原作业,加上要抢时间争速度,由于缺氧所造成的头晕、胸闷、心悸、厌食,再加上营养跟不上,不少科研人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肿反应。,为工作的特殊性所决定,郭永怀必须经常奔波于北京和青海之间,这样就更加重了高原反应复发的频率。 他致力于我国核武器发展的8年多时间里,

11、从原子弹到氢弹装置再到核航弹、导弹核武器,郭永怀究竟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又有谁能说得清楚!然而,郭永怀在生前谈及这些,经常挂在嘴边上的却是这样的话:“作为新中国的一个普通科技工作者,特别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国早一天强大起来,永远不再受人欺侮。中国强大了,在世界事务中就会发挥更大作用”这就是一个归国赤子的真挚朴实的心理写照。,李四光的精神,地质学家李四光为了证实中国是否存在第四纪冰川这一众说纷纭的问题,带领学生跋山涉水,四处考察。他们先后走完了太行山、九华山和天目山等有冰川活动的地方,攀登了冰川遗迹明显的庐山,用科学的韧性精神和脚踏实地的态度,终于找到了冰川砾石、平谷底、U形

12、谷、冰窖和冰斗,还找到了泥砾和各种冰川堆积物。但李四光将调查结果写成文章公布于世后,却遭到了国内外某些地质学“权威”的非难和攻击。为找到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年近半百的李四光不顾危险,与学生们一起攀登黄山始信峰顶,釆回了珍贵的岩石标本。事后他对学生说:“一个科学工作者,要想有所作为,必须有韧性,并要随时作出献身的准备。”李四光历尽千辛万苦获得的重大成果,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他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地质学界。,李四光热爱地质科学,从事科学研究,一向是一丝不苟,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严格的,连走路,也要学生练好基本功。他经常对学生说,搞地质经常到野外去工作,脚步就是测量土地、计算岩石的尺子,要

13、求迈出的每一步的距离都要相等,并且要记住自己每一步的步长。 李四光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他养成了一个习惯,走路不紧不慢,步子大小相等,迈一步就是0.85米。不论到哪儿,他仿佛老在度量距离。,李四光根据数十年来对地质力学的研究,从他建立的构造体系、特别是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特点,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说明中国的陆地一定有石油。毛泽东、周恩来在认真听取了汇报后,支持了他的观点,并根据他的建议,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规模的石油普查。从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勘探部门相继找到了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等大油田,在国家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使滚滚石油冒了出来。这样,不仅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也使李四光独创的地质力学理论得到了最有力的证明。,李四光晚年仍极大地关注地震研究。他经常分析大量的观察资料,还冒着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多次深入实地考察地震的预兆。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说:“只要再给我半年时间,地震预报的探索工作就会看到结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