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宣维 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754644 上传时间:2017-05-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彭宣维 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彭宣维 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彭宣维 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彭宣维 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彭宣维 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彭宣维 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彭宣维 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看说文解字相关范畴的整合过程彭宣维提要 本文系功能 -认知视角下说文解字潜在的范畴化过程研究部分成果。理论框架是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具体描写方法是系统功能语法中用来描写复句内部各小句之间的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文章讨论了概念整合过程中两种基本的延伸关系,即正 负添加关系,之后涉及延伸和增强之间的过渡现象。这一尝试揭示了概念整合理论的解释力,但整合需做广 义理解。本文的尝试有助于从当代语言科学的角度理解和发展我国的传统语言学,从而揭示新的 语言事实,也能以此 说 明概念整合理论的适用范围。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描写一 引言概念整理理论是认知语言学家

2、福柯涅等人提出来的(如 Fauconnier & Turner 2002) 。它涉及多个认知加工空间。首先是输入空间,涉及相关输入特征;然后是属类空间:从长时记忆中激活并填充进入这里,和从输入空间转入的信息进行复合关联;最后进入整合加工:发生复合关联的信息获得精加工,生成新的语义结构。该理论应该是认知语言学中理论性最强、辐射能力最广的一种认操作模型,主要是针对 20 世纪前半叶分析哲学中盛行的命题“复合法”(Proposition Compositionality;相当于“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而提出来的,目的是为“部分之和小于整体” 的理念提供一种认知加工机制。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指一个语义成

3、分对另一个做量的增减或修正(Halliday 1994:230-232) 。但在本文中不是“修正”,而是概念整合过程中正负意义上的加减关系。本文将概念整合理论作为总体框架,把“延伸型”逻辑-语义关系作为具体操作手段,对 说文中有关范畴的形成过程进行系统分析和描写。由于逻辑语义关系并非局限于某一具体语言范式,相反,它们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用它们来描述概念整合过程中相关语义成分整合成为相关整体范畴,便不存在范式兼容的问题;再者,这里是把逻辑语义关系作为一种基本方法加以运用,并非套用,所以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本文分析将表明,并非所有部分之和都小于整体。事实上,在概念整合过程中, 说文解字 (简称说文

4、 )中存在大量“部分之和等于整体”的范畴。本文分析将说明,这一类范畴在构成成分与总体范畴之间,并非简单拼凑而处于离散状态;相反,作为相对独立的整体,它们也是经过认知整合而成的有机体。请看下面的例子。(1)斦 yn 二斤也;从二斤 该范畴涉及简单的“1 + 1 = 2”模式,构成成分和整合范畴之间是纯粹算术级数的增量关系。整合过程可描述为:【斤 + 斤 2 斤】= 斦。 在这里“【】 ”指属类空间导入的认知图示(或概念框架)或语义特征标示符;“”为代数意义上的一致关系;等号“=”用于整合范畴形成之后,表达一则完整的描写程序。后文还将用到其他代数或几何概念,将随文介绍。(2)玆 z 黑也;从二玄【

5、玄 玄 黑也】= 玆这里 “玄”虽以“黑”为主,但包含“赤色” 特征;我们姑且认为整合过程中第二个 “玄” 引2导前者走向整合范畴“玆” ,使后者不再关注【赤色】特征。所以, “”用来表示离析关系,即通过使用后一个成分的动机,把前一个范畴中包含的、造字意图之外的特征“离析出去”。这个符号在数学上的定译是“析取”。由此可见精加工是如何生成新结构的。(3)灥 xn 三泉也段玉裁(2006:569)注释说:“凡集三为一者,皆谓其多也”;徐中舒(1996:755)用“众流”解释;这里用“”表示整合结果,但性质与“”相同;相等,表 “灥”仍在“泉”的概念范围内:【泉 * 泉 * 泉 三泉也】= 灥。 “

6、*”表相加相乘并行的逻辑语义关系。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 说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概念的形成,是通过(一)相加、(二)相减、 (三)相加与相乘并行(即延伸和增强的过渡现象)的方式整合而成的(相乘情况拟另议) 。换言之,典型延伸关系在从概念特征整合成为整体范畴的过程中,相加或相减输入和整合输出在认知域上基本一致,后者为前者的算术级数增量。论述过程中会涉及其他演算手段,如及物性过程(可见胡壮麟等 2005) ,但已超出了本文范围,行文中做扼要介绍。本文的尝试有助于从当代语言科学的角度理解和发展我国的传统语言学,从而揭示新的语言事实,也能以此说明概念整合理论的适用范围。二 构成成分语义相加的范畴先看由同部

7、首构成的延伸范畴。例(1)是一个量范畴;(4)是一个事件范畴,由动词体现。(4) ling 二入也;兩从此(“兩” 后来作“两”)段玉裁认为此字“以形为义” :其语义特征直接体现在构形成分及其相互关系中。所以这是肯定添加关系的典型实例:【入 + 入 2 入】= 。属于这种情况的包括“一” 、 “二 ”、 “三”、 “四”、 “五”;其语义指向从它们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就能一目了然: , , , , (只是“五”另有一种写法 ) ;“廿” ( ) 、“卅”( )和“ 皕” ( “十”作 ;还有一个相关范畴“四十”, 说文中无、但甲骨文中有:“” 或“” : ) 。下面的情况有所不同。(5)門 mn

8、聞也;从二戶;象形【戶 + 戶 2 戶】= 門许慎对“戶”的解释是:“ 半門曰戶 ”,甲骨文作 ;如此,二户即为門( ) 。虽然这种说法有循环之嫌,却能表明彼此之间的肯定添加(延伸关系)基本成立。只是“戶”与“門 ”在甲骨文的写法上有区别:这里引述的最后一个“ 門”的写法,上面有一横划。罗振玉解释说:该字“象两扉形,次象加键,三则上有也。 ”(转引自马如森 2008:264) 。所以,描写模式中用的是“” (约等于)而非 “”(对比“ 斦”、 “皕”等) 。(6)豩 hun/bn 二豕也;豳从此该字在甲骨文中作 ,或从二豕三豕,或从二犬( “此字甲骨文豕、犬通用”;马如森 2008:218)

9、。据此,其概念化过程可直接描写为:【豕 + 豕 豩】 ,即“豕”在数量上的增加。但还有两解。徐中舒(1996:1505)认为:“甲骨文有象豕相逐之形,当即此字”;若二豕会追逐之意,其造字动机关注的则是关于外在经验的物质过程,其概念框架为:【豕 1 动作者 (追逐 过程 ) 豕 2 目标 】或者【豩 动作者 目标 (追逐 过程 ) 】 (“() ”表属类空间填充的特征;“ 动作者 过程 目标” 为及物性的物质过程模式,即过程延及或不延及目标) 。但马如森断定“ 本义是山间有豕”(同上) 。据此,这就是及物性环境关系过程:【豩 载体 (山 处所环境属性 ) 】或【豩 存在者 (山 环境 ) 】 (

10、“环境” 系及物性过程的运作环境或背景信息) 。不过字中无“山 ”的信息。3(7)雔 chu 雙鸟也;从二隹【隹 + 隹 2 隹 雙鸟也】= 雔“雙鸟”的意思是成对的鸟, “引申为伴侣、匹配 ”。所以“雔”不仅是鸟的数量的增加,还有结伴相处、互带情感的特点,二隹相加就有语义特征上的增强因素:从数量延伸到彼此的关系大于二隹之和,但不排除底线 2。类似情况可在“ ”的整合构成中看到。又如,(8)曹 co 狱之两曹也;从,在廷东也;从曰,治事者也此字甲骨文为 ,泛指原告和被告双方,称两曹。因为涉及狱讼因素,所以,两曹相并非简单相加,应涉及更多内容,当然包括当事人双方,故有下面的结构关系:【曺 + 曺

11、 狱之两曹也】= 曹。上引实例均系输入范畴两两相同者。其实, 说文中还有大量范畴,其输入特征彼此并不相同。又如,(9) bo 相次也;从匕从十王筠分析指出:“此即保甲。五家为比,故从匕;二五为十,故从十;相互保任,故曰相次。 ”(转引自徐中舒 1996:110)据此,该范畴可描述为(“F”为函数关系):【(F匕 + (匕) = 十) 相次也】= 。(10) jn 聿饰也;从聿从彡构件“彡”在“” 中获得了装饰(“饰”)的语义特征,而在别的整合过程则没有,如“形”、“彰”等。可见, “聿”为“” 确立相关认知框架, “彡”因此而获得现有价值。所以, “”概念化过程当为:【聿 + 彡 聿饰也】=

12、。其中“”的意思是:以“聿” 为背景、 “彡”为图形、范畴重心落在“彡”上;代数上称为“从左向右的极限” ,大致符合这里说的情况,但带隐喻特点。(11)遌 相遇惊也;从辵从, 亦声这里有先后顺序:先行而后惊。顺便提一句, “相遇驚”所揭示的并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根据当代认知科学,不期而“遇”之惊愕在主体感觉到自己惊愕之前身体已经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如 Scherer 等 2001) 。 “相遇驚也” 的训释中没有 “而” 字是十分符合现代科学发现的,因为有“而 ”就可能有先后时序的解读。于是, 【辵 + 相遇惊也】= 遌。与此情况相仿的是“ ”和“ 諰”。(12) xun 行且卖也;从行从言意

13、为边走边叫卖,系同时关系;后者为“方言而又思之”(段玉裁 2006:94) ,故分先后次第。其概念框架可处理如下:【(X 动作者 1) 行 过程 1】【(X 行为者 2)言(叫卖) 过程 2】 【(X 动作者 1+行为者 2) 行 过程 1 + 言(叫卖) 过程 2】= (“行为者过程” 为及物性行为过程模式,即人或动物的生理与心理行为;形式上无宾语) 。这一点在系统功能语法的复句部分是归到增强范畴之列的,但在范畴整合中,相关特征之间并无增强之意,所以本文放到延伸部分来讨论合理些。(13)諰 x 思之意;从言从思【言 + 思 思之意】= 諰鉴于该范畴涉及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言”和“ 思”的这

14、种关系在整合上也符合延伸而不是增强关系。由此推知,这样的两个输入特征在属类空间中直接激活一个认知域的两个不同过程:【(X 行为者 1)言 过程 1】+【(X 行为者 2)思 过程 2】=【(X 行为者 12 )言 过程 1 + 思 过程 2】 。类似实例在说文中很多。又如,(14)從 cng/zng 随行也;从辵、从,从亦声【从 过程 1 + 辵 过程 2】= 從(15)御 y 使马也;从彳从卸【彳 过程 1 + 卸 过程 2】= 御4(16)役 y 戍边也;从殳从彳【殳 过程 1 + 彳 过程 2 +(戍 过程 3) 】= 役这个次类涉及的形声字不多,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例如,(17) l 笑

15、视也;从見录声【見 过程 1 +(笑 过程 2) | 录 s 笑視也】= 在这里的描述中, “|”是示音符:示音符号不直接参与范畴建构,但它有 别义功能,我 们姑且认为是示音符发挥了析取作用(见王宁 1996)。三 构成成分语义相减的范畴这一类涉及上-下位语义关系中的下位范畴;它们都是在部首范畴基础上、通过添加新的语义特征而获得相对独立的范畴地位的。由于这样的范畴之间共同特征多、彼此相区别者少,所以在相关上位范畴之下构成具有平等地位的集合元素。例如,【玉 = F璙,瓘,璥,琠, , ,玒,琜,珦,璐,珂,玘,珝,琡,珙 】放在“”内者为集合元素,均以“玉”相称,但毕竟系不同范畴,只是彼此之间的差别相对较小而已。但如何证明这些范畴不是“玉”这个总体范畴的别称、而是“玉”的下位范畴呢?这是解说说文的必须面对的问题。这一点可以通过比较来间接说明。 说文水部有大量概念是有关我国江河称谓的,诸如“河”、 “江”、 “滇” 、 “沱”、 “渭”、 “漢”、 “汾”、 “湘”、 “淮”、“浙”等等;所指对象大都仍然存在。因涉及地理位置, 说文在每一训释内容“水”之后,都有所在地域的信息,点明了各自独立存在的依据。【水 = F河,江,滇,沱,渭,漢,汾,湘,淮,浙, 】再如, 木部下“棃” 、 “杏”、 “柰”、 “李”、 “桃”等均训“ 果也”,这些是人们熟悉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